思想史視野中的東亞(A Look at East Asi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llectual History)~推薦!
作者:黃俊傑 ISBN:9789863501855
|
【Author】作者/繪者/著者/譯者 |
作者簡介
黃俊傑
美國華盛頓大學(西雅圖)博士。曾任美國華盛頓大學、日本關西大學等校客座教授;新加坡儒家倫理小組顧問。現任臺灣大學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合聘研究員。近年獲得學術榮譽:教育部國家講座(2013)、教育部學術獎(2011)、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通識教育終身貢獻榮譽獎」(2011)、教育部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2010)。著有《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6,韓譯本2011由成均館大學校出版部出版,日譯本2014由ぺりかん社出版)、《東アジア思想交流史──中國•日本•台灣を中心として》(藤井倫明等譯)(東京:岩波書店,2013)、《東亞儒家人文精神》(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Humanism in East Asian Confucian Contexts(Bielefeld: Transcript Verlag, 2010)、Taiwan in Transformation: Retrospect and Prospect(New Brunswick and London: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14)、East Asian Confucianisms: Texts in Contexts(Göttingen and Taipei: V&R Unipress and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ress, 2015)。
【Introduction】簡介/書評/特色/摘要 |
本書脫離「以國家為框架的國別研究」藩籬,指出當中國儒學東傳朝鮮半島與日本後,歷經異域學人的新解,使儒學日新又新且更具現代涵義。各家、各派、各國之思想家研讀經典、參與對話,提出新詮,不僅深化了儒學內涵,也擴大儒學的影響力。思想史視野中所見的東亞,是一幅彩色而不是單色的圖像。
全書共計十章,第一章分析概念史的類型及其移動作為本書提綱;第二~五章分別探討中國與韓國儒家知識與政治權力之關係,第六、七章專論日本儒者的倫理學立場與「中國」論述;第八、九章則探討東亞「儒家教育哲學」與「王道文化」在21世紀的新啟示與大中華的道路;第十章則回應日本思想史名家山室信一的東亞思想史研究的「方法論」。
【Table of Contents】目錄/大綱/內容概要 |
自序
壹、東亞近世思想交流中概念的類型及其移動
一、引言
二、東亞思想交流中的接受者主體性問題
三、東亞思想交流中概念的類別及其移動之效果
四、結論
貳、從東亞視域論中國歷史思維的幾個關鍵詞
一、引言:東亞歷史思維與史論傳統
二、歷史研究的目的:「通」與「經世」
三、歷史發展的動力:「勢」、「理」、「禮」
四、歷史運行的法則:「道」與「心」
五、歷史上的「黃金古代」:「三代」
六、結論
參、中韓歷史中儒家知識與政治權力之關係
一、引言
二、儒家知識與政治權力的不可分割性
三、儒家知識與政治權力的緊張性
四、結論
肆、朝鮮時代君臣對話中的孔子與《論語》:論述脈絡與政治作用(14-19世紀)
一、引言
二、政治脈絡中朝鮮君臣的《論語》論述及其得失
三、古與今的對話:《論語》在朝鮮宮廷中的政治作用
四、結論
伍、從東亞視域論德川日本儒者的倫理學立場
一、引言
二、「功效倫理學」視野中的「功業」優先論
三、「功效倫理學」視野中儒家的「仁」與「道」
四、德川實學思想脈絡中的功效倫理學及其問題
五、結論
陸、石介與淺見絅齋的中國論述及其理論基礎
一、引言
二、石介的中國論述及其宇宙觀與世界觀
三、淺見絅齋的中國論述之重要命題
四、東亞近世兩種中國論述的比較
五、結論
柒、東亞儒家教育哲學及其21世紀的新啟示
一、引言
二、什麼是教育?
三、教育何以可能?
四、如何進行教育?
五、結論
捌、王道文化與21世紀大中華的道路
一、引言
二、「王道文化」的內涵:從孟子到孫中山
三、「王道文化」是21世紀中國的道路
四、霸者必亡:歷史的教訓
五、「王道文化」在21世紀大中華文化圈的實踐
六、結論
玖、孫中山思想及其21世紀的新意義與新啓示
一、引言
二、歷史東亞與現實東亞:從危機到轉機
三、孫中山「大亞洲主義」的內涵及其歷史背景
四、王道精神與21世紀東亞的道路
五、結語
拾、從思想史視野論東亞研究的幾個方法論問題:山室信一理論的再思考
一、引言
二、山室信一的出發點與理論基礎:若干問題的思考
三、山室信一理論的展開及其內部問題
四、結語
附錄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中的方法論立場及其創見
附錄二、《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日文版序
附錄三、《中國孟子學史》韓文版序
附錄四、《東亞儒學:經典與詮釋的辯證》越南文版序
引用書目
人名索引
名詞索引
【Preface】序/前言/推薦/心得 |
自序
黃俊傑
《思想史視野中的東亞》這部書,共收錄近年來我在研究東亞思想史過程中,所撰寫的單篇論文10篇。這些論文的主題較具獨立性,其中部分論文是我近年來研究東亞儒家「仁」學這項課題時,為解決所觸及的諸多問題而寫作的獨立論文,所以彙整成為論文集付梓。我願在此書出版前夕,說明本書各文要旨,以就教於讀友。
進入21世紀以後,世局板蕩,輿圖換稿,在中國再起與亞洲崛起的新時代潮流中,東亞各國的人文研究出現兩個互補但互相激盪的研究方向:首先,源遠流長的以國家為框架的國別研究仍持續發展;但另一方面,以東亞為視域並將東亞視為一個區域的新興研究也風起雲湧,方興未艾。本書第1篇論文討論近三百年來東亞各國思想交流經驗中的「接受者主體性」、「概念的自主性」,以及交流過程所見的「概念的層級性」等問題。這篇論文以「道」、「仁」、「仁政」、「中國」、「革命」等在思想光譜上不同強度與層級的概念為例,探討這些概念在東亞思想交流中對異域的接受者之衝擊,以及異域接受者對這些概念,所採取的挪用與新詮。這篇論文是對於我所說的東亞思想交流中「脈絡性轉換」(contextual turn)現象(參看Chun-chieh Huang, East Asian Confucianisms: Texts in Contexts, Göttingen and Taipei: V&R unipress and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ress, 2015, chapter 2, pp. 41-56)的進一步探討。
在20世紀以前的東亞思想交流史中,儒家思想居於主流之地位。本書第2篇論文分析深深浸潤在儒家傳統中的中國歷史思維的幾個關鍵詞,呈現中國歷史思維中「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密切關係。我在拙著《儒家思想與中國歷史思維》(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年)書中,曾對中國歷史思維中「事實」與「價值」綰合這項事實有所探討。本書第2篇論文進一步指出,這種歷史思維的特質不僅呈現在傳統中國歷史寫作之中,也見之於12世紀朝鮮史家金富軾(1075-1151)所撰《三國史記》,以及20世紀連橫(雅堂,1878-1936)所撰《臺灣通史》的史論文字之中。
本書第3篇論文比較中韓歷史所見的儒家知識分子與兩國政治權力之間,既不可分割但又互有緊張之關係。第4篇論文討論朝鮮時代君臣對話中的《論語》,可以具體顯示儒家經典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高文典冊,而是與現實政治密切互動的政治福音書。《論語》這部經典對朝鮮君臣的政策與措施,發揮引導性(orientative)與評價性(evaluative)之作用。朝鮮時代的朝鮮君臣在詮釋儒家經典文本時,就已經同時在運用經典文本。
在中日思想比較視野之中,如果說中國儒者(尤其是宋代理學家)傾向於「存心倫理學」,那麼,相對而言日本儒者(尤其是古學派儒者)浸潤在「實學」思想氛圍之中,多半傾向於「功效倫理學」。本書第5篇論文析論德川時代日本儒者的「功效倫理學」立場,指出日本儒者對「善的本質是什麼?」這個問題不太關心,他們念茲在茲的問題是:「善行能產生何種效果?」這個問題。日本儒者的哲學立場,比較接近北宋功利學派諸君子的哲學立場。
本書第1篇文字論東亞交流史中概念有其層級性時曾指出,普遍性愈高的概念如「仁」或「道」,愈容易被異域人士所接受;特殊性愈高的概念如「中國」這個概念,就愈難以被異邦知識分子所接受,而必須加以「去脈絡化」與「再脈絡化」,進行「脈絡性的轉向」。本書第6篇比較11世紀中國北宋石介(1005-1045)的〈中國論〉,與18世紀日本淺見絅齋(1652-1712)的〈中國辨〉這兩篇同樣論述「中國」概念的論文,指出石介與淺見絅齋同樣使用「中國」一詞,但卻呈現截然不同的世界觀,也有互異的理論基礎。在東亞歷史上,凡是歷史扉頁快速翻動的關鍵時刻,東亞知識分子莫不對中國的動向,付予深刻的關懷。以20世紀歷史為例,1920年代是中國歷史再次經歷巨變的年代,1928年6月,北伐完成,中國統一,中國知識界爆發「中國社會史論戰」,尋找中國未來的路向。1914年,日本漢學家內藤湖南(1866-1934)發表〈支那論〉,1924年又發表〈新支那論〉,表達他對中國動向的看法。一些日本知識分子,也提出各形各色的「中國改造論」。1926至1927年,臺灣知識分子也在《臺灣民報》中,爆發「中國改造論」的論辯。在抗戰末期的1943年,羅夢冊(1906-1991)在大後方重慶撰寫《中國論》一書。今日的中國與東亞,正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上,中外知識界的中國論述,雜然紛陳,言人人殊,本書第6篇論文正是寫作於這種歷史背景之中。太史公司馬遷(145?-87?BCE)著史所展現的「原始察終,見盛觀衰」的歷史慧識,我雖不能至,但心嚮往之。在歷史棋局旋乾轉坤的21世紀,本書第6篇文字亦有其「述往事,思來者」之微意云爾。
21世紀的東亞一方面經濟快速成長,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火樹銀花的繁榮景象;但是,另一方面,各國的民族主義卻甚囂塵上,東亞的國際關係頗為緊張,戰雲密佈。在中西文化激盪爭衡的21世紀之際,東亞儒家教育哲學與儒家王道政治的理念,都深具新時代的啟示。本書第7及第8兩篇論文,就檢討東亞儒家以「為己之學」為核心的教育哲學,與以「王道」為中心的政治哲學的內涵,並展望它們對21世紀的新意義。本書第9篇進一步探討孫中山(1866-1925)先生1924年在日本神戶所提出的「大亞洲主義」中的「王道」思想,及其提出時的中日關係史與世界史的歷史背景。在21世紀亞洲各國民族主義快速發展,國際關係日益緊張的今日,孫中山思想對亞洲和平的建構,實有其深刻的啟示。
在近年來諸多以東亞作為「接觸空間」的思想史論著中,山室信一(1951-)的理論特別值得重視。本書第10篇論文,檢討山室信一所提倡以東亞之「空間」作為「思想」的研究進路及其可能的問題。
總之,思想史視野中所見的東亞,是一幅彩色的而不是單色的圖像。儒學傳統固然在東亞思想交流中始終居於主流之地位,但是其他思潮(如佛教)也波濤洶湧,呈現「萬山不許一溪奔」的景象;而且中國儒學東傳朝鮮半島與日本之後,都歷經異域學人出新解於陳篇,高潮迭起,窮島嶼之縈迴;峰迴路轉,列岡巒之體勢。儒學傳統在東亞之得以日新又新,正是由於既有源自於古代儒家經典的源頭活水,又有中、日、韓、越異時異地的國君與儒臣為經典讀入現代政治涵義,從經典中汲取現實政治的靈感;更有各家各派的思想家之參與對話,提出新詮。不同哲學立場的各國儒者在閱讀經典,主客相搏之際,山川為之震眩;各派儒者激辯之時,常常聲析江河,勢崩雷電。在山室信一所謂「被創造的東亞」(創られるアジア,相對於「被賦與的東亞」〔与えられるアジア〕而言)之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東亞」地域實際上是一個眾聲喧嘩的劇場,而不是一首由單一國家所指揮的交響曲;17世紀以後東亞各國的主體性雖然逐漸形成、茁壯,但是,東亞各國卻也都分享儒學、佛教、漢字、中醫等共同文化元素;在歷史的地平線上,所謂「東亞」這個概念,恆處於東亞各國人民的交流互動之中,而不是抽離於各國人民之上的抽象概念。作為東亞思想與文化之主流的儒家價值體系,一直是東亞各國知識分子與庶民大眾共享的精神資產,而不是由少數權力菁英所壟斷的意識型態。儒家「王道文化」的精義正在於此。
ISBN:9789863501855
叢書系列:東亞儒學研究叢書
規格:精裝/306頁/15x21cm/普通級/部份全彩/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人文史地>哲學>中國哲學>儒家
本書分類:專業/教科書/政府出版品>政府出版品>教育學習>大學出版中心
【Preview】內容預覽/連載/試閱PDF下載 |
參、中韓歷史中儒家知識與政治權力之關係(摘錄)
儒家知識與政治權力的不可分割性
在中國歷史與朝鮮歷史上,儒家知識與政治權力之間有其不可分割性。所謂「不可分割性」,特指以下兩項涵義:(1)兩者具有互相依賴之關係:儒家知識系統依賴帝國權力的羽翼、支持才能繁衍壯大,而帝國的穩定則依賴儒家意識形態的背書、支撐。(2)兩者之間具有互相滲透之關係:儒家知識系統滲透到帝國政治運作之中,而成為帝國意識形態的基礎,而帝國的權力系統也滲透甚至改變儒家知識的內涵。
(一)互相依賴性
我們先看中國史的經驗。漢帝國的創建者漢高祖劉邦(在位於202-195BCE)即位之後,就面臨帝國如何而可以長治久安這個問題。劉邦在爭奪政權的時候,對這個問題尚無所覺,所以曾以「迺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一語
斥責陸賈(240-170BCE)。但劉邦即位不久,就感受到政治權力必須有意識形態的支持,因而轉變對儒學的態度。漢武帝(在位於141-87BCE)就是在這個尊崇儒學的既有基礎上,更進一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獨尊在中國歷史上所帶來的立即效應,就是拉近了學術與政治之間的距離,儒學的經典如《尚書》、《春秋》等,都在政治上產生重大的影響力。《孝經》從漢初開始就對統治階層深具影響,惠帝(在位於195-188BCE)以後大漢帝國的皇帝均以「孝」為諡號。儒家的核心價值「孝」,成為大漢帝國皇帝的標箴。在大漢帝國政權的羽翼之下,儒學也駸駸然成為學術之大宗。從漢武帝以後,中國歷代統治者都以儒家文化的守護者自居,使儒學獲得了繁衍壯大的機會。但是,成為中華帝國的主流學術思想的儒學,透過科舉制度而為帝國提供了源源不絕的儒臣官僚,也為帝國鞏固了意識形態的基礎。
ISBN:9789863501855
叢書系列:東亞儒學研究叢書
規格:精裝/306頁/15x21cm/普通級/部份全彩/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人文史地>哲學>中國哲學>儒家
本書分類:專業/教科書/政府出版品>政府出版品>教育學習>大學出版中心
資料來源:[博客來BOOKS網路書店]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ap/products/0010733607?utm_source=ap&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
圖文屬原創所有。相關資訊僅供參考,歡迎前往選購。發現不妥處請告知!
【Customers Who Bought This Item Also Bought】買的人,也買了...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