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博客來BOOKS - 2017國際書展 (一年一度「折扣最大、品項最多」線上書展。包含中文、外文、簡體、雜誌、MOOK、CD/DVD,史上最強,6萬種參展商品3折起!滿999再現折100元!)

目前分類:社會科學 (5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回首來時路[Hui Shou Lai Shi Lu]~推薦!

作者:王立楨
出版社:上優文化
出版日期:2016/11/08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390元

ISBN:9789866479144
叢書系列:傳記類
規格:平裝/448頁/15x21cm/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政治>政治人物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回首來時路

【Author】作者/繪者/著者/譯者

作者簡介

王立楨  


  1952年生於台灣嘉義的空軍醫院。
  1969年隨家人移居海外。

  學歷:
  Vaughn College of Aeronautics,航空系畢業。
  University of Hartford,電機系畢業。
  Santa Clara University,企管碩士。

  現職:航太工程師。

  著作:
  2005年5月『回首來時路 - 陳燊齡將軍一生戎馬回顧』。  
  2005年8月『飛行員的故事』第一輯。
  2006年8月『飛行員的故事』第二輯。
  2007年12月『螺旋槳邊的歲月』。
  2008年12月『飛行員的故事』第三輯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回首來時路


【Introduction】簡介/書評/特色/摘要

  這本書描寫著一位少年學生從軍報國的壯志豪情,一位初級軍官駕著野馬轉戰大江南北的驍勇善戰,一位中級軍官為了保衛台澎金馬的夙夜匪懈,一位高階軍官在統馭全軍時的運籌帷幄。

  本書作者經過三次返台,六個多星期對陳燊齡將軍詳細訪談之後,經過三年的時間撰寫而成,讀者可以由陳燊齡將軍的經歷看到中華民國空軍在台灣半個世紀間對保衛台澎金馬所做的貢獻。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回首來時路


ISBN:9789866479144
叢書系列:傳記類
規格:平裝/448頁/15x21cm/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政治>政治人物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回首來時路

【Preview】內容預覽/連載/試閱PDF下載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回首來時路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回首來時路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回首來時路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回首來時路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回首來時路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回首來時路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回首來時路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回首來時路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回首來時路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回首來時路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回首來時路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回首來時路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回首來時路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回首來時路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回首來時路

ISBN:9789866479144
叢書系列:傳記類
規格:平裝/448頁/15x21cm/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政治>政治人物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回首來時路

資料來源:[博客來BOOKS網路書店]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ap/products/0010444578?utm_source=ap&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
圖文屬原創所有。相關資訊僅供參考,歡迎前往選購。發現不妥處請告知!

【Customers Who Bought This Item Also Bought】買的人,也買了...

飛行員的故事 唐飛,從飛行員到上將之路 飛行員的故事3 螺旋槳邊的歲月:復興航空創辦人陳文寬的前半生 復興航空創辦人,陳文寬的冒險歲月 



文章標籤

BOOKS 好書推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憤怒的白人:直擊英國極右派!(Angry White People: Coming Face-to-Face with the British Far Right)~推薦!

作者:白曉紅
譯者:葉佳怡
出版社:南方家園
出版日期:2016/09/21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380元

ISBN:9789869255790
叢書系列:HC文創者書系
規格:平裝/368頁/14.8x21cm/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報導文學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憤怒的白人:直擊英國極右派!

【Author】作者/繪者/著者/譯者

作者簡介

白曉紅


  出生臺灣,自1991年定居英國。威爾斯大學批判文化理論研究所,杜倫大學東亞研究所,以及倫敦西敏寺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曾於《衛報》服務,並為各英華文報撰稿。長期關注非法勞工之議題,著有《Chinese Whispers: The True Story Behind Britain's Hidden Army of Labour》、《隱形生產線》、《散沙:中國農民工的故事》、《隱形性產業:英國移民性工作者》。其中《Chinese Whispers》一書入圍英國歐威爾書獎(Orwell Prize)前六名侯選名單;《散沙》一書於2013年贏得英國「前衛圖書獎」(Bread & Roses Award)。單篇報導作品曾獲2004年艾瑪獎「最佳平面新聞獎」入圍;2008年獲勞動世界媒體獎「年度特寫報導獎」。

葉佳怡

  木柵人,現為專職譯者。已出版小說集《溢出》、《染》、散文集《不安全的慾望》,譯作有《恐怖時代的哲學:與尤根.哈伯馬斯&雅克.德希達對話》、《被偷走的人生》、《死亡之心》、《返校日》、《缺頁的日記》、《被抱走的女兒》、《為什麼是馬勒?:史上擁有最多狂熱樂迷的音樂家》等十數種。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憤怒的白人:直擊英國極右派!


【Introduction】簡介/書評/特色/摘要

英國脫歐,川普崛起
「極右派」狂潮襲來,世界將何去何從?

  將種族主義描述為「瘋狂」當然很容易,把種族主義者稱為「暴徒」也無助於真正理解。

  .來自英國的第一手報導,體驗仇恨政治,直視極右派!
  .本書中,作者白曉紅觀察與追蹤英國極右派的街頭運動與組織,跟隨著其中成員,拼湊其生活背景、環境影響。有別於媒體非黑即白的報導,《憤怒的白人》探討他們的動機、政治策略、目標與社會影響。

  在全球化時代,這是每個人必須正視的危機。  

  .「憤怒的白人」的仇恨反撲!
  .法西斯、納粹、3K黨……皆是極右派代表,過去曾顛覆世界。如今川普銳不可擋,歐洲極右派強勢崛起,排外情緒日益高漲。在全球化時代,這是每個人必須正視的危機,並思考如何應對未來不可避免的種族與文化融合。

  〈憤怒的白人語錄〉

  1.    所有已知的穆斯林激進分子都該被遣返,包括他們的家人—無須經過法院審判,也不談人權,滾!
  2.    必須接受我們的習俗,而不是我們接受他們的!
  3.    所有人只要不能讀寫令人滿意的標準英文,立刻滾!
  4.    不再接受移民,我們已經滿了!
  5.    「我們應該開始試著找回彰顯英國價值的光輝歲月。每個人都得做出選擇,如果不堅持,只能等著完蛋。」

  我們還有什麼扭轉情勢的可能選項?
  極右派團體領導階層究竟如何吸引成百上千的人上街,就為了對抗一特定宗教及其習俗與教徒?
  究竟是什麼樣的個人與社會條件導致他們做出這種基於偏見與迷思的決定?
  他們所宣稱的目標背後是什麼?透過行動真正想達成的目標又是什麼?
  能如何挑戰這類的種族意識形態?
  如果光是藉由稱頌多元文化無法與其有效對抗,我們還有什麼扭轉情勢的可能選項?

各界聯合推薦

  尹子軒|The Glocal 副總編輯
  王健壯|資深媒體人、《上報》董事長
  陳冠中|作家、香港《號外》雜誌創辦人
  張翠容|戰地記者、國際時事評論員
  張鐵志|政治與文化評論人
  曾柏文|端傳媒評論總監
  藍佩嘉|《跨國灰姑娘》作者、台大社會系教授

好評不斷

  《憤怒的白人》充滿啟發性且別具洞見,深入剖析極右派的動機、政治策略與目標,並探討他們如何獲取支持。—獨立報(Independent)

  在英國風起雲湧的「新極右」勢力發展中,有兩個關鍵字:盧頓,以及英格蘭護衛聯盟(EDL)。
  盧頓是倫敦以北的小鎮,居民來自多元族群,但二○○九年成立的組織「盧頓人民聯合」(UPL),讓這默默無聞的小鎮,從此變成杭廷頓文明衝突理論的現實樣本:患有伊斯蘭恐懼症的英國白人,將穆斯林定義為「國家的敵人」。UPL擴大成EDL後,全英國、全歐洲甚至全世界的穆斯林,都成為這股新極右派勢力必欲去之而後快的非我族類。
  白曉紅與從盧頓崛起的憤怒白人,長期面對面對話,探索、質疑並紀錄他們的心路歷程,完成了一本調查採訪的經典,以及新極右政治的教科書。-王健壯|資深媒體人、《上報》董事長

  《憤怒的白人》一書説的不止一個有關白人勞動階層的故事,而是道出了英國社群中的裂縫如何慢慢由九十年代西方世界介入中東產生,到近年來澈底撕裂傳統英國社區的過程。作者細緻的觀察,剖析了來自貧困勞動階級任何種族的可憐人們,是如何因爲菁英階級多年來的漠視以致跟不上政經大環境的腳步而各自衍生出激進組織背後的思緒,最後孕育了極端主義的脈絡。這本書對在英國脫歐公投之後歐洲日益氾濫的排外情緒有比媒體上看見的非黑即白更爲深刻的理解,不止每位研究歐洲政治社會的學人需要細閱這本書,在全球化每天沖刷著傳統社會架構的今日,生活在地球村的每一位居民都應該在看完這部書後細心思考應該用什麽態度去應對不可避免的種族和文化融合。-尹子軒|The Glocal 副總編輯

  讓讀者近距離體驗仇恨政治,直面社會撕裂,無畏地真實!-陳冠中|作家、香港《號外》雜誌創辦人

  英國脫歐與川普崛起震驚世人,這背後的社會基礎都是憤怒的白人和民族主義,然而這不只是英美的問題,也是全球化時代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張鐵志|政治與文化評論人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憤怒的白人:直擊英國極右派!

【Table of Contents】目錄/大綱/內容概要

推薦序
致臺灣讀者序
致謝詞
專有名詞之英文縮寫對照
序言 作者:班傑明.傑凡尼亞(Benjamin Zephaniah)

一、生於斯,長於斯
二、捍衛想像中的國家
三、貝瑞公園的故事
四、「EDL無法在此生存」
五、激進右派翼不斷改變的面孔
六、英國種族主義的顏色
七、新的外來者

索引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憤怒的白人:直擊英國極右派!

【Preface】序/前言/推薦/心得

致臺灣讀者序

  英國脫歐/留歐公投結果揭曉後,大家似乎突然發覺─他們並不認識自己成長的社會。投票選擇留歐的英國人都覺得似乎不認識另一半投票脫歐的公民。頓時,英國好像被劃成兩半。選擇脫歐者雖然不都是種族主義者,但大多數脫歐選民的出發點是反移民、排外。他們多為中年至老年,集中在全國各地工業蕭條地區。最讓英國另一半選民震驚的是,這些脫歐者都非常、非常地憤怒。
  
  其實,我們今日所處的世界就充滿了這樣憤怒的白人,他們之中有一部分的人已成為極右派運動的基層成員。這些正快速成長的運動,形成歐美社會不得不正視的危機。
  
  今日的極右派勢力在歐美各國都漸占優勢,這是有目共睹的趨勢。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的半個世紀後,歐洲極右派政治運動的復甦可說已離一九三○年代的程度不遠了。盧森堡協會(Rosa Luxemburg Foundation)於今年二月曾發表報告,警示自金融危機以來極右黨派及其街頭運動在全球各地的成長。我們在英國自保守黨卡麥隆(David Cameron)加速的緊縮政策下,也目睹了極右派組織的動員和茁壯。
  
  英國獨立黨(United Kingdom Independence Party, UKIP)數年來就在緊縮政策的大環境下成長。在其民粹主義中,所謂「人民」是個幌子,「人民的自由」是個虛構概念。該黨黨魁法拉吉(Nigel Farage)在高談「人民自由」的同時,完全反對全國基本工資的上漲,並主張廢除一切反歧視的立法。在英國獨立黨政治架構裡真正的內容,只有對私有企業的保護與澈底地反移民、排外。
  
  法拉吉語道:「若人們覺得移民問題不能以民主方式解決,那麼下一步將會是暴力行動。」語出不久,工黨國會議員考斯女士(Jo Cox)於六月十六日在她西約克夏(West Yorkshire)的家鄉被謀殺。這是極右派勢力向任何代表多元文化者的宣戰,是他們對任何爭取民族平等者的最終攻擊。凶手是一名五十二歲的極右分子湯米.梅爾(Tommy Mair),常年受新法西斯思想影響,曾參與美國極右派組織「國家聯盟」(National Alliance)在英國舉辦的活動,並長期購閱該組織的出版物。在謀殺考斯女士時,他喊著「英國第一!」;在法庭上,當法官問他全名時,他面無表情地回答:「處死叛徒!為英國爭取自由!」。他指的「叛徒」,就是致力推動英國接收敘利亞難民,崇尚多元文化社會的考斯女士。大家都記得幾年前挪威的法西斯分子安德斯.貝林.布雷維克(Anders Behring Breivik),屠殺了七十七名挪威左翼青年,在他眼裡,這些人是國家「叛徒」,因為他們歡迎移民,歡迎多元文化。
  
  最近可看到的是在右派主導的脫歐/留歐公投之下,選戰中充斥著種族主義。中間偏右的主流種族主義,容納並收編了極右派勢力,直接與極右派組織互動,助長它的勢力。如今,極右派組織宣傳的種族主義已是英國每日政治的一部分。前一陣子當薩迪克.汗(Sadiq Khan)當選倫敦市長時,「英國第一」(Britain First)─這個新法西斯政黨即宣告「倫敦淪陷了」。「英國第一」不僅使用保守黨競選語言,說薩迪克.汗與「伊斯蘭激進者」有關聯,並宣傳強化脫歐陣營「移民入侵」的標準論述。對於薩迪克當選倫敦市長,「英國第一」這麼說:「倫敦曾逃過黑死病、大火和大戰期間轟炸的大劫,但今日卻被湧入的移民給謀殺了。」、「奪回我們的國家!」、「英國第一!」。這般高喊著,號召它的成員和支持者投入脫歐陣營的選戰。
  
  公投後,英國上下種族主義事件大為增加,極右派政治抬頭。公投後的頭一個星期內,就發生了三百多起種族主義騷擾和襲擊事件。不論是少數民族或移工,都覺得人身安全不再有保障。
  
  在歐洲各地,湯米.梅爾暴力行動背後的那類意識形態,也就是我們過去一直視為「極端種族主義」的思想,如今已進入主流。極右黨派在歐洲不再是「過街老鼠」,而在各國政壇上愈來愈看好。最近德國聯邦外務處資助的一份報告顯示,歐洲民眾對極右派政黨的支持度自一九九九年不斷增長,導致歐洲國會裡極右派的得勢:歐盟兩年前的選舉是歐盟極右政黨跨出的最大一步,極右派政黨在歐盟議會裡得到了一百七十二個席次,也就是百分之二十三的席次。據估計,下一回歐盟議會於二○一九年選舉時,極右派政黨有可能奪取三分之一的席次。
  
  極右派政黨在國家層次上的影響力,也已到達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從未達到的空前程度。德國的反移民政黨─「德國他途」(Alternative for Germany),也就是極右派街頭運動「愛國歐洲人反對西方伊斯蘭化」組織(PEGIDA)在議會政治上的代表,於今年三月份地方選舉中受到許多藍領勞動階級選民的肯定,如今是德國的第三大黨。在奧地利,極右派政黨─奧地利自由黨(FPÖ)今年五月底幾乎成為總統大選的贏家。由於奧地利自由黨和角逐對手綠黨的票數非常接近,奧地利自由黨提出選票處理不當的控訴,得到法官認可,奧地利將重選總統。結果如何很難說,但清楚的是,奧地利自由黨已是奧地利政治的主流,離執政不遠了。
  
  極右派組織目前信心十足,它們在街頭的活動頻率也增高了。「英國第一」這個政黨,在今年就已三度來到東倫敦清真寺(East London Mosque),騷擾教徒,並打傷一名穆斯林居民。德國最大型的極右派街頭運動—PEGIDA,每週一在德勒斯登(Dresden)這個城市聚集上千支持者。這個組織在歐洲各國已設有支部,如今已可說是一個跨歐的街頭運動。這些組織的成長,造成的直接結果就是移民、難民和庇護申請者的人身安全受到嚴重威脅─不僅在大街上,甚至在他們的住處也不安全。比如在德國包森(Bautzen)這個城裡,就發生了難民庇護所被燒毀,而民眾在旁歡呼的情況。今年二月份,瑞典的納粹組織「瑞典反抗運動」(Swedish Resistance Movement)在攻擊難民兒童後,警告所有「外來者」,今年將是「以武力對抗移民」的一年。
  
  書寫《憤怒的白人》的動機,是從我個人經驗開始的─從個人與生活環境中人們對種族主義的親身體驗開始的。這促使我想要了解:究竟那些白人為何憤怒?他們的仇恨背後,究竟是有什麼樣的背景因素,什麼樣的社會經濟情況?
  
  我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英國這幾年來最大型、影響力最深遠的極右派街頭運動—英格蘭護衛聯盟(English Defence League, EDL)。吸引我的最大原因,不僅是它的規模,也是它與英國政治社會的互動關係,它的種族主義思想總與主流政治的種族主義起共鳴。極右派組織當然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早在EDL於二○○九年成立之前的十多年裡,反穆斯林的種族主義就已充斥於國家機構,以及那些為國家工作的意識形態機構裡—如大多數的媒體。英國在外頭參與的戰爭,以及隨之而來的反恐措施,創造了這種需要:要在文化上征服它的敵人,用以正當化英國在國際上的軍事侵略,正當化它在國境內將整個穆斯林社區當作嫌疑犯來對待。英國主流社會和它的機構都參與了這項製造「穆斯林敵人」的文化形象的工程。在不久的過去,這文化形象的製造工程曾是針對愛爾蘭人和來自西印度群島的移民。
  
  這可說是西方社會自二次大戰後逐漸形塑的文化種族主義的一部分。在前殖民地獨立後,種族主義意識形態和理論都不斷演化:生物種族主義逐漸褪色,那種基於歧視個人膚色的種族主義慢慢站不住腳,二次大戰後的種族主義逐漸集中它的注意力在文化上。文化本質與同化成為重心,「文化差異」成為排他思想的理論重點。過去三十多年來,文化種族主義成為主要的種族主義形式。
  
  國家機構和EDL這類的極右派運動,它們在談論或「面對」英國穆斯林時,採取的其實就是文化種族主義的理論角度。政府反恐的「預防」策略(Prevent strategy)的中心思想,就是「激進化」的神話。它將所謂「激進化」看作神學上的過程,以宗教信仰(以個人與宗教的距離為判斷標準)將穆斯林劃入兩個簡單的陣營─「溫和派」與「極端分子」。國家反恐的「預防」策略,就是要所謂「溫和派」去監視並譴責所謂的「極端分子」。在社區裡,國家的反恐「預防」策略做的就是將資源分給所謂「溫和派」的穆斯林組織,讓他們在社區裡依循所謂「英國價值觀」做「去激進化」的工作。
  
  EDL採用的理論同樣是以文化和「文化差異」為中心,將穆斯林當作一個文化同質的群體,將伊斯蘭的信奉者種族化。任何單一的事件都會被概化為固有的文化特質和文化實踐,而這就是他們排他和仇恨的根基。在這架構裡,一位穆斯林只有當他不再是穆斯林時,才有可能融合於英國社會。如果觀察EDL創始人湯米.羅賓森(Tommy Robinson)的社會媒體言論,就會發現對他而言,伊斯蘭是邪惡的,而唯一的一位「好穆斯林」,必定是已改信奉基督教的穆斯林。
  
  整體來說,EDL是一個極端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的街頭運動,雖屬極右派組織,它的許多中心思想卻一直得到政治菁英階層的背書。這個運動的意識形態完全是由一群經驗豐富的極右派人士所操作,這些人裡面有來自新法西斯主義的極右派政黨組織背景,比如英國國家黨(British National Party, BNP),也有來自新近的反伊斯蘭、反穆斯林、跨國的極右派運動。而我對這些極右派街頭運動最有興趣的,是它們的基層成員—他們都來自藍領勞動階級,是這些運動的「肌肉」,是EDL展現其思想的草根力量。
  
  要進入這個圈子裡採訪,當然對我這樣少數民族背景的人來說相當地困難。而整個過程,包括我與基層成員之間的互動,也讓我看到他們的思想使行動中包含許多不為人知的層面。打自採訪的第一天起,我就相當明白自己在他們眼中必定是個外國人、外來者、「局外人」。而在與基層成員的互動中我發現,由於他們的經濟邊緣位置,他們同時視自身為英國社會的「局外人」。他們這些本土的「局外人」,是如何發展出仇恨社會位置在許多方面比他們更邊緣的穆斯林、移民或難民?
  
  在過去三十五年來,英國製造業,也就是過去工業的中心,失去了百分之六十的工作,低技術工作被轉移到勞力低廉的國家。自柴契爾時代,政府政策促成並加速製造業的萎縮。在新工黨(New Labour)執政期間情況持續惡化,製造業有半數的工人失去了工廠的工作,被迫轉行。工業的萎縮造成環繞製造業的勞動階級社區的逐漸凋敝。這些社區的成員當然不僅是白人勞工,也有少數民族勞工,而且後者過去是製造業的重要勞動力。長期失業是許多人(跨民族)的命運,他處再就職的勞工多處在低薪、臨時化、彈性高的就業環境,讓他們無法逃脫社區的蕭條。勞工過去在製造業環境裡的工業認同感不再,勞動階級的工業團結性在「零時工時 」的惡劣勞動環境中喪失殆盡,取而代之的是柴契爾時代標榜的、自顧生存的個人主義。這些後製造業時代的英國勞工,成為了全球新自由主義下的「顛覆性的勞動階級」(precariat)的一部分。
  
  所謂「顛覆性的勞動階級」,是自一九七○年代全球市場開放,新自由主義當家,工資全球性地受到壓縮下產生的階級結構。自此時,階級之間收入差異增大,勞動階級加速貧窮化,造成勞動階級的分層化,形塑了這支位於最底層的勞工生力軍。學者史丹丁(Guy Standing)將這最底層稱作「顛覆性的勞動階級」,由於他們的最大特質是不穩定的勞動力、「現金經濟」(工資的支付經常是現金形式,沒有記錄)、不享有權利和安全感,且經常負債累累。在柴契爾政權下,英國勞工階級組織遭到最大打擊,工會在過去三十年來整體衰弱,因而這「顛覆性的勞動階級」是憤怒且分歧、缺乏組織、無所適從,被稱為「遊牧的勞動階級」。這社會疏離感強烈的勞動階級,可說是「class in itself」(勞工對資產階級抱有不滿,但尚未意識到自身整體的階級利益),而非「class for itself」(勞工意識到自身階級位置和利益,產生出與資產階級的對立階級意識)。
  
  在撰寫本書的過程中,我的採訪對象多來自這些已沒落的製造業勞工階級社區。他們來自傳統的工黨選民家庭,一輩子都一直跟著工黨,直到生計遭受打擊,社區在缺乏投資的情況下蕭條。他們看不到自己的未來,畏懼兒女未來面臨的困境。他們充滿著焦慮和極度的躁鬱不安,為自己的現狀感到憤怒,覺得工黨背叛了他們。
  
  他們的「顛覆性」,可以是朝任何一方向而去─若在工人階級組織強大的狀況下,他們可能成為反抗緊縮政策,反抗新自由主義的最前線。但在英國,工會力量早自柴契爾時代大為削弱,甚至在某些工會裡民族主義仍存,這展現於部分工會倡議的「英國工作給英國工人」之主張。工會裡的民族主義反映的是勞工組織的衰弱和工運的多年挫敗。這使「顛覆性的」勞動階級在經濟逆境中朝向另一方向發展:他們成為右翼民粹主義最理想的群眾。當他們多年工資不上漲,「零時工時合約工資」成為正常勞動報酬時,許多英國白人勞工最終訴諸於他們的「想像工資」─民族主義。他們的帝國懷舊情緒被挑起,在媒體和政客的牽引下,這民族主義可進一步發展成強烈的排外、仇外思想。他們視多元文化主義和移民的進入為工黨對他們的背叛。事實上,工黨這三十多年來對他們的真正背叛是未能挑戰保守黨的一切政策,從公共設施的私有化到公共部門經費的縮減、福利國家體制的削弱、侵略性的外交政策。工黨已不再是勞工階級的政黨。
  
  如上所說,當然英國勞工的極端民族主義並不是必然的發展。勞工的社會疏離感和經濟弱勢,並不一定會帶領他們走進極右派街頭運動。關鍵在於他們是否有別種選擇:他們是否能理性分析自己所處的狀況,還是依賴商業媒體給予答案?他們能從哪裡找到別種選擇?我個人認為,傳統勞工階級組織扮演著關鍵角色。倘若工會能看懂、看清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並主動提供反民族主義、反種族主義的對現狀的詮釋,與所有勞工(包括少數民族勞工和移工)站在一起,那必定會對英國白人勞工的思想發展產生作用。這一點我們已可在過去反抗極右派的地方運動裡看到範例:當勞工組織能夠持有明確的反種族主義立場,動員白人勞工參與反抗極右派行動時,在勞工階級的團結下,最有可能擊敗極右派街頭運動。本書中記錄了在跨民族的反種族主義行動裡勞工組織的重要角色。
  
  盼本書能透過許多個人的故事經歷,來呈現出英國極右派政治及其組織的樣貌,描繪這些組織和街頭運動為何能夠號召基層,動員起上千上萬憤怒的白人,將他們引向絕望的政治。而同時,也盼能透過個人的故事經歷,見到英國社會裡反抗這潮流的契機。

白曉紅
二○一六年七月四日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憤怒的白人:直擊英國極右派!


ISBN:9789869255790
叢書系列:HC文創者書系
規格:平裝/368頁/14.8x21cm/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報導文學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憤怒的白人:直擊英國極右派!

【Preview】內容預覽/連載/試閱PDF下載

一、生於斯,長於斯

如果想解決極端主義,得先把希望放回他們的生活。剝奪他們的認同只會讓他們成為下一代的極端主義者。情況真的需要被改變,這讓我打算致力於下一代的政治參與。他們必須去投票。現在很多人覺得自己沒有發言權,一旦太多人放棄參與,情況會變得愈來愈危險……。工黨和其他黨派搞砸了一切,他們在社會亂做的實驗已經創造出數百萬像我這樣的傢伙。

我沒想過這種話會出自湯米.羅賓森〔Tommy Robinson,真名是史帝芬.藍儂(Stephen Lennon)〕,也就是英格蘭護衛聯盟(EDL)前任主席,他說此話時距離我們二○一三年夏天首次見面後已過了十個月。那年夏天EDL很常上新聞,以街頭運動而言,它比英國各種極右派團體更有名氣、也更受注目。自從二○一三年五月二十二日,伍爾威治(Woolwich)的士兵李.里格比被謀殺 之後,EDL的態勢就如野火蔓延。其中的「成員」—也就是那些能在網路上計算出來的活動者—已達三萬六千人。羅賓森就是在那個夏天跟我說,「我們甚至不用招募……數以百萬計的人與我們想法一致,同意我們所代表的信念。那些即便可能丟工作仍站出來的人們,我想難以計數。我們的網路支持人數比自由民主黨(The Liberal Democrats)最多時還多一倍。」
  
面對伍爾威治謀殺案,EDL利用了其中挑起的國族情懷與種族主義,在全國各城鎮強化該組織的行動者與支持者的動員,最後促成了六月一日的全國示威活動。之後的六月二十九日軍人節,它又組織了「為榮耀而走」(Walk of Honour)大遊行,試圖使路線經由哈姆雷特塔區(Tower Hamlets)的東倫敦清真寺(East London Mosque),再前往紐漢區(Newham),兩者皆為亞裔英國人大量聚居之處。為了遊行,EDL本打算邀請兩位在美國「反伊斯蘭運動」中惡名遠播的種族主義者,潘蜜拉.蓋勒(Pamela Geller)和羅伯特.史班瑟(Robert Spencer),不過因為英國反種族歧視團體施壓,兩人後來被禁止入境。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憤怒的白人:直擊英國極右派!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憤怒的白人:直擊英國極右派!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憤怒的白人:直擊英國極右派!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憤怒的白人:直擊英國極右派!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憤怒的白人:直擊英國極右派!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憤怒的白人:直擊英國極右派!

ISBN:9789869255790
叢書系列:HC文創者書系
規格:平裝/368頁/14.8x21cm/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報導文學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憤怒的白人:直擊英國極右派!

資料來源:[博客來BOOKS網路書店]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ap/products/0010727615?utm_source=ap&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
圖文屬原創所有。相關資訊僅供參考,歡迎前往選購。發現不妥處請告知!

【Customers Who Bought This Item Also Bought】買的人,也買了...

財團治國的年代:從自由市場到不自由的人民 隱形生產線 隱形性產業:英國移民性工作者 不平等的審判: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告訴你,為何司法判決還是這麼不公平 理性選民的神話:我們為什麼選出笨蛋?民主的悖論與瘋狂 人性中的良善天使:暴力如何從我們的世界中逐漸消失 在世界與我之間 中國霸權的論理與現實 鄂圖曼帝國的殞落:第一次世界大戰在中東 第四次國家革命:重新打造利維坦的全球競賽 財團治國的年代:從自由市場到不自由的人民 理性選民的神話:我們為什麼選出笨蛋?民主的悖論與瘋狂 川普這種生物:被世界討厭的勇氣(全) 第四次國家革命:重新打造利維坦的全球競賽 在世界與我之間 



文章標籤

BOOKS 好書推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財團治國的年代:從自由市場到不自由的人民(Private Island: Why Britain Now Belongs to Someone Else)~推薦!

作者:詹姆斯‧米克
原文作者:James Meek
譯者:黃佳瑜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6/09/20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360元

ISBN:9789571367743
叢書系列:文化思潮
規格:平裝/304頁/25k正/14.8x21cm/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社會議題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報導文學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財團治國的年代:從自由市場到不自由的人民

【Author】作者/繪者/著者/譯者

作者簡介

詹姆斯‧米克(James Meek


  被媒體讚譽為在文學與非文學之間的游刃有餘,目前為《倫敦書評》(London Review of Books)特約編輯。著有六部小說,其中以蘇聯內戰為背景的暢銷書《人民愛情法案》(The People’s Act of Love)入圍2005年布克獎、榮獲翁達傑獎(Ondaatje Prize)與蘇格蘭藝術協會年度圖書獎,電影版預計由強尼戴普主演;《即將降落》(We Are Now Beginning Our Descent)榮獲2008年莫里斯王子獎(Le Prince Maurice Prize);《破碎之心》(The Heart Broke In)入圍2012年柯斯達文學獎決選。他曾於1991至1999年擔任英國《衛報》駐莫斯科記者,2004年獲英國新聞獎(British Press Awards)年度駐外記者。撰述經常發表於《衛報》、《紐約時報》、《國際先驅論壇報》等。網站:www.jamesmeek.net

譯者簡介

黃佳瑜


  台灣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畢業,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企管碩士。曾任聯合利華行銷企劃、美商麥肯錫管理顧問公司管理顧問。現為自由譯者,作品有《保羅‧紐曼、義大利麵醬,以及他的奇怪搭檔》(大塊)、《孤獨的反義詞》(聯經)、《但求無傷》(木馬)等。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財團治國的年代:從自由市場到不自由的人民


【Introduction】簡介/書評/特色/摘要

★  榮獲2015年歐威爾獎  ★  
★ 獲選《衛報》年度最佳政治書籍 ★

「要了解英國過去三十多年來的發展,必讀《財團治國的年代》,它真實地揭露了私有化這個大工程在社會每一角落造成的衝擊,包括極右政治力量的滋長。」
──《憤怒的白人》作者 白曉紅

  一本書讀懂民營化的危害,以及在自由市場下,我們如何走向貧富不均

  ■ 公營事業民營化,對我們有何影響?

  自由主義興盛的一九八○年代,全球吹起一股開放市場的風潮,認為多數的公用事業養育太多冗員、欠缺競爭力、只懂得使用過時的方式;唯有公營事業民營化,透過開放市場引來競爭,讓企業主追逐收益、規避破產風險,並且提供民眾更多選擇,才能真正為公眾帶來利益。

  然而三十年後的今日,私有化的神話逐漸破滅,民眾日常所需的水、電、醫療、住宅、鐵路、郵務在民營化後,由大型企業接管,財報更加不透明、政府無法可管、企業高階主管薪資是一般人的百倍;而當新買主、投資者、中間人收割龐大利潤,民眾迫於生活所需,必須支付水漲船高的帳單,同時獲得的服務品質卻日益低落。

  ■ 自由市場裡,我們成了又窮又不自由的人民

  當公營事業不再透過政府賦稅維持營運,改由民眾以帳單支付,帳單便成了變形的賦稅。我們的稅制因而從富人承擔較多金額,改為了均一稅,無論貧富,只要付出一樣的金額,便能享受服務;但這等同讓窮人負擔更深,富人負擔更輕。隨著公營事業民營化的比例增高,窮人的負擔加重,貧富差距也隨之擴大。

  在現今貧富差距已破百倍的台灣,政府正朝著開放市場發展,對於私有化帶來的低選擇權、高負擔,我們更應有所警惕。

  ■ 一本批評經濟亂象的最佳著作

  英國資深記者詹姆斯•米克在二○○五年離開《衛報》後,有感於社會逐漸走向貧富兩極,為了釐清亂象,他投入私有化領域的研究。本書揉合他的個人觀察、旅行報導、訪談、歷史敘事與嚴謹的論述,探索過去二、三十年私有化浪潮背後的故事。書評盛讚沒有半句多餘或無聊的文字,熱切急迫,情感動人,是最強力批判經濟亂象的著作之一。本書在英國上市後,佳評如潮,更入選《衛報》當年必讀書籍。

本書特色

  ◆ 顯現新自由主義興起至今的後遺症,深具討論價值
  ◆ 市面上少數專論公用事業民營化如何造成貧富不均
  ◆ 結合報導文學、歷史敘事與資料分析,以故事呈現民營化的過程與亂象,易於理解
  ◆ 在公營與民營的弊病之間,試圖提出第三方的解決之道

名人推薦

  「要了解英國過去三十多年來的發展,必讀《財團治國的年代》,它真實地揭露了私有化這個大工程在社會每一角落造成的衝擊,包括極右政治力量的滋長。」──《憤怒的白人》作者 白曉紅

  「從柴契爾到卡麥隆,只見一任任首相把國產賤賣給私部門……對於今日一蹋糊塗的英國經濟,本書的針砭用上了洪荒之力。」
──阿迪特亞,查克拉波爾提,《衛報》資深經濟評論

  「對於這二十五年來被奉為圭臬的民營化教條,這是本秋風掃落葉,絲毫不留情面的紀實……說到要破舊立新,本書幾已登峰造極。」──約翰,坎夫納,《觀察家報》

  「冰雪聰明……見微知著且令人耳目一新,既有宏觀上的把握,也有細節上的補充,向大家清晰地展現了私有化下的當代英國,讀了本書你會非常有感。」──約翰‧蘭徹斯特,小說《大債時代》作者

  「算是幫自己個忙:讀讀《財團治國的年代》,英國這二十年來之怪現象將躍然紙上。」──約翰‧葛雷,英國《衛報》

  「傲然挺立…揭發民營化的弊端、道貌岸然與失敗之所在。看似枯燥的主題,出落成令人欲罷不能的研究分析。」──歐文‧瓊斯,《新政治家》雜誌

  「一路走來,英國的體制怎會運作得如此不堪,什麼問題又繼續在橫行作亂,且看本作拍板定案。」──瓊‧貝克威爾,《新政治家》雜誌年度最佳好書編者

  「千辛萬苦得出的真知灼見,與一字一句、無庸置疑的文采翩翩,悄悄在本書裡融成一片。」──大衛‧卡納斯頓,《泰晤士報》副刊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財團治國的年代:從自由市場到不自由的人民

【Table of Contents】目錄/大綱/內容概要

導讀
引言

一、分揀室的故事__________郵務私有化
二、信號失靈__________鐵道私有化
三、沒有一滴水可喝__________自來水私有化
四、電力戰爭__________電力事業私有化
五、傷痕累累__________醫療服務私有化
六、沒有空房__________國宅私有化
七、極右派國度__________私人島嶼:非請勿入

後記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財團治國的年代:從自由市場到不自由的人民

【Preface】序/前言/推薦/心得

導讀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及晚餐
李顯峰 台大社科院公共經濟研究主任


  當前全球爭議的焦點是開放或保護之爭,各地有贊成自由貿易,同時也有人抗爭,隨著所得分配的惡化,這樣的衝突越來越熱烈。一九八○年代全球興起一股自由化的風潮,大力倡議小而美政府的理念,反對凱恩斯學派主張的干預經濟活動,各國政府紛紛檢討公共行政體制的設計及運作。隨著新自由主義思潮衝擊各國的經濟政策,大力鼓吹自由化及政策鬆綁,國(公)營事業追求私有化(民營化),保護財產繼承,變更司法管轄權,這些成為一股熱潮。本書檢討一九八○年代英國在柴契爾夫人主政期間大力推動的民營化政策,不幸的是結果顯然與原主張預期的理想落差甚大。

  本書作者詹姆斯‧米克曾擔任《衛報》駐莫斯科記者九年,對於共產經濟轉型過度為市場經濟期間的過程有親身的體驗,再對照英國混合式經濟制度的國營事業紛紛轉型發生的混亂現象。作者以故事體方式描述英國數個國(公)營事業民營化:一九八四年電信事業民營化,接著一九八六年天然氣事業,一九八七年機場航站,一九九○年代的電力及鐵道事業,結果都是不完美的結局。本書點出問題與全球企業及跨國連鎖集團的策略有關。書中取材舉例豐富,描述整個事件的發展過程完整細膩,如同看一部電影般精彩,但因訪談有關的機構、人物及英國的地名相當眾多,也出現許多國際大企業名稱,剛開始閱讀時的確會對讀者造成混雜困擾;但讀者卻也能藉本書檢討的案例,認識英國經濟及社會體制的運作,以及許多跨國壟斷性企業的經營作為。

  書中檢討整理英國私有化(或民營化)的事業分別是:一、郵務私有化:分揀室的故事,二、鐵道私有化:導致號誌失靈,三、自來水私有化:導致沒有一滴水可喝,四、電力事業私有化:發生電力戰爭,五、醫療服務私有化:結果是傷痕累累,六、國宅私有化:導致沒有空房可住。七、英國成為私人封閉島嶼:不歡迎外來族群。因經營者代理問題的嚴重怠忽,民營化的結果使鐵道不能更新,新號誌系統只是一個空想。自來水公司民營化後,客戶反而無水可喝。

  作者在每一項事業討論完後也自問,他所提到的每一家英國國(公)營事業的民營化過程,包括國際間企業的併購,公司的股權層層轉讓最後到其他不同國家(法國電力公司、加拿大退休基金、德國公司、香港李嘉誠集團、中國大企業等)的股東手中,等於英國的客戶繳稅給外國的股東。這樣的批判是否是顯露出民族主義、沙文主義,甚至是種族偏見,是否成為自由主義的敵人?

  一九九○年柴契爾夫人辭職下台當天,在國會演講,仍強調私有化政策是讓英國企業掙脫枷鎖,讓百姓們買下國營事業的股分,將權力還給民眾,使英國的事業能與歐陸公開市場競爭。但事實演變是,電力事業私有化反而卻剝奪人們的權力,而且讓權力轉歸法國國營電力公司所有,違反當初民營化的初衷。有趣的是,作者指出西班牙經濟學者哲瑪‧貝爾(Germà Bel)追蹤私有化的概念,是源自德文的「Reprivatisierung」,一九三六年《經濟學人》柏林特派員報導當時納粹的經濟政策時,首次將其翻譯成英文。在一九四三年席尼‧馬林(Sidney Merlin)在《經濟學季刊》(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發表一篇分析納粹經濟政策趨勢的論文中,首次應用「私有化」名詞出現在學術論文中。文中提到納粹黨透過「私有化」政策,協助黨內高階成員及同謀者累積私人財產及工業財富,使一小群人逐漸掌握政治與經濟實權。私有化的結果似乎與一般能普及權力的概念認知不同。

  比較十九世紀及二十世紀初歐洲的自來水、天然氣、電力、鐵路、電報及電信等公用事業慢慢被收歸國有,由中央及地方政府完成及經營;相對上,美國允許私人企業經營重要的公用事業(例如電力),私人企業能壟斷地方市場,但管制投資報酬率上限,最高利潤只能占公司與股東已投入資本及其未來投資(以維持經營)的一個比率,結果因為資本報酬遞減律的作用,必須投入更多的資本支出來維持一定的報酬率,可能導致資本投入的浪費。另美國曾經因管制電力售價,當時油價攀升使發電成本高漲,導致加州發電廠嚴重虧損而歇業不發電。而英國的制度問題是未提供誘因獎勵公用事業,鼓勵投資高科技及更多的實驗。

  國(公)營事業的經營,常發生「軟性預算」現象──因效率較低,不斷追加預算。深究其原因很多,其中賴賓斯坦(Harvey Leibenstein)曾提出X無效率(X-inefficiency)概念解釋公營或獨占事業的效率低落。導致公(國)營或獨占事業經營低效率的因素主要源自:(1)個人的動機效率,(2)企業體內各組織間的動機效率(intraplant motivational efficiency),(3)外部動機效率,(4)非市場投入效率。其中主要阻礙生產要素(即勞動、資本、自然資源)無法達到效率水準的理由是勞動契約不完整、並非所有的生產要素都能在市場上交易、生產技術變動,並且競爭性廠商的互動存在極不確定性,生產要素有效利用度受動機壓力而決定。

  此外,由公共行政角度探討。一九七一年尼斯坎能(W. A. Niskanen)探討官僚體制及代表性政府,在供給面經濟學及公共選擇理論界獲得相當大的迴響。行政部門(官僚體系)是公共財的獨占供給者,民意機關(立法機構)代表選民審查預算,成為預算的供給,如同是公共財的專買者;行政部門需要支用預算,成為預算的需求,追求最多預算額度的使用,選民透過民意機關希望追求利益極大,雙邊都擁有獨占地位,經過競爭的結果,得到最適當公共服務水準。由於行政部門對於公共財的生產及成本較一般民眾知道較多,形成資訊的不對稱,導致行政部門不斷擴充預算規模,政府支出一再擴充,造成財政困難。

  但英國在推動公營事業民營化的過程中,推動實施「民間投資創建」(private finance initiative, PFI)制度有相當的成效,就需求具有急迫性、建設計畫自償性低的公共建設或公共服務,以民間財務主導公共建設的方式推動,將民間引導投入公共建設,靈活運用政府財政,「民間投資創建」制度對英國財政帶來很大的貢獻。

  另外,英國在民營化過程中,有些政治人物常發表反對歐盟的言論,作者認為常常是自相矛盾的民粹式言論。這些政治人物認為歐盟是英國一切問題的源頭,批評歐盟阻礙地方政府,賦予勞工太多權力以致傷害英國經濟,英國企業無法出口更多的商品到印度,歐陸到英國的移民增加是造成社會住宅短缺的主因,移民(特別是東歐來的)搶奪了非技術性的工作機會。這些瀰漫社會氛圍累積下來,形成對歐盟的不滿情緒,終於醞釀為二○一六年六月二十三日,英國公投贊成脫離歐盟的結果,不會令人覺得意外。

  作者批評英國公用事業私有化政策捍衛者有六項迷思(他稱為依賴的謊言),一、民營企業的結構較公營事業健全,他認為這種想法是狂熱的信仰;二、私有化的網路(如自來水及能源輸送)必須在市場上競爭,但公用事業本身都具有獨占性質因此不適合;三、政府權力縮小意味著降稅,當稅制由累進退回單一稅制,需要考慮負擔能力;四、福利刪減後,一般民眾的收入下降。而當公用事業服務的網路能越普及,且公用事業越昂貴,便不是人人可負擔;五、從表面上看,私有化有助於英國在海外市場的競爭,但實際上英國的自來水、能源及運輸業的所有權移往海外;六、私有化行動對文化造成破壞,人們卻不在乎。

  對這些迷思,作者嘗試提出一些想法改正:包括各界要有私有化企業是「使用者付費」的概念,天下無免費的午餐,民眾應認同這是提高稅負的概念。公用企業應由非營利組織負責經營,透過發行債劵籌資,不應出售股份;公用事業服務網路普及應採取累進費率,量能負擔,並且私有化企業的主事者應具有民意代表性,可以透過直選產生。但這些想法供參考,在不同國家不見得都可行,需要一些修正規畫。

  國內推動民營化已有一段期間,已獲得一些成果,大體上若干國營事業民營化後政府仍擁有營運主導權,績效有高有低,取決代理經理人的能力及組織結構的效率,如同《經濟學人》提出的「大政府不必然一定是醜惡的,如同小政府也不一定是美的」(二○○九年八月二十九日)。市場規模不大者,開放競爭反而帶來共慘的結果。參酌可競爭性市場的理念,允許企業擁有獨占或寡占的市場地位,但定價不能帶來過高的超額利潤,對民眾福利也是有利的。

  市場機制會發生失靈,靠政府管理機制調和,政府干預過多也會導致政府失靈,兩者應取得一定程度的平衡。企業治國能引進誘因競爭的機制,能提高效率,只是需注意到不應只著重績效(利潤),忽略企業的社會責任──股東、經理人、勞工及環境是共存共利,也要服務社會。本書所舉的英國民營化的案例教訓都可以提供財經政策規畫及推動的借鏡,以減少未來失敗的可能性,而對於公共行政、經濟學、公共經濟學或財政學、公司治理等學科更可做為重要的教材或案例。

二○一六年八月三十日



  一九九一年冬天早晨,我把一把吉他、一本濃縮版牛津英文字典,以及一套俄語自學課程塞進一輛老福斯汽車,從我在愛丁堡附近的住處出發,驅車前往基輔。路上花了五天時間,離開熟悉的英國──我成長的島嶼;也離開了秩序與繁榮,一路東行,等待蘇聯瓦解。我不用久等。到了基輔幾星期後,蘇聯不復存在,俄羅斯和烏克蘭就此分道揚鑣。基輔的交通警察揮手攔下我這輛掛著外國車牌的汽車,脫口而出:「來蘇聯有何貴幹?」過了一會兒才猛然臉色蒼白、口乾舌燥,茫然若失地別過頭去,彷彿被角頭老大拋棄的街頭混混。一場歷時七十年的實驗宣告結束。這場實驗的內容,是要看看能否強迫生活在跨歐亞帝國的數億人口奉行公社精神;而答案早已揭曉──那是行不通的。我並不惋惜蘇聯共產主義破滅。儘管之後的諸多發展並不盡如人意,我仍然不哀悼它的消逝;在這片殘存的空隙中,開始出現新生的希望。然而,我原本以為那些搶著接管這片殘破家園、見利忘義而又貪婪的人物,不過是改變的過渡象徵;過了一陣子我才明白,他們就是改變的本質。

  這本關於英國的書,緣起於烏克蘭和俄羅斯。眼看著各方禿鷹前來掠食全球最大國有計畫經濟體的遺骸,我不禁開始對本國政治家、經濟學家、說客和生意人所做的一切產生了質疑。我離開蘇格蘭的時候,理所當然以為自己了解英國;我以為柴契爾的改革方案屬於過渡政策,只能影響表面,不會動搖人民的根本生活。我得取徑基輔和莫斯科才發現自己錯了,才開始認清她和她的追隨者給英國帶來的改變竟如此深遠。

  透過後見之明來看,一九九一是關鍵的一年。最開始,以柴契爾和雷根馬首是瞻的自由市場經濟體系,因為社群主義(communitarianism)在全球各地風起雲湧而被壓抑了十多年。然後柏林圍牆垮了,波蘭、捷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的共產政權也垮了。從智利到紐西蘭,自由市場價值觀──也就是認定政府天生無能、課稅是沉重的枷鎖、財富欲望是成就的最大動機、彼此競爭的私人企業最能滿足人類的一切欲求──在非共產國家越來越根深蒂固。民眾普遍相信政府超支以及為一己之私而成立的工會,是一九七0年代經濟停滯、通膨高漲的罪魁禍首;柴契爾和雷根靠著輿論撐腰,大膽地挑戰強大的工會,並且贏得了勝利。阻礙商品與資金在國際間流通的屏障消失了;歐盟理論上是單一市場。在英國,老百姓的貸款上限取消了,數百萬人取得信用卡。管制銀行如何運用民眾存款的重重法規也廢除了,難以想像的巨額資金在檯面下從一個國家轉移到另一個國家。政府支出遭到刪減,所得稅和公司稅也隨之降低。日常服務的銷售稅(消費稅?)和手續費升高。公有住宅和大型國營事業紛紛轉為私有,導致成千上萬人遭到裁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為開發中國家提供紓困貸款時,便以柴契爾在英國推動的方案為靈感來設計紓困條件。
 
  然而一九九0年年底,市場基本教義派的勝利似乎搖搖欲墜。雷根和柴契爾退出舞台,交棒給沒那麼急切、沒那麼富有魅力的人選。把市場經濟引入中國的鄧小平失勢;傳統共產黨員也指責他挑起了六四天安門事件。在蘇聯,被市場基本教義派寄予厚望的戈巴契夫也同樣遭到強硬派反擊;波羅的海國家脫離蘇聯的希望看來黯淡無光。而半社會主義的伊拉克獨裁者薩達姆˙海珊,入侵了半資本主義的科威特。

  然而隔年,開始有越來越多市場派人士相信,採取中央規畫的共產政權即將全面潰敗,美國會「打贏」冷戰,並且「終結歷史」。一九九一年初,情勢逐漸明朗;對於是否應該強制規定立陶宛留在蘇聯體制內,蘇維埃領袖失去了必要的共識與冷酷。那年夏天,一場企圖推翻戈巴契夫、最終卻失敗收場的丟臉政變,預示了波羅的海國家的獨立;烏克蘭也投票選擇同樣的道路,蘇聯就此宣告解散。年初,我在科威特見到一群資深英國戰地記者為了是否報導前線的軍情部署而發生激烈爭執;我們都認為英國和美國軍隊永遠不需要再上戰場。沒有幾個人懷疑海珊會走向失敗的命運,而他也真的被打敗了。那年十一月,我從奧斯坦德(Ostend;位於比利時)渡船口驅車東行時,自由市場主義的勝利浪潮似乎正席捲世界、不斷擴張,在我的輪下閃爍著光芒。這股浪潮有許多名字──消費資本主義、雷根主義、柴契爾主義、新自由主義、華盛頓共識。雖然兩德邊境的瞭望塔依然聳立,邊境卻已不存。在東德的中世紀城鎮上,狹窄的鵝卵石街道塞滿了二手汽車。我經過一片空地,在那裡,一家迫不及待的西德DIY連鎖商店,等不及鋼鐵和建築磚塊抵達,逕自架起一張巨大的圓形帳篷,燈火通明地做起了生意。這座帆布超級商場彷彿一艘來自燦爛文明的太空船,降落在這片土地上,供應用塑膠膜包裝的建築零件和五花八門的衛浴設備。在波蘭,我因為濃霧而在弗羅茨瓦夫(Wrocław)附近迷了路。我見到小商店如雨後春筍在各地冒了出來,連最小的村落也不例外。半夜三更,在茫茫荒野中,我被濃重的煤煙弄得分不清方向時,遇到一個小生意人在路邊的小攤子叫賣咖啡;那是我嚐過最香醇的咖啡。這個小生意人彷彿是柴契爾價值觀的捍衛者,隨時準備好全天候服務,風雨無阻,彌補在共產時代失去的時光,默默嘲笑我從蘇格蘭帶來的、質疑自由市場的懷疑眼光。然後我跨越邊界進入烏克蘭。在這裡,蘇聯還有一個月才會告終。

  對我而言,目睹毫無私人資產或私人企業可言的計畫經濟體,在毫無計畫的情況下突然瓦解,不啻為一系列赤裸而深入的經濟課程。我見到蘇聯共產體制不僅剝奪人民的人身自由,更在經濟領域上一敗塗地。遠在蘇聯解體以前,住房短缺問題便已積重難返;有時候好幾家人合住一間兩房公寓,有時候一家人分住好幾間宿舍。一九一七年革命之後從資產階級手中沒收的房屋,過了七十年還沒進行修繕;基礎建設破爛不堪;一九六0到一九七0年代之間沿著工廠周圍興起的城市與鄉鎮,每天只供應幾小時的自來水。由於需求與生產供給之間的凝聚元素──即價格──已經從交易等式中去除,另外改由莫斯科計畫員擬定的數字來操控,因此,沒人要的東西(蘇維埃政治家的著作全集、列寧半身塑像)氾濫成災,大家都要的物資(起司、咖啡、香腸)卻極度短缺。社會出現嚴重不平等;這樣的不平等不僅反映在財富與資產上,也反映在有沒有管道取得每個人都該享有的便宜物資。食物得依照中央命令(而不是價格)由政府官員進行配給,結果就是讓餐飲生意成了黑市和犯罪集團的溫床。機場和火車站簡直成了難民營,因為票價低到幾乎免費,但是沒有足夠班次載運所有想搭乘的旅客。獨立後,俄羅斯與烏克蘭政府當局的第一項措施,就是大舉生產人民長期短缺的一項基本物資:鈔票。結果引發惡性通貨膨脹,數百萬人的儲蓄瞬間蒸發。

  共產政權垮台的另一面,除了行動自由與言論自由蓬勃發展之外,還帶來了活躍的創業熱潮。吃苦耐勞的中年婦女大軍踏上史無前例的旅程,前往波蘭、土耳其和中國的市集,為俄羅斯和烏克蘭帶回牛仔褲、皮衣和金飾,讓俊男美女穿上渴望已久的精美行頭。商店、餐廳、酒吧、咖啡館和夜總會紛紛開業,書店和唱片行隨處可見。外國企業引進神奇商品,例如衛生棉條和國際直撥電話。基輔從原本什麼都買不到的地方,變成了只要有辦法、什麼都不缺的地方。

  在基輔的頭幾個月,我數度懷疑自己是否成了柴契爾信徒──鄙夷計畫經濟、重新認識印鈔票的危險、由衷感激創業家。我無法明確指出這些念頭是在哪一刻突然幻滅的。或許是在我看到一大群赤貧退休族的那一刻:在莫斯科的白俄羅斯車站外,我看見好幾百位可敬的老婦人肩挨著肩站在寒風刺骨的黑暗中,人人手裡拿著一條香腸要賣──這是窮途末路下的自由市場。或許是在我造訪沃爾庫塔(Vorkuta)極地礦區小鎮的那一刻:在那裡,礦工的工資用三明治代替,老闆則以自由市場的價格出售煤炭,賺得口袋滿滿。或許是在我跟世界銀行分支機構──國際金融公司(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 )──駐莫斯科代表團理事羅傑˙蓋爾(Roger Gale)會面的那一刻:當時他暢談俄羅斯的企業民營化計畫,方法是給所有市民發一張私有化證券(voucher),人們可以用來──而且只可用來──購買股份。我離開他的辦公室,走到一個販賣外國巧克力、堅果和汽水的攤子,儘管不是俄羅斯人,我還是輕易用十三英鎊現金買到一張私有化證券,無須證件。政府估計這些照理只能單次使用的私有化證券,平均使用了二到三次。

  又或者是在一九九五年,我到伏爾加格勒(Volgograd;原本的史達林格勒)參觀民營化工廠的那一刻?這家一度雇用了上萬名員工的工廠,老闆因為被控侵占公款而在牢裡候審,剩下的幾名員工已經好幾個月領不到薪水了。工廠內的一名前黨工帶我四處參觀。我們在她的辦公室會面;在那裡,共黨革命英雄的半身像和堆積如山的泛黃《真理報》全都積滿了灰塵;馬克思和列寧全集長年幽禁在她身後的玻璃櫃裡,無人聞問。廠裡有一位老員工,等著分配公有住宅等了二十年了,好不容易排到第二順位,卻遇上開放改革。我曾經問他,既然拿不到薪水,何不索性罷工?「要是知道你會問這種問題,」身為列寧後嗣的黨工女士從牙縫擠出這句話,「我絕不允許你到這裡來。」

  在幻滅的最初階段,我並未立刻將前蘇聯的極端市場化與私有化,跟英國經濟的部份私有化聯想在一起;畢竟,英國經濟向來就是以私有企業為主體。我仍舊假設兩個世界之間存在某種根本上的差異。英國有許多監督機構負責制定規則、管理私有化的產業,例如電信監管局(Ofcom)和水務監管局(Ofwat)等等;而在烏克蘭和俄羅斯,管制私有化的主要手段就是謀殺(起碼早期如此)。尤其在俄羅斯,少數人士將國有的石化和金屬事業據為己有,迅速致富。他們賺的錢多得令人咋舌,繳的稅也低得令人咋舌。原本應該用來修築道路、醫院和學校的經費,最後流向了遊艇、倫敦房地產和海外的足球隊伍。但是那應該跟英國的私有化毫無共通之處吧,不是嗎?

  我開始注意到,一九九0年代在烏克蘭和俄羅斯遇到的英美生意人和理財顧問,似乎有些不太對勁。他們比較在意企業賦稅過重,而不在意課稅太輕;比較重視保護私有財產,而不重視保護退休族;而且,他們也不關心地方工會力量薄弱或者受到壓迫。不過我想,這些都不足為奇;畢竟他們的俄羅斯夥伴不斷遭到暗殺。真正驚人的地方是,這些資本主義使徒中,似乎有太多人深信著一個神話──也就是英美經濟的一切美好事物,全都源自於自由市場。他們似乎相信(或者用談話、演說、寫文章等方式佯裝相信),在他們富裕的現代社會中,整體社會架構──道路、供電系統、鐵道、自來水和汙水處理系統、無遠弗屆的郵政服務、電信網路、住宅、教育及醫療服務──除了偶爾投入的慈善捐款,其餘都靠私人創業家基於利益欲望而扶持創立。然後傲慢自大的寄生蟲政府踉踉蹌蹌登場,替它手下那幫好吃懶做的兄弟沒收民營資產、伸手要好處。我不想替俄羅斯人或烏克蘭人卸責;面對共黨政權解體之後的問題,他們的處理方式確實有待商榷。不過,華盛頓共識交給他們的處理範本,卻是建立在虛假的歷史上。如果這是華爾街與倫敦金融區的必勝主義者對俄羅斯人描述的資本主義世界,我在一九九九年搬回英國的時候不禁思忖,他們對我們描述的又是怎樣的一個世界?結果如何?

  當柴契爾的保守黨一九七九年上台執政,英國經濟的一大部分以及幾乎全體基礎建設,全都掌握在國家手中。至於「掌握在國家手中」這句話的確切定義,則取決於你的政治立場。對於傳統社會主義者而言,它的意思是「掌握在人民手中」。對於傳統托利黨人(the Tories;托利黨是英國保守黨的俗稱)來說,則代表「掌握在英國人手中」。對於柴契爾及其支持者,這句話的意思是「掌握在擅權的官僚和自私貪婪的工會份子手中」。多大一部份經濟?全國三分之一的住宅由國家出租。醫療服務;大部分學校;軍隊;監獄;道路;橋梁;自來水;汙水處理;國家電網(National Grid);發電廠;電話與郵政系統;天然氣;煤礦;鐵道;垃圾收集;機場;許多港口;地方與長途客運;貨運車隊;核燃料再處理;飛航管制;絕大部分的汽車、船隻與飛機製造業;大多數鋼鐵廠;英國航空(British Airways);石油公司;大東電報集團(Cable & Wireless);製造飛機引擎的勞斯萊斯(Rolls-Royce);製造武器的皇家兵工廠(Royal Ordnance);海聯(Sealink)渡輪公司;信託儲蓄銀行(Trustee Savings Bank);郵政銀行(Girobank);費倫蒂(Ferranti)和映懋(Inmos)等科技公司;醫療科技大廠阿莫先國際公司(Amersham International),以及其他許多企業。

  過去三十五年間,這個共有的經濟體、屬於人民的島嶼,或多或少落入了私人手裡。數百萬戶公有住宅賣給了原來的承租戶或住房協會。大多數道路還在公家掌控之下,但是私有化觸角已深入了國民健保服務(NHS)、公立學校、獄政單位和軍隊。剩下的也都被柴契爾和她的繼任者一一變賣。柴契爾在她卸任之際誇口表示,百分之六十的老國營事業都已轉入民營──而這還是在鐵路和電力系統被拿出來拍賣之前的數字。

  柴契爾私有化革命的原始背景,是經濟出現停滯性通貨膨脹、全國上下充滿挫敗感、一般人(甚至死忠的工黨支持者)都認為工會變得太過強大,阻礙了國家發展。工黨及柴契爾保守黨內的溫和派前輩,幾番與工會和雇主協商抑制工資和物價,試圖運用行政手段控制通貨膨脹;工黨也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壓力下縮減了政府開支。但是柴契爾和她的核心幕僚打算下猛藥,他們的激進計畫讓黨內的溫和派深感震驚。

  她的首席經濟顧問──已故的亞倫˙華特斯(Alan Walters)相信,通貨膨脹和經濟疲弱的一大主因,是納稅人的錢被浪擲到人員過剩的老派國營事業上。他認為,英國的國營事業正如蘇聯的情況,利用怪異的、不透明的作帳手法掩飾其無效率,使勁吸取政府補貼金,毫不計算投入生產所需的時間和精力,也不考慮民眾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或者願意付多少錢購買。只要政府補助金源源不絕而來,無論管理階層或基層人員都沒有意願去思考更聰明的工作方法或引進新技術,因為那意味著工作量減少,進而削弱老闆的權力、縮減工會的規模。是的,華特斯知道他的女門徒(指柴契爾)會大刀闊斧砍掉對鋼鐵、煤礦、電力和其餘一切的補助;是的,數十萬勞工都得捲鋪蓋走路。但那樣還不夠;必須盡可能將眾多國營企業轉入民營──切分股權,向民眾出售。這些企業將不再受到政府補助,他們必須和民營公司一樣想辦法借錢,仔仔細細紀錄花出去或賺進來的每一分錢以便跟股東交代,並且努力追求利潤。利潤越大、企業越有效率,管理階層得到的獎賞就越豐厚。最重要的是,他們必須跟其他公司競爭。一旦落後競爭者,就有破產的風險。經理人面對的是賞罰分明的制度。英國產業的全球競爭力會越來越強,能夠為人民提供更好的服務。政府則省下了納稅錢。被解僱的勞工會收到遣散費;只要經濟回穩,他們可以去創業,或者找到其他更有用的工作。人人都是贏家──只有懶惰蟲和亞瑟˙史卡吉爾(Arthur Scargill;左派人士,曾任英國工會領袖,活躍於勞工運動)除外。

  數百萬民眾買了股份。大多數英國人搞不清楚狀況,只能假設推動私有化的主要原因,是為了替身處絕境的政府籌措現金。哈洛德˙麥克米倫(Harold Macmillan;英國保守黨政治家,1957至1963年出任英國首相)過世之前,對雜貨店女兒(指柴契爾夫人)的所作所為,做了一番伍德豪斯式的尖刻評論。這段經常被引述的話是這樣說的:「對於遇到財務困難的個人或政府來說,變賣資產是稀鬆平常的事。首先賣掉喬治王時代的銀器,然後是大廳裡的每一件好家具,最後就輪到卡納萊托(Canaletto;義大利畫家)了。」

  柴契爾主政時期一直擔任內閣成員的奈吉爾˙勞森(Nigel Lawson)是私有化行動的另一個忠實擁護者。他駁斥政府靠變賣家傳銀器斂財的說法。他在回憶錄中寫道,讓許許多多百姓擁有股份,才是重點所在。「私有化的主要動機不在於充實國庫,」他聲稱,「而在於對自由市場以及財富廣泛分配的信仰。」

  若非柴契爾本人、她敏銳的政治嗅覺、她對自身判斷的堅定信心,以及她那種不到對手讓步絕不罷休的毅力與恆心,無論華特斯、勞森,或基思˙喬瑟夫(Keith Joseph)、前共產黨員阿弗雷德˙雪曼(Alfred Sherman)和尼古拉斯・里德利(Nicholas Ridley)等盟友,都無法落實他們的理念。在華特斯眼中,壓制「無理取鬧的工會」,是私有化行動連帶產生的一項好處。柴契爾的重點有所不同。對她而言,私有化只是對抗工會的眾多武器之一(起碼一開始如此);她要在一條連續的前線上作戰,從歐格里夫礦區(Orgreave Colliery)到沙卡洛夫(Andrie Sakharov;蘇聯「氫彈之父」及人權鬥士)的流放之地──高爾基城(Gorky),一舉消滅社會主義。啟發她的政治理念的,除了父親之外,還有奧地利經濟學家海耶克(Friedrich Hayek)一九四四年大戰期間在劍橋寫的書《通往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海耶克是公認的經濟學大師,最終獲得了諾貝爾獎。但是《通往奴役之路》並非一本經濟學著作。它是一本關於社會、不遠的歷史以及人性的書,而它跟社會學、歷史和心理學的關係,就跟《阿特拉斯聳聳肩》(Atlas Shrugged)這本書和文學的關係差不多。邱吉爾後來認同書中的概念,導致一九四五年大選慘敗;當時他說,工黨若要實現其福利制度與國有化政策,勢必得倚賴「某種形式的蓋世太保」。邱吉爾被趕下台,工黨大獲全勝。

  《通往奴役之路》宣稱,社會主義將無可避免走向共產主義,而共產主義與納粹法西斯主義則是一體的兩面。在海耶克看來,聯繫著史達林蘇聯和希特勒德國之間的共通點,就是中央計畫經濟──單一的中央機關指揮著所有人的生活,以預先制定的條例決定人們的一切需求,限定每一個人分配的口糧和工作內容。這樣的官僚作風將無法容忍異議與背離,就像工程師無法容忍龐大的生產線上出現一粒卡住齒輪的小石頭。令人不解的是,海耶克否認他是純粹的自由主義者,並且表明自由市場必須建立規則;他還說政府「提供一套廣大的社會服務制度」是可以接受的。然而,這跟他的主要觀點相互矛盾。他向來反對將國家規畫跟自由市場競爭混搭在一起;他認為這是兩種互斥的經濟模式。「希特勒上台時,德國的自由主義已死,」他寫道,「消滅它的就是社會主義。」照海耶克的說法,光是試圖推行社會主義就很危險:

  在民主社會中,絕大多數民眾仍舊相信社會主義與自由可以並存。他們不明白,民主的社會主義──過去幾代人的偉大烏托邦理想──不僅不可能實現,推行過程中還會產生恰恰相反的結果,也就是徹底摧毀自由。

  事實證明海耶克錯了。和其他西歐國家一樣,社會主義者也曾在英國政壇上來來去去;他們推行了福利國制度,也掌握了一部分經濟,卻從未對民主和個人自由造成任何威脅。政府成立了國民健保服務局,蓋了公有住宅,施行社會保障制度,廣設公立學校,並且將煤礦、鐵道和鋼鐵業收歸國有。儘管中央做了種種規畫以推動這一切,但從不妨礙數百萬大、中、小型私人企業開開心心地彼此競爭(或合作),由市場決定誰會日益壯大、誰會遭到淘汰。私人醫生依舊在哈雷街開業,年輕權貴依舊在伊頓公學的操場上打橄欖球,私人的哈洛德百貨櫥窗依舊在聖誕節期間閃爍著絢麗燈火。銀行家和股票經紀人擠滿了金融區,農民也擁有自己的土地。沒有人被政府強迫住在某一個特定的地方,或者從事某一份特定的工作。事實上,透過廢除徵兵制並且支持擴大女權(儘管這是相當矯情的男性觀點),英國似乎出現了海耶克意想不到的新自由型態。關於人們和企業應繳多少稅,而其中多大一部份稅收,政府最好留給人們自行決定如何支出;這個議題已有人做出論證,但也將持續出現爭議。總之到頭來,不論蓋世太保、英國希特勒或英國版的俄共政治局都沒出現,也毫無出現的跡象。
到了一九七0年代,海耶克的觀點──那是戰爭時期被困在英倫孤島,飽受燈火管制、物資匱乏之苦的難民觀點──被新的思潮取代。要理解當時的英國,美國人丹尼爾˙貝爾(Daniel Bell)在一九七六年出版的鉅著《資本主義的文化矛盾》(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是更合適的理念架構。儘管書中僅籠統地陳述概念,但是他似乎抓到了英國當代的實際問題:

  國家資本主義(state capitalism)體制可以輕易轉變成中央經濟體制……一個臃腫、官僚的龐然大物,成天有來自四面八方的企業和社群團體跟它吵著討補助和授權;然而它卻自顧自地大口吞著政府撥款,把自己吃成了巨無霸。

  然而,柴契爾依舊用海耶克的眼光看世界,從來不曾改變。在她擊潰英國煤礦工人罷工事件之後(當時,煤礦工人放下工具,試圖阻擋大幅裁員和礦坑關閉),她寫道:「擊敗這場罷工證明了一件事,那就是英國不會任由法西斯左翼橫行而失控。」

  如果綜合華特斯、勞森和柴契爾所說的話,那麼英國的私有化政策似乎有著五花八門的表面目標。他們說,私有化企業必須想辦法靠自己,政府不會給予補貼,也不會在他們遇到麻煩時出手援助。為了跟其他公司在市場上搶生意、爭利潤,他們必須裁掉冗員、投資新技術、嘗試新概念。競爭將使私有化企業的財務與價格變得更透明,經理人掙脫了政治干預與工會阻撓,將躍過疲憊的、日益傾向社會主義的歐陸,在更廣大的世界施展猛虎般的創業精神。在此同時,削減對私有化企業的補助,意味著稅賦可以因而變輕,降低英國百姓的負擔。他們將不再受政府中央計畫的層層控制,不再由看不見的官僚指示他們如何生活。他們將在市場上自由選擇──而這個市場的成功與否跟他們休戚相關,因為其中數百萬人將成為私有化企業的股東。「私有化,」柴契爾寫道,「是導正社會主義的毒害與腐敗的重要手段之一……削減政府權力,提高人民的力量……任何旨在收復自由的政策,都以私有化為核心。」

  大約十年前,柴契爾政府的早期政策慢慢顯出成效之後,我開始著手調查實際發生的情況。我研究的範圍包括四項私有化產業──鐵路、自來水、電力和皇家郵政(這四項產業只有一項是在柴契爾卸任之前徹底完成變賣)。我還研究了規模最大的私有化行動──英國公有住宅的出售;以及尚未轉入民營、但其結構使它可以輕易完成私有化的組織──國民健保服務局。我的好奇心帶領我進入一個模糊地帶:這些事件新鮮得尚未寫入歷史,卻又陳舊得算不上新聞。這個混沌的空隙,涵蓋從兩年前回溯到二十五年前的期間;人們對這段期間發生的事件記憶猶新,但是無法輕易洞悉事情脈絡。這是一段漫長的時間,足以讓許多對立黨派的民選政府上台又下台,卻也是能夠看出政策長期效果的最短時間。

  剛開始調查時,我心存懷疑,但是倘若這六個私有化案例已取得成功,我樂得見到成功的證據。可惜事與願違。這六個案例並不成功,或許只除了一個面向──一個沒被事先列為吹噓重點的面向。

  私有化改革並未將英國變成小股東的國度。柴契爾上台前,英國有將近百分之四十的企業股份歸個人所有。到了一九八一年,比例剩下不到百分之三十。等到她二0一三年過世時,更跌到了百分之十二以下。這個數字之所以值得關注,不僅是因為柴契爾與勞森的股權民主理念並未透過私有化改革而實現,也因為它象徵國營事業私有化的行動失去了正當性。正如我在分崩離析的蘇聯見到的極端案例,大型國營獨佔事業的問題,不在於它們是為了服務政治目的而存在,而在於它們往往被管理階層及員工所綁架;儘管方式不同,這些人熱衷的是維持機構的權力與文化、保持或增加工作名額,並且贏得政府最大的財務支持。高度國有化的經濟體向來不乏殘酷的競爭,但競爭是為了搶奪政府的支持,而不是為了爭取客人。大型產業被列為政府分支機構未必是一種理想模式。科技日新月異,除非基於藝術理由,否則繼續付錢請人做不再需要做的事,很難交代得過去。地方政府不再聘用點燈的燈夫,因為不再有路燈要點;鐵路幹線不再聘用司爐工,因為不再有火車頭需要添煤。的確,英國軍隊仍然編列騎兵;儘管近衛騎兵團無法騎著馬跟塔利班打仗,但是他們穿戴沒有殺傷力的十九世紀裝備輕快地走著,是多麼賞心悅目的一幕。鋼鐵鑄造廠也同樣賞心悅目。但是擁有五千名員工的鋼鐵廠居然能用傳統方式經營,實在讓人很難理解。的確,一九七0年代的大型國營企業很可能人員過剩,而工會也理所當然地抗拒任何有可能影響成員工作機會的改變。私有化之後,老國營企業無疑裁掉了大量勞工,並且引進了新的技術。若說效率是指以較少的人力做同樣的工作,甚至做得更好,那麼許多私有化企業的確稱得上更有效率。

  但這只能說某些(或全部)國營事業應該推動商業化改革──也就是說,縮減政府補助、脫離政府的直接控制,並且強迫他們用商業利率貸款、設法以市場價格經營而不造成虧損。除了鼓勵民眾廣泛持股卻未果以外,政府沒有明顯的理由讓這些國營企業掛牌上市,賣給一般股東。私有制有許多模式。百貨連鎖店約翰路易斯(John Lewis)──一家沒有補助、在激烈市場上求生的商業化公司──所有權歸員工共享。全國建屋互助會(National Building Society)──一家沒有補助、在激烈市場上求生的商業化公司──所有權歸會員共享。衛報媒體集團(Guardian media group)──一家沒有補助、在激烈市場上求生的商業化公司──屬於一個旨在支持衛報新聞價值、保護集團不被惡意收購的信託基金會所有。凡此等等。這些可以替代掛牌上市的眾多選項,從未被提出來討論:輿論若非支持股東資本主義,便是主張維持國有化現狀。

  私有化改革派人士認為民營企業絕對強過國營事業,他們認為民營企業主會追逐收益、規避破產風險,因此絕對會比國營企業負責人做得更好。然而私有化改革並未出現這樣的結果。柴契爾等人用「創造財富」和「享受成功的回饋」等婉轉說詞宣傳一個概念,那就是民營企業高階菁英的貪婪,是促進繁榮的最大驅策力量,足以嘉惠所有人。結果就是三十五年來,責任和公共服務等概念被抹黑,甚至出現一種骯髒的觀念,認為工作本身沒有價值,有價值的是工作帶來的金錢。一九九0年代中期,市場的神奇金粉並未在剛剛轉入民營的路軌公司(Railtrack)主管身上發揮力量。他們以為自己可以安然無恙地大幅裁員(不只裁撤信號及維修工人,也解聘了高級工程師和研究人員),並且以低廉的成本和最先進的技術全面更新線路。遺憾的是,正如我在第二章描述的,能告訴他們這項新技術並不存在的人員,就是被他們解聘的人員。結果導致公司在二00二年破產,不得不重新收歸國有。

  私有化也沒有迫使企業彼此競爭,或者為顧客提供更多選擇──這是政府宣稱私有化改革的最大價值。你或許以為,要將壟斷市場的自來水公司轉入民營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畢竟他們不必與別人競爭,也不提供顧客選擇──顧客既沒有選擇供應商的權利,也沒有選擇要不要接受服務的餘地。但是英國的自來水公司確實轉入民營了,而且正如我在第三章描述的,自來水公司自此之後便開始大敲顧客竹槓。私有化改革派人士熱愛競爭,而真正的民營業者卻痛恨競爭。我在第四章說明,英國電力事業私有化改革的競爭理想──一個沒有規則、不受管束,而且不論老公司或新公司、不論規模大或小,也不論是售電業者或發電業者,所有企業一律平等的自由競爭市場──最後只剩少數幾家超大型業者,淪為一個不透明的寡佔市場。

  的確,電力事業私有化的失敗,顯示私有化改革並未照原本計畫賦予人民力量。它並未提供自由市場順利運作的關鍵要素──資訊。老國營電力事業的定價制度本來就神祕難解,民營化時代採用的新定價制度更讓人看得昏頭轉向。若要保護電力事業不受民眾檢視,與其用商業祕密這個藉口,不如用複雜至極的定價制度來得有效。如果國會議員和能源部官員都搞不清楚電價結構,那麼一般付費用戶還有機會分辨哪一種費率、哪一個供應商對他最有利嗎?還有機會發現就連收費最低的公司都把他當成冤大頭嗎?

  閱讀柴契爾自傳的過程中,我日益相信,她認為私有化改革能幫助英國轉型,讓企業主管變成有良心、有愛國情操和社會責任感的創業家,如同她父親那樣;彷彿攸關數百萬人民生用水的自來水獨佔事業,是一九四0年代英國小鎮上的小雜貨店。她聲稱私有化改革是「前共產世界之外最大規模的權力轉移,將所有權與力量從中央交到人民手中」。然而實際情況是,老電力局裡刻板的公家官僚,被新電力公司裡刻板(但薪水較高)的民間官僚所取代。這些私有化的公用事業公司不僅龐大而冷漠,甚至不再屬於英國所有,也不再屬於小股東所有。事實上,在培植創新的、世界一流的英國公司這個層面上,電力和自來水事業的私有化改革徹底失敗了。如今,英國生產和出售的電力,絕大多數歸充滿幹勁、技術進步的西歐企業所有;柴契爾原本還以為西歐會因為社會主義滲透而走向滅亡。電力事業私有化的直接結果是,產業的一大部分如今重新收歸國有──但是是收歸法國國有,不是英國。在英國九家大型自來水與汙水處理公司當中,有六家實現了「二度私有化」這個看似不可能的任務。它們從股票市場下市,遭東亞的企業集團或其他私人財團購併。如今,絕大部分的英國自來水事業的確掌握在民眾手上,但他們本身並不使用英國的自來水;他們是數百萬名加拿大、澳洲和荷蘭的退休公務員,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透過退休基金投資了英國的自來水事業。

  我在第五章描述的國民健保服務局是個特殊案例。它還沒轉入民營,但是已經進行了商業化改革、不斷改組、引入了競爭,創造出一套非正式的、尚未實現的民營化健保系統。國民健保局的轉變故事說來話長,其中涉及了沿襲柴契爾政策的布萊爾工黨政權,而這個政權充斥著許多公私不分的政客,他們既想為英國做出一番貢獻,也想幫助自己和家人躋身六位數字的高薪階級。在經歷與托利黨以及黨內保守派社會主義份子之間永無止盡的鬥爭之後,執政的新工黨在商業世界的魅力下投降了,而且毫不掩飾自己如釋重負。他們犯的錯誤不在於創立信託基金會來掌管醫院──或者創立公辦民營學校,或者支持住房協會──而在於沒體認到若不好好保護,這些結構最終只是另一波私有化改革的中途點。

  國民健保局隨後幾年的發展,顯示腐蝕了福利國核心的強大市場力量並非資本主義,而是消費主義──當提供公用事業的民營公司運用行銷手法為使用者製造不滿足感,讓他們覺得自己比不上別人,這些民營企業的欲望便跟使用者的欲望產生了交集。「如果消費意味著身分地位的心理競爭,」丹尼爾˙貝爾寫道,「那麼你可以說,在中產階級社會,嫉妒是被充分認可的社會意識型態。」髖關節置換術──約翰˙查恩利(John Charnley)在國民健保局體制內發明的手術──對病患而言,一開始是天賜的福祉,解除了他們的痛苦;照查恩利所說,病患感激涕零,教人覺得可憐。但是它很快成為限量供應的特權。如今,髖關節置換術已成了競爭市場,企業可以設計並且(以「生活型態選擇」為訴求)強力推銷有瑕疵的人工髖關節,取代市場上現行的、效果良好的人工髖關節。

  這指出了反市場主義人士所遭遇的困難。一九四五年後,英國從一個無法滿足需求的單純社會,變成一個無法滿足欲望的複雜社會;就算沒有推行私有化改革,社會主義也會在這樣的變動中迭遇挫折。社會主義無法光為了重新製造髖關節置換術從零到有的幸福,就讓世界回到人工髖關節發明以前的年代。戰後的公有住宅也是如此。在為所有貧困的英國家庭提供了中央暖氣和室內浴室之後,社會主義無法光為了重新更換它們,就讓世界回到煤爐和後院茅廁的年代。公有住宅原本是承租戶夢寐以求的好地方,如今變成了人人唾棄的爛房子。亞當˙史密斯的子孫寫信給貝爾:

  假設市場具有足夠力量,可以有效分配社會福祉;在這樣的市場上,個人的差異效用(differential utilities)和不同物資的稀少性會達到均衡點,在欲望強度和付費意願之間取得平衡。關於社會相對正義這個問題,馬克思主義有一個截然不同的答案。它假設競爭、嫉妒和罪惡都源於稀少性,只要物資充沛就能化解種種衝突。但是我們現在已經明白,我們永遠無法克服稀少性。在後工業社會……總會出現十九世紀空想家無法預見的新的稀少性。

  出售英國公有住宅而不增建──如同我在本書最後一章描述的──照理是人民與自由市場原理的一大勝利。然而到頭來,它卻是戰後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市場失靈案例。這項行動跟其他私有化改革不同,除了跟相對富裕的受益者進行選舉綁樁之外,其他理由都說不通。柴契爾一開始也是這麼想的,她寫道:

  這項行動,恐怕會讓經濟困難的家庭更加反感。他們省吃儉用存下了錢,用市場價格跟私人營造商買了房子……我擔心他們會反對讓公有住宅承租戶在不必做出任何犧牲的情況下,突然享受政府送來的一大筆財產。

  她最後改變心意,決定大力推動這項政策。然而,公有住宅私有化在經濟理論基礎上的缺陷,應該是一扇窗口,讓我們的視線越過個別的私有化政策,看見一切私有化行動的本質,以及私有化行動無疑達到的一項成就:將財富聚集到非常富裕的少數人手上,犧牲了老年人、病人、失業者以及窮苦勞工的利益。

  柴契爾改革之後,我們自認對稅務有什麼認識?政府削減了開支,這個我們知道。所得稅比以往低,這個我們知道。我們或許也記得柴契爾曾經試圖取消累進稅制(稅率高低取決於你的所得),變成單一稅制(每個人繳的稅都一樣)。當時,保守黨企圖在地方上推行惡名昭彰的「人頭稅」;此舉加速了柴契爾的垮台。低稅負是她的箴言。用她自己的話說,她的政治理念核心是這樣的:「我認為工作最勤奮的人應該獲得最大的回報,並且保住自己的稅後工資。我們應該支持勞動者,而不是混水摸魚的人。我們不僅應該允許人們透過努力讓家人受益,更應該讚揚這種行為。」

  我們自以為是的認知是錯的。的確,政府削減了開支,而且在我書寫的此刻,繼承柴契爾政策的聯合政府又再度縮減支出。保守黨在一九七九年取得執政權時,最高稅率是百分之八十三,最低則是百分之三十三。如今的最高稅率是百分之四十五,最低則是百分之二十。其中的訊息似乎夠明顯了:保守黨刪減公共支出、降低稅率,實現了對勞動階級的諾言,後繼的工黨也願意延續政策。但是這並非全部的真相。在柴契爾第一屆任期中,政府一邊降低了所得稅和公共開支,另一邊卻提高了營業稅,也就是加值稅(VAT)──這是比人頭稅更無情、更倒退的均一稅。他們上台時,加值稅稅率為百分之八;現在是百分之二十。你越貧窮,受加值稅的影響就越大。國家統計局二0一0年研究顯示,對於最富裕的五分之一人口,加值稅只在他們的整體稅賦上加了百分之四;但是往往被有錢人認為從不交稅的五分之一貧窮人口,實際上將所得的百分之八點七以加值稅的模式繳入國庫。聯合政府取得政權那一年,喬治˙奧斯本(George Osborne;英國財政大臣)將加值稅提高到百分之十四。

  然而,窮人要負擔的均一稅,並非只有加值稅一項;這就是私有化改革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還有其他沉重的負擔;這些負擔不叫做「稅」,不過它們應該被算做稅收的一種──私人稅(private taxes)。柴契爾早年平衡預算的方法之一,是大幅提高油價、電價和公有住宅租金;這些事業當時都還在政府的掌控之中。私有化之後,民營業者持續以高於通貨膨脹率的水準調漲價格。一般認為只有政府徵收的才叫稅賦,但這是一種有利於自由市場制度的語言遊戲。任何不得不交的錢──不論交給政府或民間機構──都是稅賦。我們不能沒有電力;因此電費就是電稅。我們不能沒有自來水;因此水費就是水稅。有些人生活可以不靠鐵路,有些人則不行;後者付的就是鐵道稅。學生付的是大學稅。整體的私有化改革,就是將稅務系統本身私有化,或者甚至可以說,是將我們這些前英國公民私有化了。藉由將英國公民打包出售,一個產業接著一個產業地賣給投資人,政府得以壓低傳統意義上的稅賦,甚至免稅。在原本的體制中,公用事業靠累進的稅收來支撐;如今則全靠使用者支付的統一費率來支撐。也就是說,我們從富人有義務幫助窮人的體制,轉變成由窮人支撐的體制,富人只要支付對他們而言九牛一毛的費用就可以享受服務。在投資人眼中(不論外資與否),讓自來水、電纜和機場變得有價值的大宗商品,是不得不使用這些服務的民眾。我們別無選擇,只能乖乖支付他們索取的費用。我們是人形的收入流;我們成了自己土地上的佃農,必須支付一連串私人費用才能在這裡生存。

  反對讓外國人成為國家基礎建設的新民營業主,並非基於種族偏見,而是反對將徵稅的權力賣給外國政府;比起本國政府,我們甚至更無法運用民主的力量控制這些外國政府。我們尤其反對其中的偽善:一個宣稱極度厭惡共產極權的政黨,卻讓倫敦居民一打開水龍頭,就不得不繳稅給中國政府;一個宣稱希望讓英國免於歐盟干預的政黨,卻強迫全體公民繳稅給法國政府,只為了籌資興建薩默塞特(Somerset)的實驗性核子反應爐。

  我們長期致力於縮短貧富差距,然而將稅賦從富人身上轉移到中產和低薪階級,無異於倒行逆施。一九三七年,英國最富有的百分之一人口,稅後所得佔全體國民收入的百分之十二點五七。此後比例逐漸下滑,柴契爾上台前夕,只略高於百分之四。然後就開始急速攀升。二00七年重新回到六十年前的水準──百分之十二點五七。

  除了必須負擔父母親從前不必負擔的高附加價值稅和一連串私人稅,低薪階級還受到雇主的壓榨。皇家郵政二0一三年推行私有化改革的故事,偶爾被視為新科技(網際網路)毀滅老派國營獨佔事業、而工會抵制原本可以挽救企業的新科技(新郵件分類機器)的經典案例。事實上,正如我在第一章描述的,皇家郵政是泛歐洲最後一家進行私有化的郵務公司;這項改革很可能讓原本薪水豐厚、工作體面的英國傳統郵差,變成一份最低工資、難以餬口的職業。為了釐清事情經過,我飛越北海,出發尋找答案。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財團治國的年代:從自由市場到不自由的人民


ISBN:9789571367743
叢書系列:文化思潮
規格:平裝/304頁/25k正/14.8x21cm/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社會議題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報導文學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財團治國的年代:從自由市場到不自由的人民

【Preview】內容預覽/連載/試閱PDF下載

英國未來電力供應的三大來源是天然氣、風力和核能,燃煤佔的比重照理會越來越低。有人主張,要取代導致氣候變遷的燃煤發電,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增加天然氣發電廠及海上風力發電廠的網路。最先進的天然氣發電廠可以快速興建完成;機器可以在半小時內開機,不用的時候也可以隨時停機;電廠只需要一百名工作人員即可運作。支持天然氣發電的人士表示,天然氣比燃煤更潔淨、更環保,而且,它讓英國有時間大量增建風力發電廠,而不致危及供電的穩定。由天然氣和風力發電組成的電力系統將是一套過渡系統,有如油電混合動力車──本身非常環保,但是內附碳燃料引擎,免得你受困路中。然而,儘管新的壓裂(fracking)技術讓英國得以更方便地買到更便宜的天然氣,但是供給的穩定性仍然令人擔心。因此,永遠處於開機狀態、持續穩定供應基準電量、每瓦電力碳排放量是天然氣電力七分之一的新核能電廠,仍然是政府倚賴的重心。
 
原始構想(由工黨提出,並由接任者繼承)是批准四座新的核能電廠,每座電廠各有一對反應爐,藉此紓解民間電力產業對核能的渴望。其中兩對反應爐將由EDF分別在薩默塞特郡的欣克利角(Hinkley Point)電廠,以及沙福克郡(Suffolk)的賽茲威爾(Sizewell)電廠興建;另外兩對則由德國的意昂及萊茵集團,分別在安格爾西島(Anglesey)的威爾法(Wylfa)電廠,以及格洛斯特郡的奧爾德伯里(Oldbury)電廠興建。至少四組──甚至全部八組──將會採用同一種模型:也就是法國阿海琺公司設計的高效率且極度安全的歐洲壓水式反應爐(EPR)。建造八座同樣的反應爐能降低成本:它們可以有效地大量生產。核能電廠的遊說者主張,由於核能電廠運作時不會產生太多溫室氣體,跟風力發電廠一樣,因此,它們也該如同風力發電廠,得到某種程度的補助。照他們的說法,如果我們要求法國人和德國人花大錢興建核電廠,就必需保證他們的投資能在核電廠營運的幾十年內得到回收。欣克利角核電廠將在二0二三年上線,幾年之內,將近四分之一的英國尖峰時間用電量,將由安全、乾淨又可靠的新核能電廠供應。

ISBN:9789571367743
叢書系列:文化思潮
規格:平裝/304頁/25k正/14.8x21cm/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社會議題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報導文學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財團治國的年代:從自由市場到不自由的人民

資料來源:[博客來BOOKS網路書店]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ap/products/0010728245?utm_source=ap&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
圖文屬原創所有。相關資訊僅供參考,歡迎前往選購。發現不妥處請告知!

【Customers Who Bought This Item Also Bought】買的人,也買了...

憤怒的白人:直擊英國極右派! 第四次國家革命:重新打造利維坦的全球競賽 黑暗網路:匿名地下社會的第一手臥底調查 土地正義:從土地改革到土地徵收,一段被掩蓋、一再上演的歷史 不平等的審判: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告訴你,為何司法判決還是這麼不公平 孤獨的價值 自由的選擇:芝加哥自由市場經濟學派演變史 系統思考:克服盲點、面對複雜性、見樹又見林的整體思考 公門菜鳥飛:一個年輕公務員的革新理想 與珍雅各邊走邊聊城市經濟學:城市,是經濟發展的溫床 在世界與我之間 回家:顧城精選詩集(博客來獨家 限量珍藏版) 自在YOUNG:我的青春,我是楊洋(隨書附贈海報、8寸易裁相框圖) 人口販子的告白 台灣之光:60盞特色路燈大放閃 



文章標籤

BOOKS 好書推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孤獨的價值(孤独の価値)~推薦!

作者:森博嗣
譯者:楊明綺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6/09/20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280元

ISBN:9789571367712
叢書系列:異言堂ISSUE
規格:平裝/208頁/15x21cm/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社會議題
本書分類:心理勵志>生活哲學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孤獨的價值

【Author】作者/繪者/著者/譯者

作者簡介

森博嗣 |MORI Hiroshi


  一九五七年十二月七日出生於愛知縣,小說家、工學博士,於國立N大學工學院擔任助理教授。

  一九九六年,以《全部成為F》一書榮獲第一屆梅菲斯特獎,以推理作家的身份出道。之後陸續發表多部作品,成為廣受讀者喜愛的王牌作家。

  近期著作有《關於找尋自我的樂趣》、《小說家這個職業》、《創作的品味 工作的思考》、《打造自由 自在而活》(以上為集英社出版)、《科學這字眼是什麼是意思》(幻冬社出版)。

譯者簡介

楊明綺


  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赴日本上智大學新聞學研究所進修。

  譯作有《接受不完美的勇氣──阿德勒100句人生革命》、《超譯尼采》、《說真話的勇氣──北野武的新道德》、《這幅畫,原來要看這裡》、《那天之後的建築──伊東豊雄的後311新建築觀》、《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一個人的老後》等。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孤獨的價值


【Introduction】簡介/書評/特色/摘要

別再勉強自己和別人來往,不是很好嗎?
發現孤獨的價值,讓自己更自由。

  ▍能感受到孤獨,是身而為人特有的能力。▍

  為了想被認同,我們群居取暖;
  為了彼此「連線」,我們過度羈絆。

  孤獨不是無視他人,也不是拒絕社會,
  而是與社會共生,並且思考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

  孤獨,究竟是什麼?

  |為什麼我們排斥了孤獨如此珍貴的感覺?|
  - 寂寞其實只是我們的主觀意識打造的
  - 「孤獨死」的人難道就一定真的孤獨嗎?
  - 世上充斥著將寂寞視為不堪狀態的虛構假象
  - 被「集體意識」綁架的我們只會感到更空虛
  - 拼命想得到別人的認同,會讓我們更寂寞
  - 孤獨的狀態,是為了即將到訪的快樂做準備
  - 真正心靈相通的朋友,沒必要經常見面聯絡
  - 不懂得思考的人,才是最寂寞的人
  - 孤獨就像減重,可以讓身心更健康
  - 接受孤獨,其實是讓自己更自由

名人推薦

  作家|詹宏志
  作家|馬家輝
  樂評家|焦元溥
  身心靈作家|張德芬
  資深臨床心理師|陳品皓
  ────品嘗孤獨推薦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孤獨的價值

【Table of Contents】目錄/大綱/內容概要

前言
究竟是隱遁,還是孤獨?
每個人都應該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
孤獨真的那麼不堪嗎?
孤獨,究竟為何?
 
▍第一章  為何孤獨與寂寞劃上了等號?
何謂孤獨?
孤獨意味著得到自由
被羈絆束縛的現代人
人們無意識地渴求孤獨
之所以我們感受到孤獨
我們為何感到寂寞?
關於寂寞的條件
為了不寂寞,我們究竟失去些什麼?
為何我們被教導當個「乖孩子」?
我們都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同
想當個好孩子的造反心態
孤獨是由自己一手打造的
伙伴意識是霸凌的基本成因
得到別人認同的手段
團體中的好孩子類型
小酌的那種孤獨感
失去虛構世界的孤獨感
 
第二章  寂寞真的那麼不堪嗎?
可以感受到孤獨,是身而為人的能力
人們畏懼孤獨的理由
寂寞的積極意涵
不被「廉價的感動」所洗腦
世界虛構了太多孤獨的刻板印象
感到孤獨是為了準備享受快樂
寂寞與快樂地起伏曲線
影響情緒的變化值
生與死是生物的宿命
孤獨是為了讓自己自由
不懂得思考的人,才是最寂寞的人
拒絕大量生產的感動
商業虛構的價值觀VS普世價值觀
感動竟然成了一種商品
 
第三章  孤獨對於人類來說,是必要的狀態
孤獨讓你活得更自在
幾乎不和別人會面的我
別將孤獨和個人主義劃上等號
個人主義必須建立在「和平」的基準上
這是個再怎麼微小的存在也能存活的社會
恐懼孤獨的飢餓精神
一個人的發想
孤獨也有產值
學校裡的集團意識重要嗎?
不要失去獨處的時刻
關於孤獨的盪鞦韆原理
瞭解孤獨,才能瞭解愛情
讓孤獨轉換成「美」:創作的動機
孤獨就像減重,能讓身心更健康
 
第四章  孤獨也能衍生美的意識
人類工作的變遷史
在寂寞中發現美:日本的「侘‧寂」文化
從孤獨中發現美的意識
體會沉靜:從肉體轉向精神
集體意識讓人感到更空虛
孤獨的價值‧苦惱的價值
 
第五章  接受孤獨的方法
嘗試寫詩吧
孤獨是一種奢侈的感覺
鑽研自己的樂趣
做些無謂的事應付孤獨又何妨
孤獨是只有人類才能達到的境界
描繪你想要的自由
 
後記
富裕生活中的迷失
普遍比實際年齡年輕的現代人心智
嘗試孤獨之路
孤獨能讓你的心變得更溫和
結語:孤獨有其價值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孤獨的價值

【Preface】序/前言/推薦/心得

▌前言

  |究竟是隱居,還是孤獨?

  某位編輯請託我:「可以請老師寫些關於您目前的隱居生活嗎?」於是我花了約莫半年時間構思(當然不是一直都在構思,大概一天想一個題目吧),將腦中的想法結集成這本書。

  編輯又提議:「好像和隱居生活不太一樣耶!可以請老師替這種生活方式發想個名稱嗎?感覺像是在研究孤獨吧?」我和這位編輯從未碰面,我們都是用電子郵件溝通。

  我特別在意命名這件事,畢竟這算是一種商業行為,但我不排斥對方直截了當的請託,所以願意花個五分鐘思索,無奈左思右想,還是想不出好點子,八成是因為我對於這種生活還不夠瞭解吧。

  我不記得自己針對孤獨做過相關研究,也從未用過「隱居」這字眼(雖然曉得這詞彙),難道我就是隱居一族嗎?

  其實隱居的感覺有時很模糊,好比每天幾乎都過得很自由,無拘無束,遊戲人間。當然就世人的認知,二十世代與三十世代應該是努力工作的時候,四十世代則是再討厭的工作都得接受,所以擺脫這些束縛的生活方式,似乎與所謂的隱居不太一樣。之後,大概五年前吧。我搬到很遠的地方,但沒有告知那位編輯我搬去那裡,我們也沒碰過面,這樣的我可說是處於「隱身」狀態,堪稱過著隱遁或是隱居的生活。

  約莫兩年半前,我有事去了一趟東京,自此之後沒再搭過電車。我本來就是那種不喜歡去人多的地方,喜歡當個獨行俠的人。即便如此,還是抵抗不了世間的柵欄,為了工作方面的事,我還是必須與人往來,所以為了斬斷一切人情義理和不可抗力之事,我開始了現在的生活。

  |或許是我捨棄了世間

  我之所以能這麼做,前提是我不與人會面也能生活,但我不會對別人說:「這種生活很有趣,很推薦喔!」雖然我知道有些奇特的年輕人很憧憬我現在的生活,但這是我花了幾十年才走到的境界,況且我也不認為現在是人生的最佳狀態,意即人生的終極目標。雖然比起以往(對我來說),多少覺得「環境變好了」,但也許一般人不這麼認為吧。看在世人眼中,我只是個賺點錢,抱持遊戲心態遷居鄉下,一心想要離群索居的傢伙,問題是這種看法客觀嗎?

  但我本來就不是個會在乎社會輿論、在意別人眼光的人,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也許是受到雙親的影響,也或許是從自身經歷的孤獨生活中,培育出來的價值觀。

  |每個人都應該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

  再者,我的中心思想是每個人都應該做自己喜歡的事,走自己選擇的路。雖然不少人對此看法不以為然,但我仔細觀察,發現無論是誰都免不了會選擇利己一途,想偷懶就偷懶,想浪費就浪費,就像我過著自己覺得很好的生活般,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

  當然,難免會發生意料之外的事,好比出門淋成落湯雞,遭陌生人刺殺等,許多人遭遇無法預期的災害、意外與疾病,也有不少人有著天生的殘缺與阻礙。但包括這些命定的因素在內,我們還是能在一定範圍內自由選擇,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認為如果有人覺得自己過得很不如意,或許是因為他企求超越命運的東西,追求不切實際的夢想。只要你願意動腦思考,有自己的中心價值,就不會羨慕他人,看清自己應該選擇的路,也不會因為外在因素而動搖信念,過於在乎別人的眼光。

  |孤獨真的那麼負面嗎?

  是的,我是在談孤獨這件事,其實我也不太清楚孤獨究竟為何,也許狀況比我想像中來得糟糕,當然每個人對於孤獨的解讀都不一樣。

  所以我只能就自己知道的孤獨來思考、書寫,藉由這本書傳達一件事:「孤獨這東西其實沒那麼糟。」或許應該說:「孤獨有其難捨的價值。」我想盡量用淺顯易懂的說法傳達這件事,為什麼呢?因為不少時下年輕人,甚至小孩對於孤獨一事甚感煩惱,總覺活在莫大的壓力下,雖然我沒有調查是否真是如此,卻看過不少相關報導。也有大人被解讀成「因為孤獨而自殺」的案例,幸好我身邊沒有發生這樣的事。雖然我認識的人當中,有十幾個人是自殺身亡,但不清楚他們是否是因為受不了孤獨一事,也許這就是我想探究此事的理由。

  好比遺書寫道:「我很孤獨。」但真是如此嗎?不得而知。我想,人很難精確抓準自己的心思,之所以會留下這樣厭世的話語,往往是為了替自己自殺一事找藉口。

  |孤獨,究竟為何?

  孤獨,究竟為何?

  這東西會逼人至絕境,侵蝕一個人的心嗎?

  我邊思考這件事,邊書寫這本書,但恐怕無法得到單純又明確的答案,也不會在書裡寫些如何從孤獨中解放,猶如特效藥的方法,因為我認為「不解放也無所謂」。

  有件事我必須言明在先,雖然認識我的人應該不會誤解,但拿起這本書的人可能不曉得作者是何方神聖,所以還是先講清楚比較好。

  我不是心理學家,也不是社會學專家,可以說根本是個門外漢。我從未在大學學習過這方面的知識,任教於大學的我是理科方面的研究人員,雖然我執教的對象是大學生,但除了自己的孩子之外,很少接觸年輕一輩,所以並未根據任何統計資料來書寫這本書,純粹是個人的觀察與想法。我寫的書皆是如此,雖然我喜歡看書,而且每天都看書,但並未受到特定事物的影響而寫作這本書,所以我不會引經據典的說明(基本上,除了寫小說之外,我幾乎不會引用任何資料)。

  也就是說,這本書只是由一個人的思考實驗構成,所以請讀者務必自己動腦思考,構築自己的想法。

  其實人生不需要那麼多錢財,不需要那麼多朋友也可以生活,但如果你想讓自己的人生更有意義,唯一必要的東西就是自己的想法。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孤獨的價值


ISBN:9789571367712
叢書系列:異言堂ISSUE
規格:平裝/208頁/15x21cm/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社會議題
本書分類:心理勵志>生活哲學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孤獨的價值

【Preview】內容預覽/連載/試閱PDF下載

▌第一章 為何孤獨令人感到寂寞?
 
|孤獨意味著得到自由
 
獨居老人在無人聞問的情況下死去,被稱為「孤獨死」,這字眼出自大力渲染親情與友情有多麼重要的媒體之手,其實他們根本不瞭解什麼是孤獨。
 
孤獨與死亡無關,逝者也許在臨死之際,還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所以擅自將這情況定義為「孤獨」,著實無知至極。或許有人希望能在家人的陪伴下,嚥下最後一口氣,但死了肯定什麼都不曉得吧。況且現在不少人都是在醫院昏迷一段時間後,才告別人世。
 
公貓臨死前會突然消失無蹤,不想讓人瞧見牠的屍體,這樣的死法很壯烈,不是嗎?要是可以的話,我也希望能一個人默默地死去,所以非常贊同用孤高的迴響來形容「孤獨死」。我想,這就是所謂「有尊嚴的死去」。
 
在小家庭當道的現今日本社會,鮮少有子女與父母同住,愈來愈多父母不希望自己成為子女的負擔,這是許多人希望的形式,也蘊含尊重個人自由的意志。
 
因此,孤獨死是誰都有可能面對的情景,毫無理由恐懼,反正死了,也就沒了孤獨這回事。已婚者或許有另一半陪在身旁,但總有一天還是會回歸單身,或是人活著卻失去意識,無論你擔心與否,每個人最終都得面對孤獨。
 
接受孤獨,意味著得到自由。親朋好友在身旁時,難免得配合別人的步調,無論是愛情還是友情,雖然有愉快的時候,卻束縛著彼此,也就是「羈絆」。所謂「絆」,是為了防止家畜逃跑,用來綁住牠們的腳的繩子。家畜不孤獨,卻失去自由,要是斷了羈絆,便能得到孤獨與自由。
 
|被羈絆束縛的現代人
 
畏懼孤獨、討厭孤獨的人,毫無例外都是被羈絆束縛的人。我想,肯定有人反駁:「這世界不是你想得那麼好混,你得向人低頭、忍耐,為了生活,不得不為五斗米折腰,所以你需要伙伴、需要家人,無法獨活。」但這番說詞在我聽來,根本是被縛住的家畜在極力抗辯。
 
當然,不得不承認部分的確是現實,很難將羈絆斷得一乾二淨,但希望至少心是自由的,為自己而活。雖然我們要感謝家人好友的陪伴與支持,但這樣的關懷絕對不是必要的,為了自己的自由而活,才是生存之道。因為要是不這麼想,勢必成了滿是「怨言」,一點都不有趣的人生。

ISBN:9789571367712
叢書系列:異言堂ISSUE
規格:平裝/208頁/15x21cm/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社會議題
本書分類:心理勵志>生活哲學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孤獨的價值

資料來源:[博客來BOOKS網路書店]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ap/products/0010728259?utm_source=ap&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
圖文屬原創所有。相關資訊僅供參考,歡迎前往選購。發現不妥處請告知!

【Customers Who Bought This Item Also Bought】買的人,也買了...

艾倫‧狄波頓的人生學校:開始享受獨處 被討厭的勇氣 二部曲完結篇:人生幸福的行動指南 人際過敏症:曾經良好的關係,為什麼突然改變? 下雨的人(隨書附贈下雨的人空白手抄本)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慢情書:我們會在更好的地方相遇嗎? 不平等的審判: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告訴你,為何司法判決還是這麼不公平 不夠好也可以:女人的趣味 莊子,從心開始 從你的全世界路過 艾倫‧狄波頓的人生學校:開始享受獨處 下雨的人(隨書附贈下雨的人空白手抄本) 當呼吸化為空氣:一位天才神經外科醫師最後的生命洞察 不夠好也可以:女人的趣味 低欲望社會 



文章標籤

BOOKS 好書推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四次國家革命:重新打造利維坦的全球競賽(The Fourth Revolution: The Global Race to Reinvent the State)~推薦!

作者:約翰.米克斯威特,亞德里安.伍爾得禮奇
原文作者:John Micklethwaite,Adrian Wooldridge
譯者:區立遠
出版社:左岸文化
出版日期:2016/09/14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400元

ISBN:9789865727437
叢書系列:左岸政治
規格:平裝/384頁/15x21cm/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政治>概論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政治>政治制度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國際關係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第四次國家革命:重新打造利維坦的全球競賽

【Author】作者/繪者/著者/譯者

作者簡介    

約翰.米克斯威特(John Micklethwaite)


  曾任《經濟學人》總編輯(2006-2015),現任彭博新聞社總編輯與大英博物館董事。

  亞德里安.伍爾得禮奇(Adrian Wooldridge),現任《經濟學人》執行總編輯,曾與米克斯威特合著《公司的歷史》、《完美大未來》、《企業巫醫》等。

譯者簡介

區立遠


  台大哲學碩士,德國杜賓根大學古典文獻學碩士,目前為政治大學外語中心教師。譯有《一九三三:一個猶太哲學家的德國回憶》(行人)、《疾病與權力》、《厄運之地》、《山屋憶往》(以上皆左岸出版)。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第四次國家革命:重新打造利維坦的全球競賽


【Introduction】簡介/書評/特色/摘要

在架構一個治理眾人、本身又由人來管理的政府時,最大的困難在於:
你首先得使政府有能力控制被治理者;然後你又得強迫這個政府能控制它自己。
──詹姆斯.麥迪遜,《聯邦論》

  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人民對一個理想國家的想像是:政治要民主、經濟要成長、社會要安全、教育要普及、階級要平等、族群要和諧,以及等等、等等。這使得民選政府演變成不斷膨脹以因應日益繁複的日常運作,也使得政治人物演變成不斷開支票以便下次還能勝選,結果就演變成政府越來越大、赤字越來越高、效率越來越差、人民越來越不滿。

  為了說明現代國家有必要進行第四次的革命,本書帶領讀者回溯前三.五次的革命歷史:第一次是為了維持法律與秩序所誕生的民族國家;第二次是讓個人免於專制壓迫的自由主義國家;第三次是提供給每個公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福利國家;第三次半則是為了讓過於膨脹的現代政府減肥但結果卻失敗的新自由主義國家。

  兩位出身《經濟學人》的作者毫不避諱他們支持「小而美政府」的古典自由主義(Liberalism)意識型態,但他們絕非支持自由至上主義(Liberitarianism)。他們雖然主張政府要減肥、要有效率,但他們也認為所得稅制不應繼續優惠富人,公共補助應花在真正需要的人身上,大企業與政府單位長期勾結的權貴資本主義應予摒棄。

  書中討論了曾經廣受推崇的加州模式:大量公共補助的典範,如今卻面臨破產的困境;書中也討論了新加坡如何透過菁英統治成為亞洲最讓人羨慕的政府管理模式,而中國模式正在急起直追。然而,兩位作者並沒有唱衰西方式的政府體制,毋寧是透過亞洲選擇了威權體制來提醒西方人:如果我們再不推動第四次革命,那麼利維坦很可能不再是我們的僕人,而是變成我們的主人了。

得獎與推薦記錄

  本書的論點有二:首先,(國家的)改革是必要的。其次,改革是可能的,因為全世界都在發生而且有新技術可資利用。——《泰晤士報》

  兩位作者訴求更多改革的宣言,這一次所得到的啟發來自其他國家正逐步邁向改革,以及資訊科技已經得以掌握。——《每日電訊報》

  本書的訊息簡單而嚴肅:如果國家承諾過多,不信任就會變多,民主就會受到傷害。——《華爾街日報》

  兩位作者對亞洲正在進行現代化的獨裁政體進行了精采的描述。這些國家的政府在某方面看來比西方國家的政府更為進步;但某方面看來又更為保守。——《紐約時報》

  兩位作者所指出的政府肥大無可置疑;科技與管理的創新也是勢在必行。政府確實已經過度發展到侵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了。兩位作者說得好,在科技的創新之外,我們必須思考的是:我們到底要我們的政府做什麼。──Roger Berkowitz,政治與人文學部落格,漢娜.鄂蘭研究中心

  美國政治的重大失敗不是茶黨想要縮限政府,也不是民主黨想要保留每一個福利方案;而是這個國家的領袖人物似乎無法針對二十一世紀的美國政府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進行真正的辯論。他們只是吵著要把所有的預算砍掉或守住每一分錢,而在這樣沒有辯論的縫隙中,各式各樣的尋租者就把政府的正當性給吸食殆盡。我們應該要傾聽第四次國家革命的呼籲。──Elaine Kamarck,布魯金斯研究中心

  適讀年齡
  大學研究所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第四次國家革命:重新打造利維坦的全球競賽

【Table of Contents】目錄/大綱/內容概要

推薦序(顧爾德)

導論

第一部 三次半革命
第一章 湯馬斯.霍布斯與民族國家的興起
第二章 約翰.彌爾與自由主義國家
第三章 碧亞翠絲.韋伯與福利國家
第四章 米爾頓.傅利曼的失樂園

第二部 從西到東
第五章 加州政府的七宗罪與一美德
第六章 亞洲的替代方案

第三部  改變之風
第七章 未來最早發生的地方
第八章 修正利維坦
第九章 國家的目的何在
結論 民主的赤字

謝詞
注釋
譯名對照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第四次國家革命:重新打造利維坦的全球競賽

【Preface】序/前言/推薦/心得

導論摘文

  為什麼政府必須被改造?我們認為不管怎麼回答,都會牽涉到兩件事:實用主義跟政治原則。實用主義的回答不外乎改善管理方式與運用科學技術,特別是資訊科技。這個回答無論是抱持哪種政治信念的人都應該能夠掌握。五十年前,各大公司都發生了今天政府患有的肥大症。從那時起,商業界展開了顯著的轉型,包括瘦身、聚焦以及簡化層級,這些都是政府也能做的事。今天的政府仍然留在垂直整合思維的時代,比如亨利.福特認為他的汽車坐墊會用到羊毛,所以車廠也需要擁有羊群。成功的構想很難在政府間擴散。加州的學校沒有理由比芬蘭或新加坡的學校差那麼多,特別是加州平均在每個學生身上還花了更多的錢。如果美國所有高中都像麻薩諸塞州的高中那麼好的話,那麼二〇一二年的PISA測驗美國應該是閱讀第四,數學第十,而不是第十七與第二十六。在義大利,特倫多的數學分數屬於世界最高的一群,但是卡拉布利亞學生的數學程度卻落後特倫多兩年。政府也非常不擅長自我控管:只要想一下幾千頁的陶德—法蘭克金融改革法案就好。或者只要看看一些數字: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私人服務部門的生產力在一九九九年與二〇一三年之間提升了百分之十四。相對地,公部門的生產力在一九九九年與二〇一〇年之間下降了百分之一。各個政府亟需學習更好的作法,就像一九八〇年代許多一度肥大的私人公司從豐田汽車的生產方式學到教訓一樣。

  科技帶來的潛在效益比管理方式更大。網際網路給所觸及的一切都帶來革命,從新聞事業到零售業。如果這件事不能給政府也帶來革命,就很奇怪。資訊科技革命從政府手中奪走了一個很大的權力來源:在這以前,政府擁有的資訊比任何人都多出太多。這場革命也可能協助治癒所謂的「鮑莫爾成本病」(Baumol's cost disease):威廉.鮑莫爾是美國經濟學家;他認為縮減政府規模是不可能的,因為政府集中負擔了勞力密集的領域,比如醫療照護與教育;這些領域的支出增長速度會一直高於通貨膨脹。公部門的生產力一直以來確實很糟糕。但是電腦與網際網路漸漸開始為服務業負擔一些工作,就像機器曾經為農業與工業所做的那樣。現在你可以在自己的iPad上免費收看世界上最好的大學課程,而不用付一大筆學費在通風不良的講堂裡聽一些打混的老師講課。

  支持更好的管理方式應該是完全不分黨派的。誰會認為讓小孩子有個良好的人生起跑點是壞事?誰會反對老年人應該有像樣的退休生活?但是這些事情是很難實現的,因為政府現代化的首要絆腳石常常是公務員工會,不管是美國的教師工會或者法國的鐵路工人工會。這些組織總是跟左派政黨緊密結盟。事實上,政府的管理得到改善,左派獲得的利益比右派還多,原因很簡單,因為左派更寄望於提升政府的能力,以便改善人們的生活,尤其是窮人的生活。一方面相信政府的善意,一方面又阻止政府僱用最有能力(或開除表現最糟)的人,或者允許政府機器由既得利益者來操作,這是完全說不通的。請考慮一件嚇人的事實(這是在美國全國激烈討論歐巴馬推行健保法案時被指出來的):聯邦政府過去十年裡推動的資訊科技計劃有百分之九十四已經失敗,其中超過一半遭到延誤或超出預算,百分之四十一點四則是徹底失敗。五角大廈在兩個醫療照護系統上投注了超過三十億美元,但是這兩個系統從未正常運作。這些計劃之所以失敗,部分是因為政府僵化的僱用法規使得相關單位請不到資科專家,部分是因為更為僵化的發包法規使得政府採購淪為少數供應商的禁臠,因為沒有多少公司有足夠的資源在聯邦採購法規厚達一千八百頁的法律語言裡自由遊走。如果左派捍衛政府反對裁減是玩真的,首先就應該試著讓政府盡可能有效率。

  然而,關於政府的未來,有比更好的治理更重要的事。到了某個時候,我們得做一個更重大的決定。不管你讓現存的國家運作多麼好,你都得回答一個問題:選擇這種國家正確嗎?國家的目的何在?有一個古老的爭論就圍繞在這個問題上,但是在現代民主政治的「吃到飽」階段裡,這個爭論就消失了。對霍布斯而言,利維坦的存在是為了提供安全。對彌爾跟基進的湯馬斯.潘恩,答案是自由。對費邊黨人來說,目的是人類的福祉。不過這些思想家全都認為,你必須先回答這個大問題,然後才能進入細部的實踐。然而現在這些問題的討論都是以零碎的方式進行。現代的政治人物就像這樣一種建築師:他們爭論著一棟搖搖欲墜的房子裡個別房間的狀況,忙著衝去這裡修理一扇窗戶或跑去那裡補上一層新漆,卻從來不考慮整棟建築的設計。我們必須仔細觀看整個結構的設計,也必須努力思索政府在一個快速變遷的社會裡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就像維多利亞時代的改革者在現代民主開始成型的時候所做的那樣。

  在這場重大的討論裡,我們得承認我們懷有鮮明的偏見。我們來自一家根植於古典自由主義(classical liberalism)的報社,而古典自由主義一般說來非常重視個體自由(而且這套思想碰巧也是在上述的維多利亞時代裡奠基的)。原則上我們偏好小政府。我們認為,認清問題的一部分,就是認知到政府不能太肥大,認知到政府常常是一個很鈍的工具,以及,如果你放任不管的話,它會不顧一切地擴張。不過這個偏見也必須接受事實檢驗,並不是一個盲目的信條。

  所以我們並不接受自由至上主義(libertarian)的觀點,他們認為政府充其量只是必要的惡。太少的政府管治比過度更危險:腦袋正常的人不可能寧願住在一個失敗國家,比如剛果,而不選擇一個運作良好的大政府國家,比如丹麥。一個缺少利維坦的地方,人的生活會真正變得「惡劣、殘酷和短命」。透過教育與醫療照護等公共支出,政府可以提升效率與社會福祉。跟瑞典的公立健保比較起來,美國號稱的「私人」健康保險花費美國納稅人更多的錢,提供的醫療服務也較差。德國為什麼遠比希臘成功,原因之一就是德國有一個成功的政府;這個政府有能力收到稅、提供服務以及讓國民尊敬。同樣的對比也適用於新加坡對馬來西亞、中國對俄羅斯,或者智利對阿根廷。

  所以,政府可以是一種文明的工具。但是我們不接受進步陣營的那種觀念:他們相信沒有什麼政府的問題是不能靠「更大的政府」來解決的。也許短期來說,用公共支出來防止經濟陷入衰退是務實的作法,但是中期而言,你不可能迴避馴服這隻利維坦的問題。現在這種負擔過重的政府對民主已經構成威脅:利維坦扛起的責任越多,履行的績效就愈差,民眾也就愈憤怒,結果只會讓民眾要求更多救助。這就是進步政治的惡性迴圈。更根本的問題是,這種現代政府也對自由構成威脅:如果政府拿走你全部生產的一半、強制以綁髮辮為職業的人也要支付昂貴的特許費、指定你可以僱用什麼種族與性別的人、召喚殘酷的力量來對恐怖主義、超速的重機騎士以及大麻宣戰──如果政府這麼做的話,那它就不再是一個僕人,而變成主人了。利維坦必須被馴服。我們必須讓它在控制之下。

  「就算有新調子我們也不隨之起舞了。但是你能在空氣中聞到改變的氣息」,凱因斯曾經這麼形容另外一場重大變革。今天也是如此。西方民主國家有絕佳的機會來回應這種改變:民主機制賦予政府有更大的彈性,也讓政府傾聽民眾。這是一場走向更大自由的改變,而民主也是自由度最高的治理形式。不過西方同時也面臨一個最大的風險:西方何以變得如此超載,原因之一正是傾聽民眾,而且政治人物總是傾向讓政府扛更多的義務。此時的民主政治有時候好像在挖自己的墳墓。至於西方會聽從它內心最好或最壞的聲音,將決定第四次革命會有怎樣的結果。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第四次國家革命:重新打造利維坦的全球競賽


ISBN:9789865727437
叢書系列:左岸政治
規格:平裝/384頁/15x21cm/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政治>概論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政治>政治制度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國際關係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第四次國家革命:重新打造利維坦的全球競賽

【Preview】內容預覽/連載/試閱PDF下載

第五章  加州政府的七宗罪與一美德

五十年前沙加緬度也是一個頂尖的城市。政府學研究者成群來到這裡學習加州夢。這個黃金州給快速成長的人口提供了用水、高速公路以及世界上最棒的公立大學系統,這是怎麼辦到的?來訪者無不讚嘆。當時兩位偉大的加州州長,厄爾.華倫與派特.布朗非常高興地回答這些問題:即便前者是共和黨後者是民主黨,他們都有相同的計劃藍圖與使命感。然而在過去二十年裡,各機構(比如中國的浦東幹院)的學員來到沙加緬度,更大程度是來研究西方政府的危機,貨真價實的危機。預算拔河、黨派惡鬥、金權政治、不公平的選區劃分、慘不忍睹的投票率、禍害無窮的公投法律案、複雜到荒謬的政府結構以及崩壞中的基礎建設,以這些問題出名的加州政府,已經是肥大、破產與無效率的了。

準確說來有哪些症狀呢?最顯著的有七個:讓我們稱之為現代政府的七宗罪。然後我們還要加上一個美德。在所有這些面向上,加州的問題都是「就像西方世界,只是嚴重許多」。要總結西方國家出了什麼差錯,加州比任何地方都更適合當一個樣板。

■第三宗罪:歐爾森法則(Olson’s Law)

曼柯爾.歐爾森在《集體行動的邏輯》(1965)書中指出,利益團體在民主制度裡擁有巨大的優勢。搞組織是辛苦的,需要很多金錢、時間以及精力,所以小選區組織起來遠比大選區要容易得多,因為小選區追求的是對他們有重大影響的特定目標,而大選區追求的目標比較廣泛,也更容易出現太多搭便車的人;這種人只想享受政治行動產生的利益,卻不願為此付出代價。「團體越大,要增進共同利益就越困難」,歐爾森用一句話俐落地陳述了這個問題。

ISBN:9789865727437
叢書系列:左岸政治
規格:平裝/384頁/15x21cm/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政治>概論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政治>政治制度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國際關係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第四次國家革命:重新打造利維坦的全球競賽

資料來源:[博客來BOOKS網路書店]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ap/products/0010726856?utm_source=ap&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
圖文屬原創所有。相關資訊僅供參考,歡迎前往選購。發現不妥處請告知!

【Customers Who Bought This Item Also Bought】買的人,也買了...

財團治國的年代:從自由市場到不自由的人民 中國霸權的論理與現實 金融投機史:人性的試煉、傻瓜的盛宴、資本主義的嘉年華 憤怒的白人:直擊英國極右派! 釣愚:操縱與欺騙的經濟學 本質思考:MIT菁英這樣找到問題根源,解決困境 大演算:機器學習的終極演算法將如何改變我們的未來,創造新紀元的文明? 不平等的審判: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告訴你,為何司法判決還是這麼不公平 創業投資聖經:Startup募資、天使投資人、投資契約、談判策略全方位教戰法則 餐桌上的中世紀冷笑話:耶魯歷史學家破解古典歐洲怪誕生活 財團治國的年代:從自由市場到不自由的人民 中國霸權的論理與現實 金融投機史:人性的試煉、傻瓜的盛宴、資本主義的嘉年華 為了活下去:脫北女孩朴研美 泰王的新衣:從神話到紅衫軍,泰國王室不讓你知道的祕密 



文章標籤

BOOKS 好書推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解刀劍人物傳(図解刀剣人物伝)~推薦!

作者:刀劍人物研究會
譯者:黃昱翔
出版社:楓書坊
出版日期:2016/09/10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320元

ISBN:9789863771975
叢書系列:圖解雜學系列
規格:平裝/175頁/25k正/14.8x21cm/普通級/全彩印刷/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人文史地>世界史地>其他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軍事>武器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圖解刀劍人物傳

【Author】作者/繪者/著者/譯者

作者簡介    

刀劍人物研究會


  刀劍、刀匠狂熱者集結而成的研究會,致力傳揚日本刀劍文化。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圖解刀劍人物傳


【Introduction】簡介/書評/特色/摘要

  撼動審神者之魂的刀劍全集,
  激發對刀劍及歷史人物的想像力!
  眾英雄凝聚在刀劍之上的炙熱意志以及歷史皆匯聚於此!
  
  日本刀不單只是武器,更是刀匠展現畢生技藝的工藝精品,
  映照在人們眼裡的,不單只是刀劍的鋒芒,更是寄宿在刀身之中的靈魂,
  這些靈魂可能是打造出刀劍的刀匠、與這把刀有關的人物,
  又或是正在觀賞刀身的自己。
  在這些美麗而強大的日本刀之間,
  又以被譽為名刀的幾把寶刀最受到世人矚目。
  
  本書是著眼於和世人譽為「名刀」有關的人物,
  並且進一步發掘其魅力的作品。
  這些刀劍究竟出自哪位刀匠之手,
  期間又輾轉經過多少歷史人物的手中呢?
  它們在過去又是如何為人所用呢……?
  
  刀劍人物傳徹底剖析了刀劍與持有者,
  並詳細解說刀匠個人歷史與刀劍特質,
  堪稱終極版的刀劍系列叢書!
  
本書特色
  
  ◎用圖解呈現「刀劍X刀劍」、「人物X刀劍」關係,刀劍搭配歷史人物一目了然!
  ◎刀劍構造、刀刃、長刀、短刀、彎刀等基礎知識,全方位了解刀劍發展史。
  ◎附錄刀劍的打造刀將所屬流派、刀名、年代、逸聞、標示刀劍能力值圖表!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圖解刀劍人物傳

【Table of Contents】目錄/大綱/內容概要

.前言
.目次
.本書導讀
 
太刀
.數珠丸恒次
.一期一振
.鬼丸國綱
.燭台切光忠
.大般若長光
.鶴丸國永
.鶯丸
.大包平
.痣丸
.江雪左文字
.三日月宗近
.小狐丸
.姬鶴一文字
.山伏國廣
.明石國行
.大俱利伽羅
.大典太光世
.鬼切(髭切)
.小烏丸
.獅子王
.童子切安綱
.同田貫正國
 
打刀
.鳴狐
.歌仙兼定
.和泉守兼定
.蜂須賀虎徹
.長曾彌虎徹
.宗三左文字
.山姥切國廣
.二銘則宗
.村正
.陸奧守吉行
.壓切長谷部
.大和守安定
.加州清光
 
脇差         
.笑面青江
.鯰尾藤四郎
.骨喰藤四郎
.浦島虎徹
.堀川國廣
.雷切
 
短刀

.藥研藤四郎
.五虎退
.亂藤四郎
.厚藤四郎
.平野藤四郎
.秋田藤四郎
.前田藤四郎
.博多藤四郎
.小夜左文字
.今劍
.愛染國俊
.太鼓鐘貞宗
 
大太刀.槍.薙刀

.石切丸
.螢丸
.太郎太刀(真柄太刀)
.次郎太刀(真柄太刀)
.御手杵
.蜻蛉切
.日本號
.岩融
 
人物         
.桓武平家
.清和源家
.北条家
.新田家
.足利家
.細川家
.其他平安~室町的武將
.三好家
.結城家
.上杉家(越後長尾家)
.織田家
.豐臣家
.德川家(松平家)
.伊達家
.前田家
.黑田家
.其他戰國~江戶的武將
.幕末志士與新選組
.皇室
.武士與劍豪
 
流派
.流派.刀匠分布圖
.虎徹    
.正宗
.兼定
.村正
.五条
.三条
.來         
.粟田口
.堀川
.古備前
.長船
.一文字
.青江
.左文字         
.安定/清光
.千代鶴/孫六
.長谷部/古伯耆
.陸奧守吉行(刀匠)/三池
.同田貫
 
知識
.所謂日本刀
.刀的部位
.刀劍分類
.刀的造型
.刃紋與帽子
.刀劍用語
.刀劍索引與所在列表
.參考文獻
 
專欄

.國寶與重要文化遺產
.截短與再造
.本阿彌家和名物帳
.在神話裡登場的古代劍
.斬殺怪物的靈刀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圖解刀劍人物傳

【Preface】序/前言/推薦/心得

前言    

  刀,可說是日本獨樹一幟,也是非常特別的存在。

  炙熱的鐵塊經過無數次敲打延展、疊合,最後在「千錘百鍊」下誕生的就是刀;光是打造出一把刀就得付出相當程度的勞力,刀匠有時還會在作品上刻下自己的名字。刀匠費盡心力打造的刀不僅只是戰爭利器而已,還是有力人士們當作和平或忠誠象徵相互饋贈的信物,有時候刀劍本身甚至會成整場爭鬥的核心。持有者會將名字刻在刀身上,並為它另起別稱,某些專家甚至會提供相關的證明文件;寺院神社裡頭有時候也會供奉刀劍。雖然刀劍在和平的現代已經失去原本的功能,然而這些戰爭工具如今卻成為供人賞玩的收藏品,更是美術館吸引客源的金字招牌;縱使刀劍這類「武器」在世界上並不稀奇,但能如日本刀這般獲得世人青睞的武器卻是相當罕見的案例。

  日本刀不單只是件武器,卻也不是純粹的工藝精品,如此不可思議的魅力就潛藏於一柄刀內;或許映照在人們眼裡的正是寄宿在刀身之中的靈魂也說不定,這些靈魂可能是打造出刀劍的刀匠、與這把刀有關的人物,又或是正在觀賞刀身的自己。在這些美麗而強大的日本刀之間,又以被譽為名刀的幾把寶刀最受到世人矚目。

  本書便是著眼於和這幾把世間少有的名刀有關的「人物」,進而一點一滴地發掘出刀劍的魅力,好讓各位讀者明白這些名刀究竟是由何人打造、輾轉經過哪些人之手,這群人又在什麼情況下如何使用它們……。要是往後有機會在美術館等場所看到這些寶刀,也許可以試著回想一下本書所介紹的日本刀歷史。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圖解刀劍人物傳


ISBN:9789863771975
叢書系列:圖解雜學系列
規格:平裝/175頁/25k正/14.8x21cm/普通級/全彩印刷/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人文史地>世界史地>其他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軍事>武器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圖解刀劍人物傳

【Preview】內容預覽/連載/試閱PDF下載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圖解刀劍人物傳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圖解刀劍人物傳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圖解刀劍人物傳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圖解刀劍人物傳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圖解刀劍人物傳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圖解刀劍人物傳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圖解刀劍人物傳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圖解刀劍人物傳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圖解刀劍人物傳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圖解刀劍人物傳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圖解刀劍人物傳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圖解刀劍人物傳

ISBN:9789863771975
叢書系列:圖解雜學系列
規格:平裝/175頁/25k正/14.8x21cm/普通級/全彩印刷/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人文史地>世界史地>其他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軍事>武器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圖解刀劍人物傳

資料來源:[博客來BOOKS網路書店]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ap/products/0010727996?utm_source=ap&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
圖文屬原創所有。相關資訊僅供參考,歡迎前往選購。發現不妥處請告知!

【Customers Who Bought This Item Also Bought】買的人,也買了...

刀劍亂舞-ONLINE-同人漫畫作品:史克威爾之陣 全彩圖解版 戰國武器甲冑事典:一冊通曉戰術、時代背景(贈品版) 哈利波特(8)被詛咒的孩子【原著劇本特別排演版】 幻想世界 幻獸事典 軍服至上!世界軍服繪製講座 女高校生戰鬥姿勢大定格:打鬥動作分解資料集 刀劍亂舞-ONLINE-主題歌「夢現亂舞抄」/板垣奏太郎 日本戰國時尚完全解析:甲冑x服裝x髮型x配件,從衣裝看歷史 唯妖論:臺灣神怪本事 刀劍亂舞-ONLINE-同人漫畫作品:花火飛舞、刀劍男士 全彩圖解版 戰國武器甲冑事典:一冊通曉戰術、時代背景(贈品版) 刀劍亂舞-ONLINE-同人漫畫作品:史克威爾之陣 女高校生戰鬥姿勢大定格:打鬥動作分解資料集 日本戰國時尚完全解析:甲冑x服裝x髮型x配件,從衣裝看歷史 頂尖男性超少食! 



文章標籤

BOOKS 好書推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彩圖解版 戰國武器甲冑事典:一冊通曉戰術、時代背景(贈品版)(カラー版 戦国武器甲冑事典: 戦術、時代背景がよくわかる)~推薦!

作者:中西豪,大山格/監修,Universal Publishing/編
譯者:黃琳雅
出版社:遠足文化
出版日期:2016/09/07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550元

ISBN:8667106505543
叢書系列:大河
規格:平裝/496頁/15x21cm/普通級/全彩印刷/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軍事>武器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全彩圖解版 戰國武器甲冑事典:一冊通曉戰術、時代背景(贈品版)

【Author】作者/繪者/著者/譯者

作者簡介    

中西豪


  歷史研究家,歷史領域作家。昭和37年,出生於福岡縣八幡市(現為北九州市八幡東區)。九州大學文學部畢業。大學時主修近代朝鮮軍事外交史。寫作範圍廣泛,從東亞到日本歷史、古墳時代到近現代。

大山格

  歷史研究家。昭和35年,出生於東京。日本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博士前期課程修畢(日本史)。主修近代軍事史。題目以戰爭史與政局史為中心書寫,除了主要的戊辰戰爭外,範圍從戰國時代到日俄戰爭。

譯者簡介

黃琳雅


  東吳大學歷史系、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畢業,碩士論文為日本歷史相關主題,喜愛閱讀日本歷史相關書籍和小說。現為自由譯者。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全彩圖解版 戰國武器甲冑事典:一冊通曉戰術、時代背景(贈品版)


【Introduction】簡介/書評/特色/摘要

歷女&刀劍迷不容錯過
最完整的日本甲冑武器圖解百科
剖析刀、槍、弓、忍具等構造
詳盡解說甲冑變遷、家紋設計

  從紅極一時的遊戲《信長之野望》到《太閤立志傳》,日本動漫及電玩等各種娛樂向來不乏以戰國武將及合戰為主題的傑出作品,直到近幾年的掀起風潮的《戰國BASARA》及《刀劍亂舞》,更致使刀劍迷成為日本歷女次文化的獨特部分。
  
  為了吸引玩家的目光,上述這些遊戲乃至於近期深受大眾青睞的戰國主題戲劇,自然將其視覺重心放在刻劃勇壯華麗的甲冑武士,於戰爭中的活躍表現上。然而,一般玩家乃至觀眾,該如何分別遊戲與戲劇上武器甲冑的款式,何者經過歷史考據,何者為了演出效果呢?
  
  為了幫助各位讀者分辨歷史考證與演出的差異,進而優游於遊戲和戲劇作品之中,同時對戰國時代有更深一層的認識,藉此發現歷史的樂趣,才會有本書的誕生。

  ★隨書贈品:戰國大名勢力變遷地圖

  【最強完全保存版】
  應仁之亂~大坂夏之陣
  150年間的群雄割據
  按照時間順序 完整圖解!
  戰國大名勢力變遷過程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全彩圖解版 戰國武器甲冑事典:一冊通曉戰術、時代背景(贈品版)

【Table of Contents】目錄/大綱/內容概要

前言 大山格  003
 
第一幕 武器  008
戰國革命~武器篇~ 高貫布士      010
 
第一章 刀      011
刀的各部位名稱/刀劍的種類/刀劍的歷史/鍛造的分類/關於刃文/帽子的形狀/莖的種類/鑢目的形狀/佩刀方式/腰當/合戰當中刀的使用/關於切腹與介錯/短刀的優點
專欄1 被譽為「天下第一」、名刀中的名刀——本庄正宗             037
專欄2 深受戰國風雲兒所喜愛的雙刀——宗三左文字與壓切長谷部             038
 
第二章 槍、薙刀   039
【槍】槍的各部位名稱/槍的種類/鞘的種類/槍印的種類/石突的種類/大身槍/持槍方式/合戰當中的槍/戰鬥以外槍的用法【薙刀】薙刀的各部位名稱/薙刀的種類/薙刀的使用方法/薙刀的握法
專欄3 與天下無雙的猛將最匹配的猛槍——蜻蛉切      062
專欄4 廣為後人傳頌的天下三槍之一——日本號  063
專欄5 打虎所誕生的勇將愛槍——片鎌槍             064
 
第三章 弓              065
【弓】弓的各部位名稱/鏃的種類/鏃的形狀/箭羽的種類/鏑矢、蟇目/箙/弓的射法/合戰當中的弓箭/持箭方式/韘【弩】
專欄6 大顯身手的半弓  084
 
第四章 鐵砲  085
【鐵砲】鐵砲的各部位名稱/鐵砲的歷史/鐵砲的小道具/馬上筒/鐵砲的佩帶方式/火繩槍的射法/鐵砲的握法/火繩槍的殺傷力
專欄7 鐵砲傳入與普及的秘密               101
【大砲】抱大砲
專欄8 鐵砲改變合戰 長篠之戰   108
專欄9 讓淀夫人嚇得發抖的大筒   109
專欄10 讓織田信長飽嘗苦頭的素燒陶器       110
 
第五章 忍具  111
【忍具】忍裝束/忍者武器①/手裏劍/手裏劍的擲法/忍者道具/忍者武器②/忍者六大法寶/機關武器【捕物道具】十手/其他捕物道具/其他特殊武器【農民武器】漁民使用的道具/農民使用的道具
專欄11 經試膽所獲得的天下名刀——大典太光世 134
 
解說 戰國時代的武將們        136
 
第二幕 甲冑  152
戰國革命~甲冑篇~ 高貫布士      154
 
第一章 甲冑的變遷        155
專欄12 秀吉與槍
 
第二章     胴    179
胴(前面)/後面/丸胴/前引合胴/二枚胴/二枚引合/三枚胴/三枚引合胴/五枚胴/六枚胴/橫矧胴/南蠻胴/佛胴/仁王胴/最上胴/疊具足/海老胴/琉璃齋胴
 
第三章 小具足       193
【小具足】具足的各部位名稱【下著】穿著方法【籠手】【臑當】【立舉】【脇曳】【袖】【佩楯】【喉輪】【面頰】【履物】【鼻袋】【陣笠】【結髮】烏帽子的戴法
 
第四章 穿著順序   229
 
第五章 兜      243
【兜】兜的各部位名稱/眉庇付冑/衝角付冑/嚴星兜/小星兜/筋兜/古頭形兜/越中頭形兜/桃形兜/南蠻形兜/鉢金/鎖𩊱/附物【立物】三鍬形前立/梶葉形前立/半月形前立/瓢簞形前立【變形兜】一之谷馬藺兜/長烏帽子形張懸兜/朱漆塗合子形兜/黑漆塗唐冠形兜/黑漆塗大水牛脇立桃形兜/銀箔押一之谷兜/黑漆塗大黑頭巾形兜/銀箔押張懸兔耳形兜/金箔押左折烏帽子形兜/黑漆塗一之谷大釘後立兜/銀箔押鯰尾形兜/烏帽子形桐紋兜/黑漆塗南蠻鉢齒朶前立兜/黑漆塗桃形大水牛脇立兜/黑漆塗唐冠形兜/帆立貝前立付兜
專欄13 黑田長政與福島正則的友情證物——銀箔押一之谷兜      267
專欄14 劈開兜的刀       268
 
第六章 陣羽織       269
桐紋陣羽織/鳥獸文樣陣羽織/木瓜桐紋緋羅紗陣羽織/太閣桐紋陣羽織/蜻蛉燕紋樣陣羽織/子羅背板五色水玉文樣陣羽織/違鐮文樣陣羽織/揚羽蝶紋鳥毛陣羽織
專欄15 作祟德川家令人生懼的妖刀——村正        280
 
第七章 馬具  281
馬具各部位名稱/鞍/鐙/轡/各項馬具用品/飾馬/馬甲
戰國時代的國名       290
 
第八章 合戰武具   290
合戰的型態/戰國時代的陣形【楯】【攜帶用道具】【軍扇】【采配】【軍配】【母衣】【旗】旗指物的種類/馬印【軍旗】加藤清正/山內一豐/小早川秀秋/織田信長/石田三成/足利義昭/大谷吉繼/直江兼續/島左近/島津義弘/藤堂高虎/德川家康/武田信玄/福島正則/北條早雲.北條氏康/本多忠勝/毛利元就(輝元)
專欄16 左右戰爭勝敗的意外物品  324
 
第九章 武將甲冑   325
足利政氏/毛利元就/上杉謙信/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前田利家/黑田如水/真田昌幸/本多忠勝/上杉景勝/直江兼續/石田三成/井伊直政/加藤清正/細川忠興/森蘭丸/立花宗茂/伊達政宗/片倉重綱
專欄17 讓敵軍不寒而慄的井伊赤備隊  364
專欄18 織田信長與德川家康賞賜給一名年輕武士的榮耀——長篠一文字與大般若長光       365
專欄19 誰是戰國最強武將    366
 
第一○章  家紋 367
垂藤/五七桐/丸三柏/加賀梅鉢/織田木瓜/三盛木瓜/撫子/桔梗/七片喰/澤瀉/丸橘/源氏香紋/三葉葵/立葵/竹中二羽雀/竹中二羽飛雀/二雁金/對鶴/三足烏/武田菱/龜甲花菱/三盛龜甲/隅立四目/唐花菱/井筒.井桁/北條鱗/直違/卍/足利二引兩/二引兩/二頭立波/赤鳥/中結祇園守/丸十字/抱杏葉/源氏車/七曜/九曜/一文字三星/蛇目/左三巴/大一大萬大吉/兒字/六連錢專欄20 一刀斬斷妖物的守護刀——笑面清江   391
 
後記 中西豪  392
主要參考文獻  393
索引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全彩圖解版 戰國武器甲冑事典:一冊通曉戰術、時代背景(贈品版)


ISBN:8667106505543
叢書系列:大河
規格:平裝/496頁/15x21cm/普通級/全彩印刷/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軍事>武器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全彩圖解版 戰國武器甲冑事典:一冊通曉戰術、時代背景(贈品版)

【Preview】內容預覽/連載/試閱PDF下載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全彩圖解版 戰國武器甲冑事典:一冊通曉戰術、時代背景(贈品版)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全彩圖解版 戰國武器甲冑事典:一冊通曉戰術、時代背景(贈品版)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全彩圖解版 戰國武器甲冑事典:一冊通曉戰術、時代背景(贈品版)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全彩圖解版 戰國武器甲冑事典:一冊通曉戰術、時代背景(贈品版)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全彩圖解版 戰國武器甲冑事典:一冊通曉戰術、時代背景(贈品版)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全彩圖解版 戰國武器甲冑事典:一冊通曉戰術、時代背景(贈品版)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全彩圖解版 戰國武器甲冑事典:一冊通曉戰術、時代背景(贈品版)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全彩圖解版 戰國武器甲冑事典:一冊通曉戰術、時代背景(贈品版)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全彩圖解版 戰國武器甲冑事典:一冊通曉戰術、時代背景(贈品版)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全彩圖解版 戰國武器甲冑事典:一冊通曉戰術、時代背景(贈品版)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全彩圖解版 戰國武器甲冑事典:一冊通曉戰術、時代背景(贈品版)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全彩圖解版 戰國武器甲冑事典:一冊通曉戰術、時代背景(贈品版)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全彩圖解版 戰國武器甲冑事典:一冊通曉戰術、時代背景(贈品版)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全彩圖解版 戰國武器甲冑事典:一冊通曉戰術、時代背景(贈品版)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全彩圖解版 戰國武器甲冑事典:一冊通曉戰術、時代背景(贈品版)

ISBN:8667106505543
叢書系列:大河
規格:平裝/496頁/15x21cm/普通級/全彩印刷/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軍事>武器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全彩圖解版 戰國武器甲冑事典:一冊通曉戰術、時代背景(贈品版)

資料來源:[博客來BOOKS網路書店]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ap/products/0010726894?utm_source=ap&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
圖文屬原創所有。相關資訊僅供參考,歡迎前往選購。發現不妥處請告知!

【Customers Who Bought This Item Also Bought】買的人,也買了...

日本戰國時尚完全解析:甲冑x服裝x髮型x配件,從衣裝看歷史 真田三代:幸綱、昌幸、信繁 橫跨戰國時代的武將家族傳奇 徹底看懂自行車功率訓練數據:透過功率計與WKO的監控和分析,提升騎乘實力 狙擊圖解百科 接受不完美的勇氣:阿德勒100句人生革命(十萬本紀念精裝版) 圖解刀劍人物傳 企業號的故事:一艘勇猛航艦的誕生與凋零 日本和服描繪完全攻略 創造聖經的城市:尋訪舊城、古卷與文明遺產的宗教考古之旅 餐桌上的中世紀冷笑話:耶魯歷史學家破解古典歐洲怪誕生活 日本戰國時尚完全解析:甲冑x服裝x髮型x配件,從衣裝看歷史 全彩圖解版 戰國武器甲冑事典:一冊通曉戰術、時代背景 真田三代:幸綱、昌幸、信繁 橫跨戰國時代的武將家族傳奇 圖解刀劍人物傳 日本和服描繪完全攻略 



文章標籤

BOOKS 好書推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不是英語:從語言看英美文化差異的第一手觀察誌(That’s Not English: Britishisms, Americanisms, and What Our English Says About Us)~推薦!

作者:艾琳‧莫爾
原文作者:Erin Moore
譯者:劉泗翰
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16/09/03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320元

ISBN:9789862355350
叢書系列:臉譜書房
規格:平裝/288頁/25k正/14.8x21cm/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文化研究>文化人類學
本書分類:語言學習>英語>英語學習法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這不是英語:從語言看英美文化差異的第一手觀察誌

【Author】作者/繪者/著者/譯者

作者簡介

艾琳.莫爾 Erin Moore


  美國人,在加州長大,哈佛大學畢業,曾擔任美國出版社的編輯,專門引介英國書籍到美國,像暢銷逾百萬冊的語文書《教唆熊貓開槍的「,」》就是由她擔任編輯。莫爾的丈夫是英國人,她婚後與丈夫和兩個孩子定居英國多年,因此對英美文化差異有很深刻的觀察和體悟。  

譯者簡介

劉泗翰


  資深翻譯,悠遊於兩種文字與文化之間,賣譯為生逾二十年,譯作有《四的法則》、《卡瓦利與克雷的神奇冒險》、《櫻草巷的神秘人》、《陌生人的孩子》、《愛的哲學課》、《三郎》等三十餘本。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這不是英語:從語言看英美文化差異的第一手觀察誌


【Introduction】簡介/書評/特色/摘要

【具體而微的迷你文化史】╳【旅外人士的生存指南】
【英/美語學習者的教戰守策】╳【寫給英/美文化愛好者的情書】

  從單字開始,飽覽英/美語間的傲慢與偏見。
  以語言為鏡,一窺英/美文化的愛恨情仇。


  ◆ 英國人不論在文化上或氣質上,其實都更像日本人,而不是美國人?
  ◆ 英國貴族學校的學生,說起話來其實不像《唐頓莊園》,還比較像毒販?
  ◆ OK這個字是怎麼來的?又是如何代表了一種美式生活哲學?
  ◆ 哪個字堪稱是髒話界的黑色小禮服,既經典又普及,能橫跨大西洋兩岸?
  ◆ 美國人對哪個字上了癮、又愛又怕?
  ◆ 會讓英美兩國人共同蹙起眉頭、避之唯恐不及的,又是哪個字眼呢?
  ◆ Quite這個小小的副詞修飾語能有多大的殺傷力?它是怎麼造成求職者失業,甚至讓許多人心碎傷感?
  ◆ 英國人平均一輩子要講一百九十萬次的抱歉,這個字就有十幾種不同的語調和說法,其中只有一種是真的表示『對不起』?

  當自由女神撞上大笨鐘,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

  《哈利波特》的套頭毛線衣(jumpers)和比司吉(biscuits),到了美國就成了毛衣(sweater)和曲奇餅乾(cookies),而美國人所發音的「cheers」總是令英國人聽了渾身不舒服,但英美語中間的差異,就僅止於拼字和發音的不同嗎?英美文化之間的隔閡,其實比我們想像中的要深!甚至直到十九世紀,都還有人擔心這兩個國家有一天會喪失彼此溝通的能力,韋氏(Webster)英語大字典的編纂人韋伯斯特甚至曾預言英語和美語會像德語和荷蘭語那樣漸行漸遠,所幸並沒有發生,而英/美語每一個表象上的差異,其實都是一扇窗,可以讓我們深入探索兩國歷史和迷人的文化。

  無論是哪種讀者——

  ✓ 必須與英美人士溝通,想避免「語言事故」發生
  ✓ 是戀英癖或戀美癖患者,想尋求治療或加重病情
  ✓ 渴望破除或印證自己的英美刻板印象
  ✓ 熱愛語言,對遣詞用字有潔癖

  都將因自己對英美文化的誤解暗暗心驚、也會為兩國人對彼此的各種傲慢與偏見捧腹大笑,更將走上一趟淋漓盡致的英美文化之旅。

  資深文化人艾琳.莫爾親身經歷英美文化之間的衝擊並貼身觀察兩種語言的激盪,她潛心鑽研語言如何表現出使用者的特質及其背後的成因,道盡英/美語之間的愛恨情仇。本書共三十一個章節,每章都以一個單字出發,旁徵博引、深入淺出探討飲食、階級、婚姻、性別、教育……諸多層面,內容機智詼諧,深具洞察力。

各界好評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何献瑞(背包客棧站長)
  林函臻(《這樣發音超標準》作者)
  胡培菱(外文書書評家)
  韋佳德(藝人、作家)
  范瑋琪(歌手)
  許毓仁(TEDxTaipei 共同創辦人、立法委員)
  曾麗玲(台大外文系教授兼主任)
  瑞秋(瑞秋空姐教室執行長)
  廖柏森(台師大翻譯研究所教授兼文學院副院長)
  劉軒(暢銷作家)
  謝靜雯(資深英文譯者)
  譚光磊(國際版權經紀人)

  ★ 暢銷逾百萬冊語文書《教唆熊貓開槍的「,」 》作者琳恩.特魯斯,撰寫序言,盛情推薦!

  「很多人都知道,飛越大西洋兩岸可能相當不舒服——而『相當』一詞又不一定是你心裡所認定的意思,這一點更是雪上加霜。風趣幽默、聰明慧黠,觀察力又敏銳到令人有些憂心的作者,寫了這本精彩的指南,娓娓道出英語的兩個分支之間的差異,從頭到尾都讓我驚艷不已。身為一個英國人,我會說:『喔,啵棒的(Oh, jolly well done)!』不過,我也想再加一句:『幹得好(Good job)!』」 ——琳恩.特魯斯,《教唆熊貓開槍的「,」:一次學會英文標點符號》作者

  曾在美國留學九年的我,得知要隨著先生一起搬去英國時一點也不緊張。我信誓旦旦的覺得英國生活跟美國生活除了「發音腔調」外,其它的肯定沒什麼差別。直到我人抵達英國、融入當地生活後才發現,我錯得離譜!《這不是英語》不只點出英美語單字用法的差異,也藉由語言來探索兩國的特質與國家風情。喜歡英美語或文化的你,不能錯過這本交戰守策! ——林函臻,《這樣發音超標準,跟著留學正妹說出道地美國腔》作者

  我在大學任教之時,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最令學英文的同學摸不著頭緒的不是文法,也不是發音,而是英美兩地在英文用法方面有何差別。本書機智詼諧,又具洞察力。簡單易懂,可稱學英語的必備教材。這本書不僅適合正在大學、補習班等地學英語的人,也適合所有對英美語感興趣的人。雖有諸多相似的書籍已上市過,但本書卻與眾不同,其優點在於內文的系統性結構以及深入淺出的探討。 ——韋佳德(藝人、作家)

  一翻書看到「biscuits」、「cookies」我特別有種坐時光機回到過去的感覺。小時候因為父親工作,我在南非生活了幾年。南非早期為英國殖民地,使用的官方語言是正統英語,習慣的一直是英式的使用詞彙,直到我高中回到台灣接觸了美式英文才發現原來英文有分地區性的。這本書的作者透過譯義詞彙的方式,介紹英美文化的不同演變,提供讀者不同的角度重新認識這個語言,了解背後的文化意義,才能將詞彙使用得更貼切。向正在學習英文及喜愛英美文化的朋友們推薦這本難得有趣的書籍。 ——瑞秋(瑞秋空姐教室執行長)

  這本語言文化觀察誌精采風趣,令人不忍釋卷。展讀本書,享受一場驚喜連連的文化洗禮吧! ——謝靜雯(資深英文譯者)

  莫爾寫了一本絕對易讀、聰明(這十足是美國人說的意思)又發人深省的作品,輕鬆地打破了讓美國人和英國人引為詬病的文化刻板印象。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佛羅里達長大,目前定居倫敦的作者首度登台,一出手就對水池兩岸特定俚語用法的重要性提出生動風趣、有時又帶有一點無厘頭的研究……輕鬆活潑又自我調侃的風格,引人入勝。 ——《柯克斯評論》(Kirkus)

  聰穎、慧黠,完全投入。——《書商》雜誌(Bookseller)

  生動活潑,發人深省。 ——《每日鏡報》(The Daily Mail)

  資訊豐富,又貼近個人,有時候趣味橫生……的確,我用來形容這本書的詞彚正是『迷人』。 ——《泰晤士報》(The Times)

  「這本書讓我為之瘋狂!但是我的意思不是美國人說的『憤怒抓狂』,而是英國人說的『狂熱、瞠目結舌』。關於英語和美語之間的障礙,已經有許多論述,但是跟其他人比起來,艾琳.莫爾讓這個主題更多了一點人味。」 ——理察.李德羅(Richard Lederer),《苦澀的英語》(Anguished English)作者

  「分隔英美兩地的汪洋裡,充斥著語言事故的殘骸與文化波濤。可是艾琳.莫爾對這片凶險水域的研究卻是平靜的令人心安,又極度風趣。有關當局應該把她的書掛在邊界海關。」 ——賽門.加菲爾德(Simon Garfield),《紐約時報》暢銷書《字體故事》(Just My Type)作者

  「《這不是英文》一書風趣幽默,又提出深刻的見解,令人驚喜萬分!艾琳.莫爾在書中揭示了:語言最事關緊要的不是我們說了些什麼,而是我們想表達什麼意思——以及其他人聽到了些什麼。這本書講的不只是我們語言中不尋常的稀奇古怪之處,更是文化與潛規則的假設對文字定義所帶來的困擾。」 ——約翰.波拉克(John Pollack),《雙關語照常升起》(The Pun Also Rises)與《捷徑》(Shortcut)作者

  「艾琳‧莫爾說起語言來,既有權威又風趣十足,泰然自若地給了字源、逆構詞,還有混成詞。然而,她的書名更是賣弄了一下文字遊戲:《這不是英文》的內容並不是真的跟文字有關——而是關於她可以自稱為故鄉的兩個國家之間的微妙差異。」 ——康斯晝.賀爾(Constance Hale),《罪惡與造句法》(Sin and Syntax)和《惑迷砸吻:生動的動詞》(Vex, Hex, Smash, Smooch)作者

  莫爾對語言毫無保留的熱情,讓這本書讀起來趣味洋溢。 ——《瓊斯夫人》雜誌(Mother Jones)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這不是英語:從語言看英美文化差異的第一手觀察誌

【Table of Contents】目錄/大綱/內容概要

推薦序

導言

Quite/相當

這個字讓我們發現,美國人為什麼真的喜歡「相當」,而英國人卻只是相當喜歡「真的」而已。

Middle Class/中產階級

這個字讓我們發現,在階級與金錢沒有太緊密聯繫的英國,這是一個更穩定的階級分類。

Moreish/一口接一口

這個字讓我們我們意外地發現,原來英國人吃的巧克力比美國人還要更多。

Mufti/便服

這個字讓我們發現,為什麼英國人如此熱愛制服。

Gobsmacked/瞠目結舌

英國的創意階層用這個字佔據了美國媒體,還引進了新的俚語。

Trainers/運動鞋/教練

這個字讓我們知道,美英兩國同屬世界最肥胖國度之列,儘管他們顯然都很熱衷健身運動。

Sorry/抱歉/遺憾

這個字讓我們發現,英國人為什麼拒絕為他們過度使用「抱歉」說抱歉。

Toilet/廁所用這個字

我們試圖找回一個有用的古字(同時也勸阻別人不再使用粗鄙的字)。

Cheers/乾杯/謝謝/再見

這個字讓我們知道,為什麼維多利亞女王會說:
「給我們的子民很多的啤酒,好的啤酒和便宜的啤酒,這樣一來,他們就不會造反了。」

Knackered/累癱了

用這個字,我們的孩子讓大人變得集體遲鈍。

Brolly/傘

因為這個字,雨,就來了,而且天天下雨,每、一、天都下雨。

Bespoke/量身打造

一個尊貴的古字卻被俗人利用——不過,不是美國人。

Fortnight/兩週

這個字讓我們找到了,英國人比美國人休了更多——也更長的——假期的原因。

Clever/聰明

這個字讓我們查覺到,貫穿兩國之間,有一種共通的反智思緒。

Ginger/薑紅色

這個字讓古老的衝突與歧視持續至今,仍然讓英國的紅髮族日子難過。

Dude/老兄

這個字呈現出美國人典型的隨性自在,不過起源卻是相當都會。

Partner/伴侶

這個字讓一個美國移民發現:原來英國人含蓄沉默讓她感到的挫敗和沮喪,並非始終都是有道理的。

Proper/妥適的/真正的

這個字讓我們知道,不論是人或事情,毋需矯揉做作,也能真正、妥適。

OK/沒有關係

這個字顯示出,美國人的認真與道德相對性,其實是一體的兩面。

Whinge/嘀咕

這個字讓人懷疑,英國人的「堅忍不拔」是否依然存在。

Bloody/他媽的

用這個字,我們一起駡人——也一起分享。

Scrappy/懶散/奮戰不懈

這個字讓我們發現,美式自嘲與英式自嘲之間的差異。

Pull/拉線/釣人

看到這個字,我們閉上眼睛、想著英格蘭。

Shall/將要/可以

這個字,在美國很少聽到不過在英國仍然有人說。

Sir/爵士

這個字,就是賢良正直之士拿到的那面鑼(請容我稍後再解釋這是什麼)。

Yankee/洋基佬

從這個字,我們探究一個具有爭議性的綽號是怎麼來的,結果意外發現這個字跟吃的「派」竟然有關係。

Skint/身無分文/窮光蛋

這個字讓我們看到,談錢的禁忌,因為近幾年來的經濟衰退而逐漸消失。

Crimbo/剩蛋節

從這個字,我們跟著兩岸共同的朋友查爾斯‧狄更斯,一起探究耶誕節屬於異教的那一面。

Tips/小費

這個字代表著連反對者都捍衛的慷慨與體恤。

Tea/茶這個字顯示這種飲料——及環繞其周圍的種種儀式——比表面上看起來的還要更濃烈。

Way Out/出口/出路

為了這個字,莫爾家族來到了一個迷人的地方,然後就留在那裡。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這不是英語:從語言看英美文化差異的第一手觀察誌

【Preface】序/前言/推薦/心得

導言
 
  英國和美國是由一種共同的語言分割而成的兩個國家——這種說法由來已久,但是出處則不一而足,從蕭伯納到王爾德 都有。姑且不論這句話是誰說的,這種廣為流傳的說法其實小 看了這個問題。我認識一些美國人,只懂幾句阿拉伯文就在中東大張旗鼓地創業做生意;懂的法文還填不滿一個閃電泡芙, 卻也能在巴黎轟轟烈烈地談一場戀愛。那麼,為什麼美國人來 到了英國——一個語言完全相同的國度——卻覺得如此的難以融入呢?又為什麼曾經在地球最遙遠的角落建立龐大帝國的英國人,又覺得美國如此的陌生呢?
 
  在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之間看似表面的差異底下,其實有更深層的歷史與文化分歧,不是那麼容易跨越的。搬到英國的美國人就像是卡通裡面的大野狼,總是跑著、跑著就從懸崖跌到半空中,本來還不以為異,直到他發現 少了一點什麼,這才出了問題;而少的那點什麼,正是腳下的土地。有份不太科學的調查顯示,一般的旅外人士大概要在六個月後,才會有那種跌落深淵的感覺。 從紐約搬到倫敦八年之後,我仍然有那種大野狼的感覺。
 
  英國人聽到美國人在遊戲場上替孩子們加油時,總是忍不住莞薾,因為他們只有在小孩子大便時才會說「Good job」;同樣的,美國人聽到英國人喊著「Well done」的時候,也會不禁想 笑,因為那是鄉下老土在餐廳點排牛排時說的話。美國人一聽 到什麼「scheme」(方案),就自動警惕起來,因為在美式英語裡,這個字眼有邪惡的含義,而英國人卻毫無警覺地談論他 們的「退休方案」或是「薪資方案」。我有位美國朋友在她們 公司的倫敦辦事處裡不經意地引起哄堂大笑,因為她說:「我 真的必須讓我的 fanny 到運動中心動一動了。」(如果你不知道 這有什麼好笑的,請參閱「便服」章節。)你甚至不需要講到排洩物或是跟色情有關的事,就已經不小心得罪了別 人。在某些英國家庭裡,講到沙發,如果不用「sofa」,而是 用「couch」一詞(或者更慘,用了「settee」),可能會被安上階級歧視的罪名,但是你只有在不小心觸犯了這些微妙的敏感神經之後,才會發現自己說錯話了。對美國人來說,他們沒有 這樣的社會地雷,因為他們可以大搖大擺地無知下去,但是每 一個旅居海外的美國人都知道,無知並不是一種幸福。
 
  至於客居美國的英國人則比較不會犯這種失禮或失態的錯誤,因為他們大多都已經從電視、電影、廣告和其他文化輸出上,看到也學會了美式詞彙與發音;儘管如此,實際來到美 國,仍然不免暈頭轉向。不只是因為美國人對英國人的特質已 經有某些既定的刻板印象,同時也因為英國人自己對美國人既有的刻板印象在一開始的時候不斷地遭到衝撞與挑戰,讓人覺得疲憊不堪。我們低估了在同樣講英語的國家之間旅行可能遭 逢的文化衝擊,結果只是咎由自取。等到新鮮感消失了之後, 思鄉情緒就來得又快又猛。沒有什麼可以被視為理所當然的。 英國和美國之間存在著對彼此的崇拜與仇視。這樣的緊 張關係非但不容易消弭,而且還會持續累積。BBC請大家提出他們認為最受詬病的美式英語,結果意見如雪片般飛來;反之,《紐約時報》則報導說美國人「對英式英語感到痴狂」。這種語言上的差 異,在詞彙方面表現得最為明顯,讓我們得以更深入地探討 我們的思維方式與自我認同。同一個字,在英國和美國,可 能會有不盡相同、甚或完全相反的意義(如:quite、proper、 middle-class);有些字只存在某一邊的英語之中,而另外一邊 則沒有(如:mufti、bespoke、dude);有些字在一個國家備受吹捧,而在另外一國則遭到謾罵(如:whilst、awesome、shall);還有一些字則是在一國有另外一國所沒有的弦外之音(如:sorry、smart、ginger)。有些字眼聽起來是灰熊、灰熊英國的,但是美國人卻不顧三七二十一地借來用了,而且還愈來愈常見,甚至不知道自己說了些什麼(如:bloody、shag、bugger、cheers、godsmacked)。 對於講英文的人來說,這些差異可能很有趣、很惱人,或是很困擾,但是有一點是確定的:不管我們走到哪裡,這些差異都如影隨行,成了我們的標籤。這倒不失為一件好事,因為 語言的差異成就了我們的個人與文化認同,不但本身就很有意 思、很有價值也很好玩,而且也像是登山路徑上的指標。如果 你忽略或是沒有注意到這些差異,那麼你講的可能就變成了完全不一樣的語言,當然會有墜入五里霧中的感覺。這本書是一本英美文化差異的指南,以語言為鏡,探索我們使用的文字如何表現我們的特質及其背後的成因;這本書也是一本具體而微的文化史,更是旅外人士的生存指南——不論是旅居美國的英國人或是旅居英國的美國人。
 
  喬.昆南曾經寫道:「哈英族跟色情一 樣,都是一種你很難用言語形容的事情,但是如果你一看到, 就會知道。」我向來就是一個像那個樣子的美國人,這也算是 家學淵源。我奶奶給我一本關於英國皇室的立體書,還跟我講述了許多她們住在科滋渥時的故事,想必那是我爺爺在一生空軍軍旅生涯中最喜歡的一個服役地點,也是他過得最舒適的一 段生活。五歲那年,我一大清早就把我媽從床上挖起來,看黛 安娜王妃的婚禮轉播;我到現在都還記得當時穿的那件睡衣。
 
  十六年後,換成我媽把我叫醒,跟我說了在巴黎發生的那起意外消息。對某一群美國女人來說,或許看起來不太真實,或許 有點傻氣甚或難堪,但是這些事件確實是我們孩堤時代的重要 里程碑;對那些天沒亮就起床看著黛妃走進結婚禮堂的我們這 群人來說,我們心中充滿希望與輕信童話的那個部分,也隨著她葬禮的行列死亡了。
 
  如今,全世界的新世代都喜歡看皇室,也讓紀念品的製造 商趁機大撈油水。英國人確實有許多值得讓他們感到自豪之處,近年又剛剛慶祝劍橋公爵與夫人的婚禮,在自家國土上舉辦了奧運,女王登基的鑽禧慶典,還有未來國王的誕生。在美國的哈英族也達到有史以來的新高;你一看到,就會知道。
 
  自從坐在奶奶的大腿上接受情感教育,已經悠悠過了三十餘載;我在美英兩地的大學念完十九世紀英國文學,又嫁入了 一個英/美混合家庭,並且實現了成為英美雙重公民的夢想之 後,請容我告訴你:在英國生活真的會耗損一個人的哈英情 懷。我以前喜愛的英國不是英國本身,而是理想中的英國。我 現在的感覺雖然仍屬正面,但是卻複雜了許多,主要依附在特定的人、經驗以及跟我先生湯姆和兩個孩子安妮與亨利共享的 倫敦日常生活環境。誠如在我搬來的第一年,在生活充滿艱辛 顛簸的時候,有位好心人跟我說的:搬到一個新的國度還真 的非常(jolly)辛苦!住在英國的美國人始終都覺得自己是外地人,而且還未必完全得到別人的賞識―或是歡迎。這也不 無道理,因為旅居海外的美國人,尤其在倫敦,根本就一文不 值,而且很多年來一直都是如此。在休.沃波爾一九二五年出 版的作品《一位紅髮男子的畫像》(Portrait  of  a  Man  with  Red Hair)中,一位客居異鄉的美國人哈克尼斯在火車上聽到一個英國人跟他說:「美國人那樣糟蹋我們的國家,如果由我作主的話,一定要他們繳稅。」
 
  「我就是美國人哪!」哈克尼斯無力地說。 那些到英國度假的美國人或許會感到很意外;他們到英國來,過了幾個星期魯莽的生活,探訪他們預期會發現的事物: 傳說中的禮貌與保守、過於自吹自擂的沉著堅強、守護倫敦塔的衛兵、大烏鴉、雙層巴士、從不出錯的倫敦計程車司機、莎 士比亞、溫熱的啤酒、酒館裡的午餐,還有下午茶。打勾,打 勾,打勾,打勾。所有的刻板印象都得到印證,最後還有一點 點時間去哈洛茲百貨公司血拼,然後再趕赴希斯洛機場搭機回家。在此同時,有位英國朋友提出了一個極有見地又有說服力 的看法,他說英國人不論在文化上或氣質上,其實都更像日本 人,而不是美國人。因此,一位外地人即使在這個國家住了幾個月甚或幾年,還是有可能無法穿透表層,深入了解本地人真正的生活與思考方式,還有他們說的話究竟是什麼意思。雖然隨著時間累積,我們會逐漸開始發現還有多少是自己不知道的事情,但是這樣的認知其實也有幫助。我們兩地英語中的相似之處可能會誤導我們,反而是差異才會指引我們方向,協助我 們最後終於了解自己所處的地位。
 
  直到十九世紀,都還有人擔心這兩個國家會喪失彼此溝通的能力。諾亞.韋伯斯特就曾經預測:總有一天,美式英語會跟在英國講的英語變得很不一樣,一如瑞典語、荷蘭語跟德語漸行漸遠。所幸,這樣的情況並未發生,反而出現了手足之間的激烈競爭。英國扮演冷靜自持的大姐,一直努力忽略麻煩的小美國已經長大的事實,大到已經可以逼得她走投無路。
 
  考量到他們的歷史淵源,說美國人其實並不是一直都這麼崇尚英式英語,應該也不會讓任何人感到意外。在一九二○年代初期,孟肯就對英語新詞和使用這些新詞的那一小撮「戀英派」階級人士嗤之以鼻;他說,大部分的美國人都認為英國的一切都矯揉造作、沒有男子氣慨,又可笑至極。不過,早在美國觀眾迷上休.葛蘭和丹尼爾.克雷格之前,孟肯說:「反而 是劇場提供了這些沒有出過國的哈英族「有穩定供應的英國 腔,包括英式詞彙和英式發音……因此,某個住在賓州阿爾圖納或是喬治亞州雅典市喜歡趕時髦、追逐英國風的美國人,才 會知道如何握手、喝湯、跟朋友打招呼、進入起居室,甚至正 確地唸出像路徑(path)、秘書(secretary)、憂鬱(melancholy) 和必要(necessarily)等詞彙的發音,他們無非是模仿某位美國演員模仿某位英國演員模仿某位住在梅菲爾區的人說話的樣 子。」如果這樣的評論看似沒來由的嚴苛殘酷,那麼不妨想想 這話是什麼人說的;畢竟絕少有美式英語的支持者像孟肯這樣 充滿自信,或是像他一樣堅定信仰美國式的個人主義。
 
  信不信由你,曾經有一段時間,英國遊客還曾經對美式英語稱讚不已呢。就在美國建國初期,在那裡講的英語聽起來就有夠古意盎然——沒有自創一些新詞來污染國人。可是不久之後,美國人也開始有了他們自己的新詞——諸如:「快樂化」(happify)、「共結盟」(consociate)、「糟粕性」(dunderment) 等等——在英國人耳裡聽起來都荒謬至極。不過,當時的美國還太新、太年輕,尚不至於威脅到他們的文化和語言。
 
  現在,就沒有什麼人喜歡美式英語了。從第一部有聲電影開始(早期美國電影開始大舉入侵時,常會先譯成英式英語),焦慮從那時就開始蔓延,擔心美式英語的影響力。英國國家廣播公司第四廣播網「今日」(Today)節目中備受尊崇的主持人約翰.韓佛瑞斯就坦承,儘管英國人一再地跟自 說(法國人更常這樣說),他們的語言已經變成世界的第二語言,但是他們都知道真正的國際通用語言其實是指美語,自然 而然地會產生一股怨氣,覺得「我們的前殖民地偷走了我們的光環……這個語言本來就是『我們的』,因此他們對這個語言所做的任何事情都一定是非法變造。」這也難怪直到現在還有一些人認為在英國講的英語才是母語,而在美國講的英語只是 任性的孩子。其實不然。今天的英式英語就跟美式英語一樣, 都是從十六世紀的英語演化出來的一種方言,沒有哪一個可以自稱比另外一個更接近其源頭。
 
  現在我們僅存的虛榮感,就只剩下一些小小的差異了,因此比以前更專注在這些差異之上。我們可能會以為:愈來愈便 捷的海外旅行以及流通的國際新聞都有助於弭平語言中的這些差異,但是卻反而讓我們更意識到這些差異,說來還真是諷 刺。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互相激盪,不論你是予以擁抱或是刻 意迴避,多半都是有自覺的行動。英文書籍或是電視節目進入 美國市場之後,總是固定會經過重製,以適應美國閱聽人。《哈利波特》的套頭毛線衣(jumpers)和比司吉(biscuits),到了美國就成了毛衣(sweater)和曲奇餅乾(cookies);「辦公室風雲」乾脆請美國演員(還有他們滿嘴的美國腔) 來重拍。出版社和製作人都聲稱他們改編是為了讓英國出口的 產品更容易被接受,但是很多美國人厭惡這樣的做法,反而更渴望搜尋原版作品。如果他們不是為了尋找浸淫在異國文化的 機會,想要了解異國的特色與風情,又何必這樣做呢?更不要 說是厚顏無恥地借用詞彙來強化他們的文化威望——姑且稱之 為「經典劇場症候群」(Masterpiece Theatre  Syndrome)吧。移植到美國之後還能或多或少完整存活下的節目―例如「唐頓莊園」——就是如此,因為這些節目與其 文化背景密不可分,而這正是美國人熱愛他們的原因。(正如英國觀眾喜愛一些經典美國電視劇,如「火線重案組」〔The Wire〕和「絕命毒師」〔Breaking Bad〕等。)要到什麼時候這 些出版社與好萊塢製作人才會知道這些差異本身就有其價值, 而不再荼毒他們呢?反之,我們應該好好地頌揚他們,而我所謂的「頌揚」,可絕對不是「模仿」。
 
  在本書中,我會糾正一些關於英美兩國常見的錯誤觀念, 還會解釋一些幽微的差異,這些往往是參加十日旅行團的遊 客在走馬看花時會忽略掉的地方。其中一個最重要的誤解就 是英國或英格蘭(England)與不列顛(Britain)或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之間的差別。大不列顛包括三個國度: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斯;而聯合王國,除了大不列顛之外,則 還包括了北愛爾蘭。所以只有來自英格蘭的人——這是聯合王 國裡最大的一個國度,佔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四——才是英格蘭人(English);而英國人(British)則可能是蘇格蘭人、威 爾斯人、愛爾蘭人(來自北愛爾蘭)或是英格蘭人。同樣的, 美國人雖然可以容忍英國人稱他們為「洋基佬」(Yankee), 但其實他們對這個字有更狹隘的定義,而且還因地域不同而有 所出入。南方的美國人用「洋基佬」來形容北方人,而北方人 則用以形容新英格蘭人——只有這裡的美國人才會自認為是「洋基佬」。英美兩國都是多元化的國度,有許多不同的地方口音與方言,更別說各地域在詞彙上有不同的用法,這些差別都不可 能一一詳述;不過,我們還是可以概括歸納到一定的程度,而 這正是我的作法。任何人想要尋找真相,總得從某個地方開始著手。
 
  我保證不偏袒任何一方——因為講到手足,唯有如此才會 公平。我的忠誠跟我的語言一樣,都是橫跨大西洋兩岸的;我拒絕選邊站——至少不會永久的選擇某一邊。同時我也拒絕放 棄我的美國腔,雖然我也接納了一些新詞彙,而且也稍稍修 改語法結構以適應環境。使用英式拼法,就算沒有到背叛祖國 那麼嚴重的程度,總還是覺得拼錯了。我公公完全能夠理解; 他在搬到美國近四十年後,依然保留他的英國腔,可是他的兄 弟姊妹還是取笑他說,他們覺得這是徹底的背叛。有個(美 國)小孩曾經跟我婆婆說:「很遺憾莫爾先生有這種的殘疾。」——指的是他有趣的口音;在一九八○年代亞歷桑納州的土桑 市,這是很少人罹患的一種語言殘疾。我很想說,旅外人士過 得真是辛苦,但是這並非事實;我想我們看到了兩個文化最好的一面才對。
 
  身為專替美國讀者尋找並出版英國書籍的前編輯,我深諳這樣的文化張力會產生多麼豐碩的成果。我是一名熱情又好奇的讀者,也善於觀察別人說話和我們彼此理解——或是誤解——的方式。這個主題是個活動箭靶,也極度的主觀,所以有時候你一定會有跟我不一樣的看法;我只是希望這本書有助於美國人和英國人的溝通,或者至少能夠了解為什麼無法溝通。 如果你熱愛語言到願意為其爭辯的程度;如果你喜歡旅 遊、喜歡宅在家裡或是喜歡其他的事;如果你正考慮搬到英國或美國;如果你自認是哈英族;或者你若是曾經想過:為什麼沒有一個類似的大字來形容那些熱愛美國的英國人(哈美族〔Americanophile〕聽起來像是含了滿嘴的釘子,而哈洋基族〔Yankophile〕聽起來真的不夠莊嚴,有欠尊重)——那麼,《這不是英語》正是你需要的書。這是一封寫給兩國的情書,他們對彼此的虧欠遠遠超過自己願意承認的程度。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這不是英語:從語言看英美文化差異的第一手觀察誌


ISBN:9789862355350
叢書系列:臉譜書房
規格:平裝/288頁/25k正/14.8x21cm/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文化研究>文化人類學
本書分類:語言學習>英語>英語學習法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這不是英語:從語言看英美文化差異的第一手觀察誌

【Preview】內容預覽/連載/試閱PDF下載

Quite
相當
 
一個小小的副詞修飾語能有多大的殺傷力?從「相當」這個字就可見一斑。這個字引起了種種混淆,造成求職者失業, 甚至心碎或是傷感,全都是因為美國人搞不懂其中微妙卻致命的差別,讓英國人駭然失色。
 
兩個國家都用「 相當」 這個字來表示「 徹底」或「 完全」,這個意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大約一三○○年,用在沒有 程度之分的時候。如果你說一個人「相當赤裸」或是一個瓶 子「相當的空」,在美國人耳裡聽起來可能會覺得正式的有點奇怪,但是還不至於造成任何爭議或誤解。畢竟,赤裸就是赤裸,空就是空,沒有程度上的差別。但是當「相當」這個字用 於修飾有程度之分的形容詞時,例如:「嫵媚動人」、「聰明」或「友善」,問題就來了。因為在這個時候,英國人把「相 當」視為一種修飾用詞,而美國人卻當作強調用語。在英式英文裡,「相當」一詞是指「還算」或「勉強稱得上」,只有一 點點稱讚的意味,卻隱隱然帶有負面的評價。可是對美國人來說,「相當」就是指「非常」,就是刻意強調、誇大形容詞, 沒有什麼微言大義可言。
 
這一點也不奇怪吧?我們的刻板印象本來就是英國人敏銳纖細,而美國人則誇大成性,言過其實,只不過他們從以前一 直到現在都使用共同的詞彙罷了。美國人對形容詞的用法向來 誇張到破表,英國人剛到年輕的新大陸時,往往會被他們聽 到的誇張語言嚇到——像是「窮兇惡極」(rapscallionly)、「喧嚷囂塵」(conbobberation)、「驚人爆猛」(helliferocious)之類的。這些字眼現在聽起來冷僻,只是因為我們不熟悉而已;姑 且不論在美國荒野大西部是否廣泛使用這些字眼,他們都讓美 國人聽起來像是粗魯無文的壞蛋。每一個人——特別是美東的那些膽小鬼——都希望能夠相信:美國人只是放蕩不羈,管教得「相當」不好而已。
 
不過,這些詞彙在「棒的不得了」(awesome)面前,就 相形失色了——這個字現在已經成了廣泛用來嘲諷美國人誇張虛飾的當代典範。以前,只有上帝才能「棒的不得了」,現在連不怎麼樣的墨西哥捲餅也能「棒的不得了」。其實,這個字眼如果沒有那麼積極外銷的話,倒也沒有那麼糟糕。在「都會辭典」網站(urbandictionary.com)上有一則貼文,形容「棒的不得了」是「美國人用來遮掩他們詞彙嚴重貧乏的字眼, 像一張『狗皮膏藥』(sticking plaster)一樣」。講到「狗皮膏 藥」,不用多說,也知道貼文的人是英國人。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這不是英語:從語言看英美文化差異的第一手觀察誌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這不是英語:從語言看英美文化差異的第一手觀察誌

ISBN:9789862355350
叢書系列:臉譜書房
規格:平裝/288頁/25k正/14.8x21cm/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文化研究>文化人類學
本書分類:語言學習>英語>英語學習法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這不是英語:從語言看英美文化差異的第一手觀察誌

資料來源:[博客來BOOKS網路書店]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ap/products/0010725525?utm_source=ap&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
圖文屬原創所有。相關資訊僅供參考,歡迎前往選購。發現不妥處請告知!

【Customers Who Bought This Item Also Bought】買的人,也買了...

偏見法國:正解還是誤解?關於法國的41個迷思、綺想與真相 餐桌上的語言學家:從菜單看全球飲食文化史 美國人:一種跨文化的分析比較 逗點女王的告白:從拼字、標點符號、文法到髒話……英文,原來這麼有意思! 江文也傳:音樂與戰爭的迴旋 Caprina肯拿士山羊奶滋潤護唇膏 餐桌上的中世紀冷笑話:耶魯歷史學家破解古典歐洲怪誕生活 不平等的審判: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告訴你,為何司法判決還是這麼不公平 我是一個媽媽,我需要柏金包!:耶魯人類學家的曼哈頓上東區臥底觀察 臺灣史上最有梗的臺灣史 偏見法國:正解還是誤解?關於法國的41個迷思、綺想與真相 美國人:一種跨文化的分析比較 你以為你的選擇真的是你的選擇? 餐桌上的語言學家:從菜單看全球飲食文化史 用康乃爾筆記法學英文(附1MP3) 



文章標籤

BOOKS 好書推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動漫社會學:本本的誕生[Dong Man She Hui Xue : Ben Ben De Dan Sheng]~推薦!

作者:王佩廸/主編
繪者:青Ching
出版社:奇異果文創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6/09/02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280元

ISBN:9789869272063
叢書系列:緣社會
規格:平裝/192頁/15x21cm/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文化研究>其他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動漫社會學:本本的誕生

【Author】作者/繪者/著者/譯者

主編簡介

王佩廸

  PhD in Sociology,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 Graduate Center。

  研究興趣:全球化、性別、媒體與文化研究,以及御宅學和腐文化。

  台南基隆台北紐約人。2000年至2010年在美國留學期間,以研究紐約市在地的日本動漫御宅族為題,展開博士論文的田野調查,並回台灣繼續專注於相關社群。以「御宅族的情感勞動(affective otaku labor)」為名完成博士論文,將動漫粉絲的同人活動視為無償的情感勞動付出,強調其勞動所產出的文化與社會價值。

  目前於交大通識中心動漫與數位文創學程開課,並擔任UDN鳴人堂網路平台專欄作家。

  臉書/Gmail帳號:pwang104
 
作者群(依文章順序)簡介

李衣雲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副教授。
  日本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博士,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
  興趣 :宅著看小說、漫畫、電視劇等大眾文化,和養貓。
 
Kimball

  御宅評論社團Socotaku成員,東方廚、京廚、日常系難民。微胖工程師,徵女友徵很久了。
 
孟孟

  喜歡二次元多過三次元,不是文學院畢業但常被人誤認是文學院畢業,創作的小說總是未完成。目前以採訪編輯為生。
 
Miyako

  文字、音樂、美術、動漫畫多方雜食,自BL與同人文化傳入台灣便矢志觀察守護至今,在投身同人活動同時,從事編輯、翻譯、創作、身心靈療癒等工作。著有BL音樂劇《新社員》改編小說。譯有BL小說《富士見二丁目交響樂團》系列、《二重螺旋》系列、《魍魎之戀》、《HARD TIME》等;藝術、ACG領域書籍《從福星小子到火影忍者,經典暢銷的祕密》、《荒木經惟 寫真的愛情》、《好想推倒!萌男圖鑑》等;推理小說《幻想即興曲》。擔任《Creative Comic Collection》(CCC創作集)、《臺北歷史地圖散步》等雜誌、書籍特約編輯。
 
余曜成

  以Roger、小魚等名行走江湖。大學與研究所時遊走台北、中壢、新竹、台南等動漫畫社團。曾於二○○○年聲優林原惠來台時率團接機並成立後援會與擔任會長。專長為管理、通傳政策、資訊社會學。曾任中經院WTO中心輔佐研究員,現為臺大智活專案經理/副研究員。著有《動漫透視鏡》、《ACG動漫迷的祕密會社》、《動漫研究記事》系列等書。
 
楊双子

  本名楊若慈,一九八四年生,台中烏日人,雙胞胎中的姊姊。三十歲與妹妹若暉死別。楊双子原為雙胞胎共用筆名,真正啟用時僅餘姊姊一人。楊双子所寫一切,都獻給若暉。近作為《撈月之人》、〈木棉〉。
 
烏露露

  文字工作者。資深腐女。
 
科科任

  從永夜抄開始接觸東方本傳後正式入坑。喜歡Liz Triangle(至今仍不能接受解散消息)、凋叶棕等、火鳥、正木、是乃、山內泰延……等不計其數。做為紀念性質和出過一本東方同人小說,最喜歡的角色是愛麗絲,最喜歡的原曲是信仰は儚き人間の為に,至今仍拜服東方無窮盡的宏觀世界與神主無窮盡的酒量。

  有個真實姓名叫朱宥任,出版小說《好球帶》、《地下全壘打王》,收錄在前者的同名短篇作很不要臉的扯了些東方。
 
千翠

  進兩步退三步就是我,不用懷疑。
  最近最害怕以訛傳訛。
  最不爽社會資本分贓。
  再說下去就有人要來敲門或著以後都接不到工作了,縮回殼裡去吧,別了。
 
柏阿橘

  本行為美術館OL,兼差範圍包括大學講師、評論撰稿、獨立編輯、同人作者,最喜歡做喜歡的書。專業tag為現當代藝術史與相關美學、漫畫及繪畫理論、女性受眾文化。身分認同是腐迷妹,目前沉迷連續劇《偽裝者》沒藥醫,頻頻誘拐喜歡的作者進駐線上常盤莊,跟大家一起過著每天拿糧互砸的日子。
 
維霓

  喜歡動漫,從小看到大,目前任職出版社。

繪者簡介

青Ching


  www.facebook.com/ching0111/?fref=ts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動漫社會學:本本的誕生


【Introduction】簡介/書評/特色/摘要

  上一本《動漫社會學:別說得好像還有救》討論動漫中的「性別/性癖」,這一次《動漫社會學:本本的誕生》則以熱血沸騰的「同人二創」為主題!

  推坑、二創、幻想、萌CP……

  《動漫社會學:本本的誕生》帶著滿滿的幻想與愛,強勢回歸!

  內容詳細介紹了同人社團的由來、歷史,再推展到各類同人喜愛的衍生創作題材,以及同人文化解析,讓你秒懂動漫產業中獨特的同人二創。

  特別專訪:CWT、FF、GJ主辦人,同人圈大手,以及千業謝哥!

  同人創作,腦內妄想的具現化!
  本本的誕生之前,要先學會妄想!
  ~那兩個男性角色應該在一起才符合常理吧~
  ~男主角太礙事了!這部作品只要有女孩子就好了~

  讓你快速瞭解二創圈子的生態!
  增加對同人圈的知識(O)
  認識同人的歷史背景(O)
  各種創作題材(如男性向、女性向)的介紹(O)
  對同人圈的瘋子有進一步的了解(O)
  讓你搶本本無往不利(X)
  被洗腦成熱愛同人的瘋子(X)

  為同人燃燒生命!
  在同人場排隊排到天荒地老,為了搶本在場內死命奔跑、被人潮擠得呼吸困難,為了趕稿或出角看了好幾天的日出,曾經趕稿到一半電腦當機沒存檔崩潰三分鐘後認命重來……

  別小看我們對同人的愛!

  動漫社會學:由各有專精的宅宅腐眾們書寫,最貼近宅宅腐眾的社普書籍!

  宅宅腐女的自我揭露,動漫、遊戲產業和作品的介紹,粉絲對作品的衍生詮釋,以及相關研究論述的改寫及翻譯等等。

  不使用艱澀的學術文字,內容要求有一定程度的理論或實務基礎。深入淺出的介紹與分析動漫文化,除了希望能讓讀者更瞭解動漫作品和御宅文化的內涵之外,也希望能幫助讀者們進一步肯認自己內心深處的夢想、需求,與心之所欲。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動漫社會學:本本的誕生

【Table of Contents】目錄/大綱/內容概要

主編序/王佩廸
 
同人領進門,後續看內文
‧同人場賓果
‧同人作家賓果
‧動漫音樂賓果
‧BL詞彙賓果
‧百合作品賓果
‧同人誌生產線大富翁
 
同人用語聽不懂?來問神奇海螺吧!
 
燃燒吧,我的小宇宙!

‧這就是愛──從迷與二次創作談起/李衣雲
‧當汽油人遇見初音未來──談當代同人生態系的構造/Kimball
‧妄想萌系少女──訪男性向同人社團/孟孟

讓專業的來!
‧台灣同人活動的轉變與特色/Miyako
‧線上與線下都在燃燒──動漫迷參與社團之變化/余曜成
‧少女啊,要胸懷百合!台灣百合同人文化發展的初步觀察/楊双子
‧證台灣同人創作──訪千業快速影印社老闆謝志松/烏露露
‧從新手到同人大場──訪台灣同人誌販售會CWT主辦人鄭文福/烏露露
‧最貼近「迷」的主辦者──訪開拓動漫祭執行委員長蘇微希/烏露露
 
打開新世界的大門
‧幻想中的幻想鄉──同人與二創的東方/科科任
‧不那麼重要,又很重要──女性向二創中的性轉與性別涵義/千翠
‧迎向粉絲逆襲的時代?!由《新社員》談二次創作的角色與位置/柏阿橘
‧小而美的多元同人活動──訪GJ/維霓
 
附錄:文章作者介紹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動漫社會學:本本的誕生


ISBN:9789869272063
叢書系列:緣社會
規格:平裝/192頁/15x21cm/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文化研究>其他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動漫社會學:本本的誕生

【Preview】內容預覽/連載/試閱PDF下載

〈主編序〉
王佩廸
   
每逢寒暑假,是動漫粉絲們傾巢而出的時節。除了中華動漫出版同業協進會分別在每年二月、八月前後主辦的台北國際動漫節和漫畫博覽會(簡稱漫博)這等大型商業展覽之外,大大小小的同人販售會也都趁著學生們放假,紛紛盛大舉行,其中時間悠久也最多參與人數的CWT(台灣同人誌販售會)和FF(開拓動漫祭),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而近年來其他同人活動的主辦單位也越來越多,除了有從學生社團起家踏進這產業的GJ(基階多媒體行銷工作室)之外,星石工作室所舉辦的動漫之力(In Comic Energy, ICE),以及發源自南台灣的Wing Stage動漫電玩創作展,也都展現了對同人這塊市場的發展野心。
   
除了綜合性的同人「大拜拜」之外,許多單一主題的ONLY場在這一兩年來也明顯增多,主題從單一類別(如百合、歐美影視、布袋戲)、單一作品(如排球少年、東方)、單一配對(如團兵、青黃、銀土)等皆可見之,顯示舉辦同人活動有越來越集中主題的趨勢,也可發現,現今在同人圈中,小眾市場其實不可小覷,往往是創作者和消費者的火力集中區。
   
在這本《動漫社會學》第二彈當中,我們就是要集中火力探討分析台灣的「同人文化」這個主題。
   
同人文化是動漫產業相當重要的一環,往往與商業出版發行的官方作品有著相當緊密的關係。同人誌,指的是「志同道合的同好們」所創作出來的作品,通常為紙本實體,然今日的數位科技,讓同人文化的空間更加地廣闊。
   
同人創作可分為「原創」與「二次創作(二創)」。其中,「二創」是指將商業作品進一步衍伸的同人創作,粉絲們將喜愛的官方作品,用自己的詮釋方式進行創作生產,並與他人交流;相對於二創,同人文化中的「原創」作品雖然比較少,但卻是相當具社會文化意義的一環,因為原創代表著創作者在創意展現、角色設定、議題探討與社會連結等項目上,都需展現出獨當一面、引領風潮的能力,而成功的原創通常也會轉向為商業出版的模式。由此可見,商業出版與同人文化,一直以來都是相輔相成的。

ISBN:9789869272063
叢書系列:緣社會
規格:平裝/192頁/15x21cm/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文化研究>其他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動漫社會學:本本的誕生

資料來源:[博客來BOOKS網路書店]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ap/products/0010726836?utm_source=ap&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
圖文屬原創所有。相關資訊僅供參考,歡迎前往選購。發現不妥處請告知!

【Customers Who Bought This Item Also Bought】買的人,也買了...

動漫社會學:別說得好像還有救 唯妖論:臺灣神怪本事 少女之愛:台灣動漫畫領域中的百合文化 殘酷日本 幻境與實相:電子遊戲的理路與內涵 神之鄉 下 腐腐得正:男人的友情就是姦情! 戰鬥與力量:第四屆御宅文化研討會暨巴哈姆特論文獎文集 臺灣史上最有梗的臺灣史 假性孤兒:他們不是不愛我,但我就是感受不到 動漫社會學:別說得好像還有救 唯妖論:臺灣神怪本事 殘酷日本 這不是英語:從語言看英美文化差異的第一手觀察誌 少女之愛:台灣動漫畫領域中的百合文化 



文章標籤

BOOKS 好書推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西方文明的崩潰:氣候變遷,人類會有怎樣的未來?(The Collapse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A View from the Future)~推薦!

作者:娜歐蜜‧歐蕾斯柯斯,艾瑞克‧康威
原文作者:Naomi Oreskes ,Erik M. Conway
譯者:陳正芬
出版社:經濟新潮社
出版日期:2016/09/01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280元

ISBN:9789866031922
叢書系列:自由學習
規格:平裝/160頁/25k正/14.8x21cm/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社會議題
本書分類:自然科普>環境科學>氣候變遷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西方文明的崩潰:氣候變遷,人類會有怎樣的未來?

【Author】作者/繪者/著者/譯者

作者簡介    

娜歐蜜‧歐蕾斯柯斯Naomi Oreskes


  哈佛大學科學史暨地球科學教授。2004年,她的論文〈對於氣候變遷的科學共識〉(The Scientific Consensus on Climate Change)被美國前副總統高爾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引用,之後引發《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舊金山紀事報》熱烈探討,並做為美國參院委員會在環境和公共工程上的國會證詞。

  2014年她在TED演講「為什麼我們要相信科學家」廣受好評,超過90萬次點閱。
  bit.ly/1Ph10Hk

艾瑞克‧康威Erik M. Conway

  科學史學家,任教於加州理工學院。最近他因為在航太歷史的開創性貢獻,榮獲NASA歷史獎。他的第四本書《美國太空總署的大氣科學:一段歷史》(Atmospheric Science at NASA: A History),也榮獲AIAA(美國太空航空學會)歷史手稿獎。

  兩位作者還合著《販賣懷疑的人:從吸菸、DDT到全球暖化,一小群科學家如何掩蓋真相》(Merchant of Doubt: How a Handful of Scientists Obscured the Truth on Issues from Tobacco Smoke to Global Warming,中譯本左岸文化出版),已被拍成同名紀錄片。

譯者簡介

陳正芬


  專職譯者,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會計碩士。譯有《QBQ!問題背後的問題》、《奢華,正在流行》、《C型人生》、《假如你明天當上主管》、《用心飲食》、《一座小行星的新飲食方式》、《你的錢,為什麼變薄了》、《定價思考術》、《發現你的經濟天才》、《達蜜經濟學》、《關懷的力量》、《改變世界的九大演算法》等。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西方文明的崩潰:氣候變遷,人類會有怎樣的未來?


【Introduction】簡介/書評/特色/摘要

這本極具批判性的小書,將深切影響人類的未來——
★環境科學類的《動物農莊》、《美麗新世界》,
小說版的《不願面對的真相》!

  2093年。這時的世界已經面目全非。

  氣候災難的警告,被人們忽視了幾十年。人類持續使用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氣),全球暖化問題越來越嚴重,導致地球的氣溫飆升、海平面上升,嚴重的乾旱與水患、傳染病猖獗,最後造成了「2093年大崩壞」(Great Collapse of 2093)——西南極冰蓋的解體,導致大規模的人類遷徙、物種滅絕,全球秩序也重新洗牌。

  在大崩壞的300週年(2393年),一位歷史學家提出了這份令人震撼的報告,說明由於先進國家的政治經濟領袖當初未能採取行動、一小撮科學家與化石燃料集團勾結、阻撓社會大眾了解科學真相,最終造成了地球的崩潰、人類的悲劇。

  氣候災難的具體景象:

  2060年,北極的夏天完全無冰,大量的物種消失,包括最知名的北極熊。

  2073-2093年,全球海平面上升了8公尺,20%的人口(15億人)必須遷徙;黑死病再度猖獗、60%至70%的物種滅絕、各民族國家的狀態也發生巨大變化……

  這個虛構故事,警世意味濃厚,而且以科學為基礎;它描述了一個因氣候變化而滿目瘡痍的世界。

  兩位作者是科學史的專家,他們強調,科學家應該負起責任,更明確傳達氣候變化的真相給大眾知道;並且批判現今的一些「懷疑論」科學家,在談論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問題時,大多以「科學尚未證實」為藉口。既然尚未證實,就不是個問題,又何必去解決問題?因此大家繼續使用化石燃料、燃碳的模式,一邊破壞環境,還自圓其說,認為氣候變遷只是大自然的循環,不需太過擔心。

  同時,「科學實證主義」以及「市場基本教義」這兩種意識型態,更是造成2093年大崩壞的兩大因素。

  本書融合了自然科學、歷史人文的觀點,提醒大家要珍視地球,起而行動。
  人類的文明,是與環境共生的;大自然並非取之不盡的資源,而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母親。

  終究,我們要留給後代子孫一個什麼樣的未來?

專業推薦

  李偉文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李家維 《科學人》雜誌總編輯
  李鴻源 台大土木工程系教授
  何榮幸 《報導者》總編輯
  南方朔 社會評論家
  黃貞祥 清大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黃哲斌 新聞工作者
  蔡惠卿 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秘書長
  劉瑞華 清大經濟系教授
  劉致昕 《商業周刊/報導者》特約記者
  簡又新 台灣永續能源基金會董事長

各界推薦

  這本《西方文明的崩潰:氣候變遷,人類會有怎樣的未來?》實在是一本極為重要的環境哲學作品,它非常扼要的談到了人們對溫室氣體和氣候變遷的思考盲點,那是近代思想史最大的鴕鳥心態。人類的許多問題,起源都是思想問題,而地球暖化本質上就是二十一世紀最大的思想問題。——南方朔,社會評論家

  這是一本有意引起爭論的書,你有各種理由不喜歡書裡的說法,但你不能忽視作者提出的警告。——劉瑞華,清大經濟系教授

  如果你不想因為你的「行為」而被打成「地球殺手」的共犯,那麼現在就出門或上網去買這本書吧!——蔡惠卿,自然生態保育協會秘書長

  這是一本令人情緒起伏、嚴肅卻引人入勝的書,它展現的是在有遠見的領導者帶領下,可能可以避免的未來。凡是在華府工作或想在華府工作的人,都應該讀這本書。——伊莉莎白˙柯柏特,《第六次大滅絕》作者

  歐蕾斯柯斯和康威這本關於未來世紀驚人且幾可亂真的歷史,符合喬治‧歐威爾、赫胥黎以及所有企圖用預言來避免災難發生的作家之。本書的細節充滿機智,真實性令人不安,述說了人類長期身處的危機,讀過後久久不能忘懷。——金˙史坦利˙羅賓遜(Kim Stanley Robinson),著有《火星三部曲》(Mars Trilogy)

  令人不寒而慄的歷史觀點。愈是忽視它,就愈可能發生。讀這本書,留心書中的警告,或許就可以避免可怕的預測成真。——提摩西˙威爾斯(Timothy E. Wirth),聯合國基金會副主席,前美國參議員及美國眾議員

  這本非常有價值的小書中所描述的情節,令人感到害怕,但很可能成真。它召喚讀者採取行動,以避免它真的發生。——比爾.麥奇本(Bill McKibben),《在地的幸福經濟》作者

  本書內容含有許多科學成分,有明智的推測,偶爾還閃現辛辣的幽默。——《自然》雜誌

  這本融合了科學與歷史的幻想之作,能引發人們思考,但是,它描述的真的會成真嗎?——《科學美國人》雜誌

  雖然這本書很輕薄短小,但十分詳細檢視了我們如何搞砸了我們的環境——而且呼籲大家一起來挽救它。——《Discover》雜誌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西方文明的崩潰:氣候變遷,人類會有怎樣的未來?

【Table of Contents】目錄/大綱/內容概要

導讀:
台灣將成燒烤地獄! 南方朔

推薦序:
看見真相,之後呢?——想起高雄那塊農地 劉致昕
卡珊德拉的痛苦——聽見地球心碎的聲音 李偉文
一份不太平盛世的啟示錄 劉瑞華
人類文明真的會大崩潰嗎? 黃貞祥
預言?寓言?2093年大崩壞 蔡惠卿

前言
第1章 半陰影期的到來
第2章 化石燃料的肆虐
第3章 市場失靈
後記
古老用語辭庫
作者訪談
注釋

地圖
阿姆斯特丹
孟加拉
紐約市
佛羅里達州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西方文明的崩潰:氣候變遷,人類會有怎樣的未來?

【Preface】序/前言/推薦/心得

推薦序

卡珊德拉的痛苦──聽見地球心碎的聲音


  卡珊德拉是特洛伊戰爭時代的女巫,命運讓她有了預知未來的能力,但是天神卻又詛咒她,將沒有人會相信她的預言。

  或許這就是身為先知的痛苦,當然,在這個時代,先知也許是化身為科學家、記者,或者關心社會的革命家或環保人士吧!面對即將來臨的災難大聲示警,卻沒有人相信或理睬,這種心理壓力與折磨,從古至今,不斷在人類文明的興盛與衰敗輪替裡,出現在先知們的喟嘆中!

  我們都知道,歷史學家的研究是為了讓現在的人從過去歷史獲得改變現在的啟示,但我們比較不容易察覺,描繪未來的科幻小說並不是為了預測未來,而是在防範現在。

  這本《西方文明的崩潰》就結合了過去與未來的特質,以三百多年後的歷史學家的觀點,回溯過去時代,也就是三百多年前,其實就是我們身處此時此刻的時代,來探討西方文明之所以滅絕的原因。

  這樣的觀點與視角非常有趣也發人深省,因為人活在當下的世界裡,往往看不到整個時代的荒謬與愚蠢,就像幾年前美國有一部紀錄片《愚蠢年代》(The Age of Stupid),就以五十年後劫後餘生的人類回顧二十一世紀初的人類社會,丟出一個問題:「為什麼徵兆那麼明顯,解決方案也有,但就是不行動?就這麼眼睜睜地看著人類文明的崩壞?」

  是的,當我們有機會的時候,為什麼我們不拯救自己?

  這本書就是以未來的歷史學家的專業素養,來回答這個問題。

  其實全球暖化氣候變遷會造成的影響,全世界每個有影響力的人都知道,但是若是大多數的選民沒有將環境問題當成重大事件,那麼就不會有政治人物會把環境問題列為比較優先的事項。大部分的人,包括所有的政治人物、媒體與公共論壇都著眼於眼前的短期效益;再加上民主制度以及資本經濟市場使然,四年一次的選舉,三個月公布一次的企業財務報表及股價漲跌,這一切都鼓勵了所有人避談重要議題,並且遲遲不做真正困難的選擇。

  這的確是困難的。當我們已經習慣一種方便且舒適的生活方式時,要改變非常困難,尤其在我們還沒有遇到緊急危難的情況時。

  人類的思維通常是以一種線性邏輯的推理在進行,簡單講,也就是「昨天如此,今天如此,明天也就會如此」的理性預估。但是生態系生物演替衰變的真實情況,卻是以「有限環境裡的非線性關係」來呈現,存在著臨界點。當前天是如此,昨天是如此,今天也是如此的樂觀線性成長,一旦到了某一個臨界點時,再來的明天就是崩潰或滅絕。

  甚至我敢說,以一個較大範圍、較長時間來看,所有生命現象,所有大大小小的生態系,小至一個培養皿裡的細菌生態系,大至非洲草原羚羊的數量曲線,乃至於人類古代文明的興盛與毀滅,都是遵循著「不斷成長→臨界點→崩潰」的模式在進行。

  若不細究生態環環相扣、相互影響的特性,當我們很樂觀地自滿於「不斷成長,不斷改善生活,不斷追求更多、更好」的無限榮景時,忽然間,我們便會面臨到崩壞的「明天」。我們以為巨大的變革在一瞬間發生,但其實早已有很多徵兆。

  二十一世紀初,大概是人類有史以來擁有最豐盛物質享受的一代了,但是這樣的繁榮,會不會是「迴光返照」?歷史告訴我們,幾乎所有文明的崩毀,都是在社會昌盛繁榮到頂點之後急轉直下,走向衰亡。

  可嘆的是,人類往往無法記取歷史教訓,面對卡珊德拉般的警告,反而會譏笑那是危言聳聽,畢竟大賣場裡堆滿了便宜的貨品,草地還是綠油油的,一轉開水龍頭就有潔淨的水流出;不管從人類平均壽命、健康和財富所有指標來看,我們這個世代是人類有史以來狀況最好的階段了,說什麼人類社會即將崩壞,豈不是杞人憂天?

  相傳明末清初流寇張獻忠在四川大屠殺後,留下了一個七殺碑:「天地萬物以養人,人無一德以報天,殺殺殺殺殺殺殺!」

  數百年後,在美國好萊塢大賣座的科幻片《駭客任務》中,基努.李維大戰電腦人,電腦人這麼控訴著人類:「地球每個生物都會本能地和四周環境保持平衡的關係,只有人類並非如此。你們每到一地,便大量繁殖,直到耗盡所有自然資源。你們唯一的存活之道,便是遷移他處。人類是一種疾病,這個星球的癌症,你們是瘟疫,而我們是解藥。」

  電腦人的嘲笑,以整個地球生態來看,乍看誇張,但是仔細想想,卻不得不承認,人類的繁衍正如病毒一樣,沒有節制機制且傷及母體。

  的確,所有生物的存活與死亡,都與其他生物緊密依存,來之於大地,沒有一個物種在短短數百年的一瞬間(以地球生命而言,數百年真的是一瞬間),就造成數以萬計其他物種的滅亡,並且即將危及整個地球的生態平衡。

  地球演化了數千萬年才產生數百萬種豐富多樣的生物,在幾十年間就喪失大半,從地質年代的長時間來看,我們現在就正處在生物大滅絕的一瞬間,這個生物,最後當然也包括人類了。

  明天過後,我們還有多少個明天?

  希望這本《西方文明的崩潰》可以給我們每個人行動的決心,願意改變生活習慣,願意給政客們壓力,願意祈禱──祈禱我們有改變的力量,就讓我們一邊祈禱,一邊行動吧。


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推薦序

人類文明真的會大崩潰嗎?


  如果沒有心理準備,一打開這本書,沒翻幾頁,馬上就會被嚇到。

  《西方文明的崩潰:氣候變遷,人類會有怎樣的未來?》這本書是一本科普書?還是歷史書呢?或是本政治手冊?還是本科幻小說?或是本預言書?

  有可能都是。我佩服作者的勇氣,在美國以外的世界,承認氣候變遷,是基本的公民常識。可是在右派勢力龐大的美國,寫這本書,本身就是件不折不扣的政治不正確,被扣上「販賣恐懼」的帽子就不好玩了。有趣的是,兩位作者有一本書,書名就叫做《販賣懷疑的人》(Merchants of Doubt),還被拍成紀錄片。

  翻下去,更嗆的還在後頭。這本書裡頭的許多內容,還真的是大剌剌的政治不正確,露骨到可以被按上「共產主義」、「反美」、「極權主義」、「反資本主義」、「反自由市場」等標籤,口味真的很重。

  沒到過美國前,就聽說老美的生活很浪費。到了美國,才真的見識到整個社會如何瘋狂崇拜消費,如何把貪婪和浪費當美德。到了在沙漠中蓋出的酒池肉林的紙醉金迷城市,才真正體驗到,推崇消費至上的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其實不僅是學術流派,也不只是政治意識形態,而是種宗教信仰,是美國人的國教。

  美國保守派政客甚至主張,美國那樣浪費能源的生活形態,是神賜予老美的恩典(所以真的是宗教信仰),美國要不擇手段捍衛他們過那樣的生活的「權力」,包括用武力或金融手段教訓打亂他們能源戰略布局的「流氓國家」,或者無所不用其極地修理唱反調的國民,把他們打為「反美」和「不愛國」。不信嗎?美劇《新聞編輯室》(The Newsroom)第一季第一集中,男主角在大學殿堂反駁女大學生的提問,抨擊把美國視為偉大國家的看法之片段,在網路上廣為流傳,但大家可能比較忽略的是,周遭學者的白眼,還有事後的灰頭土臉。

  2008年的金融海嘯狠狠刮了老美一記耳光,但老美開起印鈔機,猛力把通膨外銷,沒幾年也恢復了不少元氣。在美國近年興起的民粹主義,連川普那樣大力推銷燃煤和歧視仇恨的垃圾政客都能當選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很難想像美國的浪費生活方式未來會有多大的改變。不過或許如果他真當選美國的總統,搞不好對地球而言是福而非禍。雖然他否認氣候變遷,但政客最擅長的本領,不就是搞砸自己的政見嗎?

  此外,這本書還有兩個爭議之處。一是書中預言專制極權的中華人民第二共和國,比民主自由的國家更有能力處理危機;二是批判科學家一向尊崇的百分之九十五信賴區間的方式。關於第一點,這當然是政治很不正確,也在某個程度上挑戰和質疑了西方對民主自由的主流價值。但我更傾向的解讀是,如果人類無法透過理性的政治機制減少碳排放,我們無疑是在扼殺民主自由價值的未來,屆時人類的狀態可能降低到只能在鐵幕裡勉強求生存而已。

  另外,關於百分之九十五信賴區間的質疑,這是科學方法論的討論,是很學術的問題。我反而覺得,書中提到未來科學的進展仍無法有效瞭解和解決氣候變遷的問題,是沒有根據的過度悲觀,因為即使是最頂尖的學者,也難以判斷未來幾十年內,在科學上會出現什麼樣的典範轉移,會出現什麼樣的科技突破。想想廿年前,我們能夠正確想像出今天在科學和技術上的景象嗎?

  但悲觀會是個問題嗎?有人會指控許多悲觀的預測在人類歷史中是罕見的。然而,這種質疑悲觀的樂觀態度,有兩個問題。一是,我們翻看歷史,確實有許多因為生態問題而滅絕的文明,諸如柬埔寨的吳哥文明、復活節島上的玻里尼西亞文化、美洲的阿納薩茲印第安部落與馬雅文明、到格陵蘭島的維京人族群等等,這些曾輝煌一時的文化或文明,都成了歷史遺跡。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在《大崩壞》指出,她們都遭受生態環境的破壞、氣候變化、強鄰威脅、友邦關係等因素的危機。他認為一個社會面對環境問題的應變能力決定了存亡。但是,要面對問題,首先得要承認問題的存在啊。

  另外,指責許多悲觀論調沒有兌現的批評,忽略了歷史是個「二階混沌系統」(Level Two Chaotic Systems)。也就是說,是個會受到預測影響而改變的混沌系統。如果,我說明天股價會漲,我過去的預測是百發百中,所以大家相信我,那大家今天就會去搶,股價就反而是今天漲而非明天漲;如果有人早預測到911恐攻,於是極盡全力阻止,例如立法加強安檢和保護機師,那麼恐攻就不發生,大家會不會說恐攻根本沒發生,所以說恐攻是不會實現的,而防範措施都是徒勞無功呢?

  我們不能排除那些看壞未來的悲觀論調,有可能阻止某些事情的發生。能存活下來的文明,是有能力不治已病治未病、防微杜漸、防患未然的文明。再用經濟打比方,試想想,如果有足夠多經濟學家悲觀,2008年的金融海嘯會發生嗎?如果大量經濟學家做了悲觀預測所以阻止了金融海嘯,我們吐槽他們無中生有,是有道理的嗎?

  如果不悲觀,那麼哪來憂患意識?翻開人類歷史長河,是過度樂觀的國家或文明滅了亡,還是有憂患意識的社會滅了亡?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不是歷史給我們的前車之鑒嗎?我們有了憂患意識,才能未雨綢繆。曲突徙薪,原意是指把煙囪改建成彎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採取措施,才能防止災禍。這不是老祖宗留下的智慧嗎?

  如果我們過分樂觀,將不會採取任何行動,因為人性中包含了惰性。如此這般下去,我們人類會破壞地球的未來嗎?別鬧了,地球從出生開始迄今40幾億年,什麼大風大浪沒見過?我們再繼續這樣下去,破壞的是我們人類的未來,而地球只會老神在在如同抖落一身灰而已。我們究竟要為後代子孫留下什麼樣的未來?他們會痛恨我們嗎?

黃貞祥(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經營部落格The Sky of Gene)

推薦序

看見真相,之後呢?──想起高雄那塊農地


  這份三百七十七年後、由歷史學家所寫的報告,讓我想起我長大的地方,高雄。

  那是一塊五公頃的田地,過去三年,埋著九十九萬公噸的爐石、煉鋼爐渣。

  九十九萬公噸是什麼概念?如果是一般常見的大卡車,大約要兩萬六千個車次才能載完。我不確定三百年後,歷史學家來到高雄旗山還看不看得見這九十九萬公噸,但他們若真的看見了,第一個問題會是:「圖上說,這是一塊高屏溪水質水量保護區的農牧用地,為什麼會埋進這麼多的『不速之客』?這些東西哪裡來的?」

  接著他們會發現,這塊地早已從農民手上轉售他人,兩萬六千輛大卡車一車一車,把鋼鐵廠煉鋼的工業廢棄物載進來。而要把它們埋進去,必須先把良田的土挖起。歷史學家此時可能會有許多問題,包括:這裡曾是日治時期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除了後來知名的香蕉之外,如蔗糖等作物,也從這裡出口,為什麼農人要把良田賣掉?而挖起來的土,是賣掉了還是丟棄?賣土能夠賺多少錢?而被挖出來的洞,又能賺多少錢?

  三百年後的歷史學家,可能會在當地人家的檔案(或相簿?)裡頭,看到這塊田,埋了九十九萬公噸爐渣、爐石之後,地下水、雨水陸續以鐵鏽色、黑褐色、乳白色、「蒂芬妮藍」面目出現,這些繽紛的液體流進河流裡頭,前往整個水系,也因此,五公頃的事不只是這位地主的事。

  可憐的三百年後的歷史學家,實在摸不著頭緒,因為不管是九十九萬公噸、兩萬六千輛大卡車,還是下雨過後流出的藍色的、白色的水,都不可能讓仰賴農業維生的鄰居們接受,甚至,怎麼可能看不見呢?

  假設,三百年後的歷史學家運氣好,找到了一位居民的日記,過去是老師的她退休後,連續三年記錄著家鄉的變化,其實她也只是退休後想過個安逸生活,但九十九萬公噸,讓她害怕本來可以安老的家鄉,會不會無法生活?

  日記上寫著:慢慢地,用地下水洗手,皮膚會癢。拿來種田,東西能吃嗎?她看見那五公頃農田一步步變化,一車又一車的載走、倒入,她忍不住從遠端偷拍,跟政府陳情,卻讓她得到一頓毒打。「該繼續嗎?」日記中她問著自己。

  如果,三百年後的歷史學家,或是你,覺得這一切不可能在民主國家──台灣──發生,一個婦女的日記、發言,不足為信,我們看看監察院怎麼說:

  高雄市政府環境保護局於102年6月間,接獲民眾陳情高雄市旗山區農地,為非都市地區特定農業區農牧用地,卻遭違法回填煉鋼爐渣。高雄市政府明知農業用地依法不得回填轉爐石等爐渣,於接獲民眾陳情並會勘確認違法行為時,卻未督促所屬落實列管追蹤,並依法及時採取有效遏止措施,任憑所有權人持續擴大回填面積達5.2公頃、數量超過99萬公噸(約25,950車次),嚴重損害政府公信,確有違失。──2015年2月4日監察院新聞稿

  意思是,高雄市政府看見違法事實,卻沒有確實執法。但監察院報告公布之前,地主跟市府這麼說:

  黃姓業者喊冤說,廢爐渣是合法的產品,他在回填時表面都會填沃土,水質也都有持續監測,還為附近居民接自來水管,該做的都做了。高雄市政府環保局主秘張瑞暉表示,去年底採樣送驗,PH值與重金屬含量「尚於標準限值內」,也多次監測井地下水,檢測結果都符合地下水汙染管制標準,會持續進行監測。──2014年07月30日《蘋果日報》

  以基金會形式存在的獨立媒體《報導者》,則說:

  建發營造有限公司負責人黃胤鴒以一噸5元價格向中聯資源股份有限公司購買轉爐石,同時獲得一噸220元的「推廣費」,以此價差乘以99萬噸,這塊農地居然可為業者帶來逾2億收入,是農地裡最賺錢的生意。

  最後是2016年7月14日,在地居民在尼特颱風過後,再次發現白色、酸鹼值高達十四的強鹼液體流出,通報記者。同日,高雄市政府再次回應,屬爐石與水反應後產生之白色的氫氧化鈣(Ca(OH)2),對環境污染無虞。

  可憐的三百年後的歷史學家,可憐的我們,找到了這麼多的訊息、報導、監察院報告、市政府說法,我們真的讀懂了這塊田地的故事了嗎?九十九萬公噸的爐石已確定違法,共埋了深達五、六層樓高外來物的五公頃田地,為什麼三年多來還是沒有動靜,我們心底的這個問號,是否真的能得到解答?

  這就是本書最大的意義。

  《西方文明的崩潰:氣候變遷,人類會有怎樣的未來?》用引人入勝的手法,一步步的餵給你,那些現實中熟悉卻又不願/不得證實的情節,或者用虛構的手法,讓你期待某些事情未來真的發生,讀者得以跟著書中的歷史學家發現、反思,我們以為先進的結構中,如何一路走向「受害者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以及為何發生,」「先進國家的政治經濟菁英當初未能採取行動,才造成了地球的崩潰、人類的悲劇。」

  希望,高雄農地的故事,能讓你看見這本「小說」的真實。希望,作者用一本書的力氣,真能帶著更多人看見那些呼吸就能聞到、睜眼就能看到,卻仍然以為是未知的事。別被它預言、小說、考古的形式騙了,好好的跟著未來的人,真正的認識現在的世界,因為我們已經沒有成本遮著眼了。

  環保組織全球生態足跡網絡(GFN)指出,今年前七個月,我們用掉了地球一年可產生的再生能源,從八月八日起,正式進入「賒帳」的生活。這一天被稱為生態越界日。而1993年的生態越界日,是10月21日。──2016年8月5日中央社

劉致昕(《商業周刊》、《報導者》特約記者)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西方文明的崩潰:氣候變遷,人類會有怎樣的未來?


ISBN:9789866031922
叢書系列:自由學習
規格:平裝/160頁/25k正/14.8x21cm/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社會議題
本書分類:自然科普>環境科學>氣候變遷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西方文明的崩潰:氣候變遷,人類會有怎樣的未來?

【Preview】內容預覽/連載/試閱PDF下載

前言
 
科幻作家建構出想像的未來,歷史學家企圖重建過去,他們最終想了解的是──現在。這本小書將兩者合而為一,想像有個未來的歷史學家回顧過去,而這個「過去」正是我們的現在以及(可能的)未來。本書的設定是在西方文明(1540-2093)終結的三百週年之時;書中提到的困境,就是我們這些啟蒙時代的子孫,在面對氣候變遷的確鑿證據並了解大難即將臨頭之際,卻沒有起而採取行動。這位未來歷史學家認為,西方文明已迎來第二次的黑暗時代(Dark Age),而西方文明的逃避現實與自我欺騙,來自其對於「自由」市場意識形態的頑強信念,導致世上的強權國家在面對悲劇時,竟然毫無作為。此外,由於我們所處的社會文化,要求各種主張必須通過極嚴苛的標準才能被接受──哪怕這些主張是與近在眼前的威脅有關──使得最了解問題的科學家們有志難伸。現在,我們就來聽聽生活在中華人民第二共和國的未來歷史學家,告訴我們半陰影期(Period of the Penumbra, 1988-2093)所發生的種種事件,因而造成2073至2093年的大崩壞(Great Collapse)與大遷徙(Mass Migration)。
 
1
半陰影期的到來
The Coming of the Penumbral Age
 
在「文明」的史前時期,許多社會歷經了興盛與衰亡,卻鮮少留下清晰豐富的記錄以說明發生的經過,以及二十一世紀的民族國家為何以「西方文明」自居。即使現在,羅馬和馬雅帝國崩潰已兩千年、拜占庭和印加王國殞落也已一千年,但是歷史學家、考古學家、以及研究古代綜合失敗分析的專家(synthetic-failure paleoanalyst),對於這些社會為何會失去其人民、國力、安定和認同,一直沒有定論。不過西方文明的情況與此不同,因為其所作所為的後果不僅可以預知,而且被預知。此外,西方社會在技術上經歷了轉型,在二十世紀的紙本和二十一世紀的電子版本都留下大量記錄,使我們得以鉅細靡遺地重建過去。儘管學者專家們在個別的事件上各有各的論調,卻幾乎一致同意,身處西方文明的人們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卻無力阻止。確實,這整件事最令人驚訝的一點就是:清楚了解處境卻無法根據自己所知道的採取因應之道。知識並沒有化為力量。

ISBN:9789866031922
叢書系列:自由學習
規格:平裝/160頁/25k正/14.8x21cm/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社會議題
本書分類:自然科普>環境科學>氣候變遷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西方文明的崩潰:氣候變遷,人類會有怎樣的未來?

資料來源:[博客來BOOKS網路書店]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ap/products/0010725538?utm_source=ap&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
圖文屬原創所有。相關資訊僅供參考,歡迎前往選購。發現不妥處請告知!

【Customers Who Bought This Item Also Bought】買的人,也買了...

了解人工智慧的第一本書:機器人和人工智慧能否取代人類? 系統思考:克服盲點、面對複雜性、見樹又見林的整體思考 不平等的審判: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告訴你,為何司法判決還是這麼不公平 販賣懷疑的人:從吸菸、DDT到全球暖化,一小群科學家如何掩蓋真相 下一個100年:21世紀全球政治、經濟、資源、太空戰爭策略大布局 氣候危機大預警:熱地球的經濟麻煩與世界公民的風險對策 超級預測:洞悉思考的藝術與科學,在不確定的世界預見未來優勢 全球史的再思考 財團治國的年代:從自由市場到不自由的人民 演算法星球:七天導覽行程,一次弄懂演算法 販賣懷疑的人:從吸菸、DDT到全球暖化,一小群科學家如何掩蓋真相 氣候危機大預警:熱地球的經濟麻煩與世界公民的風險對策 下一個100年:21世紀全球政治、經濟、資源、太空戰爭策略大布局 了解人工智慧的第一本書:機器人和人工智慧能否取代人類? 博物學家的自然創世紀:亞歷山大・馮・洪堡德用旅行與科學丈量世界,重新定義自然 



文章標籤

BOOKS 好書推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法律史(A History of American Law)~推薦!

作者:勞倫斯‧傅利曼
原文作者:Lawrence M. Friedman
譯者:劉宏恩,王敏銓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6/09/01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1200元

ISBN:9789570847628
叢書系列:科技部經典譯注計畫‧現代名著譯叢
規格:精裝/904頁/16.8x21cm/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法律>各國法律
本書分類:專業/教科書/政府出版品>法政類>法律>各國法律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美國法律史

【Author】作者/繪者/著者/譯者

作者簡介

勞倫斯‧傅利曼(Lawrence M. Friedman

  美國史丹福大學法學院教授。他是美國學界公認的法律史權威,也是「法律與社會運動」(Law and Society Movement)的國際領導人物,並被選為美國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院士。他著作等身,曾經獲得象徵美國法學界最高榮譽的「崔尼爾書獎」(The Order of the Coif Triennial Book Award),更曾三次獲得「美國年度最優秀法學著作獎」(Scribes Award),多本專書也曾先後被翻譯為德文、義大利文、西班牙文、俄文、日文、韓文等多國語言。
 
譯注者簡介

劉宏恩

  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副教授。美國史丹福大學法律科學博士、法律科學碩士,國立台灣大學法學碩士暨心理系法律系雙學位。研究興趣在探討行為科學取向的社會研究與法學研究結合的可能性,並將上述研究取向主要應用在兩個領域上︰家事法、生物醫學倫理與法律。
 
王敏銓

  國立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副教授。美國史丹福大學法律科學博士、美國哈佛大學法學碩士、國立台灣大學法學士。曾任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訪問學者、美國約翰馬歇爾法學院(John Marshall Law School)客座教授。研究興趣包括國際智慧財產權法、法理學。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美國法律史


【Introduction】簡介/書評/特色/摘要

不只是美國法律史,也是美國社會生活史
 
  一本影響美國法律史及社會史研究的劃時代巨著
  榮獲「美國年度最優秀法學著作獎」及「崔尼爾書獎」
 
  訴求人人平等的美國如何面對種族歧視的歷史?
  作為民主大國為何採用繁複耗時的總統選舉制?
  美國女性如何爭取曾經無緣的社會與政經權力?
  為何即便犯罪頻仍槍枝管制依然受到層層阻礙?
  想了解美國社會文化,必須先了解美國的法律
 
  《美國法律史》是傅利曼於1973年出版的法律史巨著,多次增補、再版,本書是2005年最新版的中譯本。內容涵蓋美國殖民地時期、獨立革命至19世紀中葉、19世紀下半葉與20世紀四大部分,更擴及刑法、民法、商業法、海事法、離婚法等各類面向,並探討美國法律界組織文化的變遷。這是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美國學術界公認最為完整深入的美國法律史。本書出版以來,影響力不侷限於法學界,在歷史學、社會學與文化研究等領域都受到高度重視,讀者群不僅涵蓋學術界的多種學門,書中的典故、案例也因傅利曼引人入勝的生動文筆而突破學術閱讀的界線,引起社會上廣泛一般讀者的閱讀興趣。

  傅利曼在本書中強調,「法律是人為的產物,也是社會需求下的產物」,因此法律的研究和討論都需放在社經文化與政治情勢的脈絡中考量。他認為法律是社會現實生活的一面鏡子,所以一部完整的美國法律史,其實就是一部美國社會生活的歷史。本書以豐富的史料和案例帶領讀者實際了解法律條文判決產生的時代背景及社會脈絡,進而認識美國兩百多年來的歷史變化、社會巨變,以及受美國法律制度影響的當代世界。閱讀這本書,讀者們所體驗到的不僅只是美國的法律,更多的是美國社會在不同時空環境下的政經發展脈動與社會文化氛圍,可說是了解美國歷史文化及觀察美國精神的最佳途徑。

本書獲獎紀錄

  美國年度最優秀法學著作獎(Scribes Award)1974年得主
  崔尼爾書獎(The Order of the Coif Triennial Book Award)1976年得主
  美國國家書卷獎(American National Book Award)1974年歷史類決選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美國法律史

【Table of Contents】目錄/大綱/內容概要

導讀:不只是美國法律史,也是美國社會生活史/劉宏恩
三版序
前言
 
第一部分 起始:殖民地時期的美國法
殖民地法的骨架:法院/18世紀的殖民地司法體系/民事程序/土地法/繼承法/刑事法/政府、法律與經濟/商業與勞工/奴隸制度/濟貧法/殖民地時期的制定法與普通法/法律專業/法律文獻
 
第二部分 從獨立革命至19世紀中葉:1776年至1850

第一章 「蜜蜂的共和國」
革命的激情/聯邦憲法與州憲法/法官/法院的組織/民事程序/證據法

第二章 法律的前哨地:新的疆域及被邊緣化的大陸法
被邊緣化的大陸法

第三章 法律與經濟:1776年至1850年
自由放任主義及其界線/商業組織

第四章 關於個人地位的法律:妻子、貧民與奴隸
結婚與離婚/家庭財產/收養/濟貧法與社會福利/奴隸制度與黑人

第五章 美國的財產法
土地:國家的財富/私有土地法/繁榮與蕭條:抵押權法/繼承:遺囑與信託/智慧財產:專利權與著作權

第六章 商業與貿易法
聯邦問題:海事與一般商業/商品買賣/破產與無力清償/契約

第七章 犯罪與懲罰:以及侵權行為的補充
刑事法及刑事制度改革/刑事實體法/懲罰之罪:美國的監獄/關於侵權行為的補充

第八章 律師業及其運作
律師業/律師業的組織/法律教育/法律文獻
 
第三部分 至19世紀結束為止的美國法

第一章 血與金:美國法於19世紀下半葉的幾個重要主題
新的紀元/基本法/州憲法/美國西部

第二章 法官與法院:1850年至1900年
法官/司法組織

第三章   程序與實務:改革的年代
菲爾德的法典/上訴法院/法典化與改革

第四章 土地與其他財產
土地法的變革/公有地/財產法與世襲制度/地主與承租人或佃農/抵押制度/寡婦地產制度的沒落/所有權的糾葛/智慧財產權:專利權、著作權與商標

第五章 行政法與商業的管制
官僚體制的來臨/對於基礎設施的管制:銀行、保險與鐵路/職業證照與公共健康的牽引/重要的反托拉斯法

第六章 侵權行為法

第七章 弱勢族群:1850年至1900年
需要救濟的窮人/家事法與婦女的地位/種族

第八章 公司法
公司法:自由與限制/不協調的附加物:市鎮法人

第九章 商業、勞工與稅捐
契約/票據/買賣法/高利貸法/保險/破產/海商法/勞工與法律/聯邦稅/州及地方稅/遺產稅

第十章 犯罪與懲罰
刑事法的諸多面貌/犯罪的成文法/無被害者的犯罪/犯罪、犯罪率、精神異常與犯罪的主觀要件/懲罰與矯治

第十一章 法律專業:養成訓練與法律文獻
法學院的興起/法律文獻/法律期刊與案例選輯

第十二章 法律專業:實際運作
靈巧的專業/律師業的組織/律師執業資格的取得
 
第四部分 20世紀

第一章 成年的巨獸
中心與外圍

第二章 法律的成長
民事責任爆炸:勞工補償/更多爆炸:侵權行為法/20世紀的憲法、權利與公民自由/原住民/亞裔美國人/拉丁裔族群/非主流者的反叛/言論自由/宗教與法律

第三章 20世紀的法律內部文化:律師、法官與法律書籍
法律倫理/組織化的律師界/法學教育/法律文獻/20世紀的法官

第四章 管制、福利與環境法的興起
土地使用/環境法與環保運動/智慧財產權/商業的管制/商事法與商業的法律

第五章 20世紀的犯罪與懲罰
性與不道德行為的除罪化/被告的權利/死刑/犯罪高漲與國家的對應

第六章 20世紀的家事法
 
結語
相關文獻書目
英漢索引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美國法律史

【Preface】序/前言/推薦/心得

中譯導讀(節錄)

  這本勞倫斯‧傅利曼教授的《美國法律史》於1973年首度出版,一出版就被美國學術界公認為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完整而深入的美國法律史著作。而且這本著作很快就受到法學界以外的其他領域學者重視,例如歷史學、社會學、美國文化研究……等。不僅如此,它也成為學院以外,包括法律實務界的律師法官,甚至許多社會上的一般讀者都願意仔細閱讀的書籍。一個書名及主題都看起來十分艱澀的著作,其影響力及讀者群竟然能夠橫跨不同學術社群及社會大眾,這件事情本身已經令人相當驚奇;更何況本書的篇幅頁數極為可觀,1973年第一版時即有655頁,1985年第二版增加到781頁,到了本譯注計畫翻譯的2005年第三版時,最後中文譯出字數高達六十七萬五千餘字。但是,無論是生硬的書名或是書本厚度都沒有嚇退眾多潛在讀者,反而,這本書的讀者層面與影響力隨著時間的經過越來越廣越遠。

  具體來講,傅利曼教授及其著作,在美國、甚至國際上究竟有什麼樣的地位及影響力呢?根據學者Fred R. Shapiro在2000年所做的統計研究顯示:傅利曼教授是美國有史以來,著作最常被引用的法律學者之一。他的著作產量十分豐碩:至少寫過十八本以上的專書,發表過兩百篇以上的長篇期刊論文。他的多本專書曾先後被翻譯為德文、義大利文、西班牙文、俄文、波蘭文、日文、韓文、印尼文,以及中文(簡體正體皆有)。他的多本專書(包括本書)甫出版便躋身美國各類學術研究最常引用的法學書籍之列,不但如此,連非學術性的雜誌及媒體亦經常論及。傅利曼教授不僅在美國國內被公認為美國法律史的權威、曾經獲得象徵美國法學界最高榮譽的「Award of the Order of the Coif」學術獎、被選為美國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院士,還曾入圍一般法律學者很少能及的「普立茲獎」最後決選名單。而且,在國際上,他是法律社會學中「法律與社會運動」(Law and Society Movement)的領導人物,曾經擔任「法律與社會學會」(Law and Society Association)的會長。

  那麼到底為什麼傅利曼教授的著作如此受重視,甚至能將影響力擴至法律學界以外,乃至於一般大眾?又為什麼他同時是當今美國法律史研究及法律社會學研究的領導人物?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其實都可以從傅氏的研究取向,以及他的思考和寫作習慣中尋得端倪。在其著作當中,他常強調:對於法律的研究和討論,必須把問題放在社會文化及經濟政治情勢的脈絡(contexts)當中,不能夠只討論法律(法條或判例)本身。他認為法律是人為的產物,會受到不同社會的不同條件及需求的制約;即使是同一個社會,在不同的時代通常也會產出不同的法律。就算是某些法律條文的文字相同、保持不變,對於該條文的解釋及適用,卻幾乎總是隨著不同時空背景或需求而改變,並沒有所謂的「唯一正確的解釋或適用方式」。因此他反對僅僅使用抽象的法律專有術語討論問題,不喜歡單單研究「書本中的法律」(law in books)。他主張真正重要的是「事實運作中的法律」(law in action),因為書本中的法律跟現實生活中的運作往往不一致,概念上的討論或法條判例為主的研究方式,常常沒有辦法正確理解或處理屬於事實層面的問題。他的著作很少詰屈聱牙地探討法律抽象概念,因此即使是法學界以外的人,也感覺容易親近。而且,由於他喜歡探究社會生活事實,他所寫的「法律史」幾乎就等於是一部「社會生活史」,引領讀者探看法律與社會生活、法律與文化、法律與政經情勢彼此間的連結與互動。雖然他在引據及考證方面非常嚴謹(因為他強調實證資料的重要),但是其內容與筆觸並不枯燥艱澀,而是十分引人入勝。

  事實上,除了他的研究取向和寫作風格讓人感覺可親,傅利曼教授也努力將他的研究成果和心得與眾人共同分享。例如他特別以一般讀者為寫作對象,將他幾部長篇的美國法律史作品予以濃縮、改寫,在2002年發表了輕薄短小的Law in American: A Short History一書。又例如他雖然已經高齡七十四,在美國法學界為執牛耳的大師,但是至今仍然固定替史丹福大學的大學部學生,開一班類似我國通識課程的「美國法概論」,而且上課的時候總喜歡拿起當天的報紙,引導學生從剛發生的新聞事件,來思考法律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重要性。他從不因為自己是大師,就不屑教授大學部課程,更不用什麼萬年講義,反而經常鼓勵台下一群桀敖不馴的年輕人挑戰他,要他們試著從當天報紙的重要國內新聞當中,找出有哪一則與法律無關。結果學生都失敗了,而這正是傅利曼教授想要證明的重點:在當今的(美國)社會,幾乎沒有一則重大事件可以跟法律完全無關;無論你喜不喜歡,法律無所不在。

  但是他所說的「法律」並不一定是指法律條文,也不一定是指法院的某個判例,因為這些通常都只是「書本中的法律」。而「書本中的法律」只是一種期望、一種指示,甚至只是一種假設——它們期望藉由法律的這樣規定,可以發生如何的法律效果或影響;它們指示執法人員及社會大眾應該如何行為;而它們也假設,如果事情都照其所期望、所指示的去發生,就應該會有符合其所追求目的之結果。然而,法律學者僅僅從法律條文或判例文字上去研究這些「期望」、「指示」或「假設」,對傅利曼教授而言可能是有點奇怪的。因為這就好像一部冷氣機在功能正常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合理期望它依照遙控器面板或操作手冊的指示正常運轉。但是我們恐怕很難想像,一個號稱冷氣機的專家只去研究遙控器面板上面的小字寫得精不精確、操作手冊上的說明具有什麼樣的邏輯或體系。我們更難想像,在冷氣機不符合期望和指示地不正常運作時,專家只潛心鑽研面板或手冊上的文字意涵與邏輯,不斷比較自己的這本操作手冊跟其他先進品牌冷氣機的操作手冊有什麼不同,而沒有想到真正嚴重的問題,可能是出在自己這台冷氣機的系統運作或零件上。

  傅利曼教授藉由許許多多的實證資料指出:「書本中的法律」幾乎永遠不會等同於「事實運作中的法律」,兩者間總是會有落差。即使所謂的先進法治國家亦然,只是在法治發展較落後的國家中,這個落差可能更大。身為法律的研究者,應該去探討這個落差「如何」(how)以及「為何」(why)發生的問題,而不能只是停留在「書本中的法律」上,誤將期望及指示當作最重要的事。法律就像是一部機器,應該從動態系統的觀點來研究它,探討系統當中的各個元件、影響因素及機制,設法了解它的運作實況及結果。在這個系統裡面,法律運作的參與者/行動者(legal actors)固然常常扮演重要的因素,而法律文化(legal culture,如一個社會對於法律的普遍觀念和態度)也同樣值得重視。此外,還有對於法律運作的不同程序的設計,以及對法律運作過程、法律運作結果的實證觀察和記錄,這些都與特定社會的特定法律運作息息相關,並需要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實地操作,沒有辦法僅僅透過翻譯引介其他國家(即使是所謂先進國家)的研究成果來代替。

  誠然,傅利曼教授不只認為社會脈絡及政經條件會影響、甚至決定法律的制定及運作,他也認為,法律的制定及運作可能會對社會帶來衝擊與影響。因此,法律社會學所欲研究的動態法律模型,首先要研究特定時空的社會政經條件如何影響了法律的制定,使其成為法律系統的輸入(input);接著應該研究這個輸入歷經了什麼樣的複雜過程、如何被執行或運作;再來應該研究輸出(output),探討這個法律實際上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或後果。當然,這個影響或後果可能會形成新的社會政經條件,從而帶來新的輸入(新的或修正的法律),然後這個歷程會繼續再循環下去。從這個動態的法律模型可以看出,為什麼傅利曼教授會同時研究法律史及法律社會學。因為對他而言,法律史研究與法律社會學研究可能是一體兩面、難以切割的。隨著上述循環持續追蹤一項法律社會學的研究,很自然地就會變成所謂的法律史研究。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美國法律史


ISBN:9789570847628
叢書系列:科技部經典譯注計畫‧現代名著譯叢
規格:精裝/904頁/16.8x21cm/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法律>各國法律
本書分類:專業/教科書/政府出版品>法政類>法律>各國法律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美國法律史

【Preview】內容預覽/連載/試閱PDF下載

前言
 
現代的通訊與技術已經使世界的距離變小,也使世界文化中的許多差異變小。然而,人們仍然說不同的語言,穿不同的衣服,信仰不同的宗教,持有不同的價值觀。人們也遵守不同的法律。到底各國法律彼此有多麼不同,難以一言敝之,但顯然法律體系間的差異不如語言的差異來得大。我們現在居住的新世界是城市的、工業的與科技的,它產生了某一類型的社會。而這樣的社會依賴、並且歡迎某類型的法律。舉例而言,所得稅制度是已開發國家的共有特色。但某個稅法究竟採取哪種確切形式,則取決於該國的一般法律文化。美國人自然是習慣於美國法。法律是美國文化內在的一部分。要美國人去適應非常異國的法律與程序,可能就像要他們去適應吃烤螞蟻或穿羅馬長袍一樣難。法官與陪審團、遺囑與契據、熟悉的刑事審判戲碼、民選的制定法律的議會、結婚許可、養狗、獵鹿,這些都是美國特有的共同經驗的一部份。沒有其他的法律文化與它完全相同。我們亦可假設,沒有其他文化能如此恰當地適合美國的體系。
 
很多人認為歷史與傳統對美國法的影響非常大。這個看法是有某些依據。某些部分的美國法,例如陪審團制度、抵押制度、信託法、土地法的某些部分,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但是,其他許多部分的法律卻是相當新的。我們每天使用、真正對我們每天產生影響的活的法或運作中的法(living law),像是稅法、交通法規、社會福利法等,整體說來,是相當晚近的法律。有些律師建議他的客戶如何因應華府當日做成的最新判決;有些律師則告訴他的客戶,他的訴訟因為亨利八世時代傳下來的法律的限制、或因為某些古代法官的判決的限制,所以無法提起,即使這些古代法官的名字、使用的語言與習慣對今日的律師及客戶皆已成為深不可測的謎。但是前者的情形比後者的情形更可能發生。法律的某些部份就像是地質結構中一層層的地層。新的地層壓覆在舊的上面,造成了取代和改變,但不必然會完全抹除從前發生過的一切。大致上,法律是逐漸演化的,它的改變是一點一點地。根本結構性的革命相當罕見,而且彼此間隔甚久。至少,這是英美法的經驗。法律系統中的大部分是新的,但是某些舊的法律仍然被保留下來而存在於新的法律之中。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美國法律史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美國法律史

ISBN:9789570847628
叢書系列:科技部經典譯注計畫‧現代名著譯叢
規格:精裝/904頁/16.8x21cm/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法律>各國法律
本書分類:專業/教科書/政府出版品>法政類>法律>各國法律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美國法律史

資料來源:[博客來BOOKS網路書店]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ap/products/0010726583?utm_source=ap&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
圖文屬原創所有。相關資訊僅供參考,歡迎前往選購。發現不妥處請告知!

【Customers Who Bought This Item Also Bought】買的人,也買了...

不平等的審判: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告訴你,為何司法判決還是這麼不公平 法官的被害人:德國冤案事件簿 人類的故事(房龍經典名著,21世紀90章最新增訂) 博物學家的自然創世紀:亞歷山大・馮・洪堡德用旅行與科學丈量世界,重新定義自然 演算法星球:七天導覽行程,一次弄懂演算法 最後的正義: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歷史 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德國走過的轉型正義之路 臺灣史上最有梗的臺灣史 窮人 超級預測:洞悉思考的藝術與科學,在不確定的世界預見未來優勢 法官的被害人:德國冤案事件簿 二十世紀美國法律史 博物學家的自然創世紀:亞歷山大・馮・洪堡德用旅行與科學丈量世界,重新定義自然 你以為你的選擇真的是你的選擇? 人類的故事(房龍經典名著,21世紀90章最新增訂) 



文章標籤

BOOKS 好書推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平等的審判: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告訴你,為何司法判決還是這麼不公平(Unfair: The New Science of Criminal Injustice)~推薦!

作者:亞當‧班福拉多
原文作者:Adam Benforado
譯者:堯嘉寧
繪者:王志弘/裝幀設計
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16/09/01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420元

ISBN:9789862355374
叢書系列:臉譜書房
規格:平裝/400頁/25k正/14.8x21cm/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社會議題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不平等的審判: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告訴你,為何司法判決還是這麼不公平

【Author】作者/繪者/著者/譯者

作者簡介

亞當‧班福拉多 Adam Benforado


  亞當‧班福拉多(Adam Benforado)是卓克索大學(Drexel University)的法律系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他畢業於耶魯學院(Yale College)和哈佛法學院(Harvard Law School),並曾擔任過聯邦上訴法院的法官助理,和Jenner & Block法律事務所的律師。他曾出版過許多學術文章,也在各類出版品上發表過專欄和短文,包括《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費城詢問報》(Philadelphia Inquirer)和《法制時報》(Legal Times)。他與太太、女兒住在費城。

繪者簡介

王志弘(裝幀設計)


  平面設計師,1975年生於台北。2000年成立個人工作室,2008年開始與出版社合作設立書系,以設計、藝術為主題,引介如荒木經惟、佐藤卓、橫尾忠則、中平卓馬與川久保玲等相關之作品。國際平面設計聯盟(AGI)會員,設計作品曾六度獲台北國際書展金蝶獎之金獎、香港HKDA葛西薰評審獎與銀獎、韓國坡州出版美術賞,並多次入選東京TDC。2016年出版作品選《Design by wangzhihong.com:A Selection of Book Designs, 2001-2016》。

譯者簡介

堯嘉寧


  臺灣大學法律學碩士,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社會人類學碩士。現職為英/日文翻譯,譯有網野善彥《重新解讀日本史》、大貫惠美子《被扭曲的櫻花:美的意識與軍國主義》、段家誠《世界銀行與NGOs》、本田善彥《台灣人的牽絆:搖擺在台灣、大陸與日本間的「三顆心」》、奧比・薩克思《溫柔的復仇:奧比・薩克思的創痛與重生札記》、凱斯・桑思汀《剪裁歧見:訂做民主社會的共識》等書。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不平等的審判: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告訴你,為何司法判決還是這麼不公平


【Introduction】簡介/書評/特色/摘要

懷疑並非正義之敵,盲目的確信才是。

  完整討論受害者、嫌疑人、法官、檢察官、證人、專家、群眾……刑事判決中各個行動者的視角如何受限,
  藉助最新科學研究成果,直探人性誤區,提出解決之道!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暢銷書
  ★Audible.com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
  ★《好讀》(Goodreads)每月選書
  ★2016正義社會媒體獎(Media for a Just Society Awards)決選名單
  ★2015《更大的善》(Greater Good)年度選書
  ★2015 綠袋子典範法律寫作獎(Green Bag Exemplary Legal Writing) 獲獎書
  ★20th 美好人生年度書獎(Annual Books for a Better Life Awards)決選名單

  | 編輯觀點

  本書就像精彩的犯罪推理短篇小說集——但書中情節卻都是真人真事。針對司法體制,作者提出了我們最在乎的問題:「正義究竟該如何達成?」當書中討論受害者標籤、法官角色定位、不同背景的大眾對同一案件的歧異立場時,令人立即想起的是臺灣社會每每發生重大刑案後,輿論熱議甚至社會對立究竟所為何來、該如何解套;藉著對證人記憶、犯罪心理等的深入剖析,作者也揭露了人類心與腦的運作實際上如何恆常地偏離認知的常軌,而我們又可根據最新科學進展,如何有效修正偏失的司法準星。

  除了討論司法正義,更難能可貴的是書中也積極探討:面對社會上層出不窮的犯罪,什麼樣的心態和做法,才能真正促進未來的安全?有限的資源該如何分配,才能使社會安全最大化?當新聞上出現慘絕人寰的刑案,我們恨不得能立即斬奸除惡,平復社會秩序;那麼,這本書中的深刻思索和洞見,便是一盞明燈,指引我們找到臺灣社會迫切需要的解答。

  | 獨立思辨,深化理解

  書末〈讀者指南〉收錄十八個專為本書設計的討論主題,可於讀書會及課堂討論中使用,強化閱讀深度,激發對話火花。

  | 王志弘 裝幀設計

  ----------------------

  ●人類與生俱來的限制,如何阻礙我們實現真正的正義?

  性侵被害者來到警局,準備從眼前的五個人當中指認出犯人。在這五人裡,她明明看見真正攻擊她的人,卻指認出無辜的懷特。她對自己指認結果的確信,讓懷特平白坐了二十八年的冤牢,還錯放真正的凶手繼續犯案。其實,根據上千件針對記憶的研究和真實案例,平均每三位遭到指認的嫌犯裡,就有一人是無辜的——人類的記憶原本就有盲點,而司法制度又使得盲點的後果更加嚴重。

  湯普森遭控謀殺,死刑定讞。他幾度命懸一線,直到律師在湯普森同時期的另一件搶劫案中找出塵封多年的血液證據,證明了他的無罪。九年來,搶劫案的檢察官刻意隱瞞了這項證據,可是,這不是因為檢察官顢頇殘酷,反而是因為他一心伸張正義,希望能不辱使命地制裁犯罪,而制度的缺失也給了他知情不報的機會。

  當一個損害造成時,我們想要找到罪犯,並且藉著處罰來重整道德秩序,這種欲望有時候違背了我們對於公平的承諾。在我們的心靈深處,究竟存在著什麼樣的本能,讓這一切不平等的審判得以發生?

  我們以為事實昭然若揭,卻不知道自己只看得見自己相信的事。
  我們以為義憤填膺是在守護最重要的價值,
  但立意善良的好人,卻可能促成令人遺憾的不正義。
  人的大腦與心理究竟有哪些運作機制,刑事程序又出了什麼問題,
  使得整個司法體制不但無法主持正義,反而危及了社會中最弱勢的那群人?

  在這本擲地有聲的著作中,
  法學教授亞當‧班福拉多從刑事判決中各種參與者的角度出發,
  運用眾多歷史判例、最新科學研究成果及大量法庭實際案件,
  完整揭露人類認知與心理上的特質是如何與充滿漏洞的法律制度互相加乘,
  從而產生各種不公不義的後果。
  同時,他也針對司法制度的實際操作層面,提出諸多務實可行的修正,
  以期透過關鍵處的改革,避免不正義的發生,
  使我們終能達成法律之前的真正平等。

本書特色

  1.作者專為臺灣讀者撰寫序言。

  2.作者具有豐富律師實務及司法研究經驗,每章皆聚焦司法判決中的於一種行動者,涵蓋法庭眾生相,不偏於特定角色,讀者可透過本書關照司法審判全局。

  3.引用大量最新科學研究,專從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角度立論,闡明錯誤判決背後的運作機制,並提出務實的改革之道。

  4.本書篇章皆以生動的實際案例作為開端,針對審判不公的形成原因層層推敲、抽絲剝繭,使法律知識猶如小說般易讀易懂。作者能深入淺出地論述抽象理論或概念,並能針對專業名詞做簡明易懂的解說,傳遞知識的同時,處處啟發讀者深度思考。

  5.書末特別收錄作者對談,幫助讀者清楚掌握全書要旨;並收錄十八道精心為本書撰寫的討論題目,幫助讀書會或課堂討論的帶領人,針對相關議題進行更深入的意見交流。

名人推薦
  
  ●邱太三 法務部部長
  幾個世紀以來,不論英美或大陸法系國家,都希望所創設的司法制度與訴訟程序能夠有助於發現真實,而審判的公正與否往往又必須植基在正確的事實上,但在偵審過程中,都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的變數大大影響到真實的發現。本書係以心理學及神經科學觀點深入剖析人的變數,由於得出的結論令人憂心,作者也因此提出了改革方法:新的科技可以取代人的記憶,例如監視器及錄音錄影設備的運用,而新的檢驗技術可以讓物證更有證明力,例如DNA及毒化的檢驗。藉助新的科技與技術,相信可以降低人的變數帶來的可能影響。本書的論述鞭辟入裡,特予推薦。
  
  ●紀岳君 《徐自強的練習題》紀錄片導演
  拍攝「徐自強的練習題」紀錄片時曾一度因製作困難,而轉向與臺灣實境遊戲設計師合作,想要套用日本「逆轉裁判」的遊戲概念構思臺灣版的「法庭實境遊戲」。我們希望讓觀眾透過角色扮演參與審判,讓觀眾扮演律師、檢察官、法官、陪審團等角色,在遊戲過程中體會冤案故事。雖然計畫尚未實踐,但沒想到本書作者更前衛地提出要以「虛擬審判」方式改善現代法庭審判的弊病,這引起我強烈的好奇心一路把書看完。
  
  ●翁國彥 律師
  現代刑事司法制度從來不曾完美。它只是各種制度中瑕疵比較少的一個,終究要由人類操作,結果就是參與者永遠無法避免在決定過程中,摻入不自覺的誤解、偏見、操弄與自以為是的道德感。在我實際參與刑事辯護的經驗中,最讓人感到恐懼的法官,通常不是打混摸魚、顢頇糊塗之輩,而是辦案非常認真,卻自以為可以全能地懲罰惡棍、實現正義,因為他們經常無法意識到自己判決內隱藏的冤罪風險。如同本書作者所言,懷疑並非正義之敵,盲目的確信才是;如果你還是相信我們的法院判決不會出錯,你真的應該閱讀這本書,確認你抱持的這份價值,是否只是出於盲目的確信。
  
  ●羅秉成 臺灣冤獄平反協會理事長
  本書從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的跨域視野,經由多宗確鑿的冤案分析,批判司法錯誤所造成的判決不正義,質疑「我們的司法制度有足夠的彈性可以回應神經科學的新發展嗎?」這不單是美國司法要面對的問題,凡是以「人」為主體參與法庭活動的司法制度,都無可迴避「人性與心理」的共通問題。作者巧思以心理學、神經科學、法學的不同專業領域的知識為「經」,再以受害人、嫌疑人、證人、專家、律師、檢警、法官各種訴訟程序中的角色為「緯」,穿梭交織成一幅冤案地圖,照見隱藏於案件卷宗的錯誤因子,使之無所遁形,深具啟示意義。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不平等的審判: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告訴你,為何司法判決還是這麼不公平

【Table of Contents】目錄/大綱/內容概要

前言

第一章 調查

1. 隨我們過日子的標籤──受害者 
人們在受害者身上不自覺貼上的標籤(偏見),將影響他們獲得救助或平反的程度。

2. 危險的自白──偵查人員
警方接受的偵查訓練,傾向使用誘導或施壓的方式,導致無辜的嫌犯易說出不實口白,最終遭判不公正的刑責。

3. 犯罪心理──嫌疑犯
人們常有種刻板印象,以為作惡的人會長得特別凶惡或猥瑣。但「臉部快照」印象對於犯罪心理的推估是毫無準度的,基因、生長環境、大腦神經系統等對一個人是否犯罪具有才重大的決定力;而若一個犯人因為「他自己無法控制」的變因(如基因、生長環境等)而犯罪,我們可以怪罪他嗎?

第二章 判決

4. 破壞規則──檢察官
檢察官也會說謊,會刻意隱瞞對嫌犯有利的證據,而且,往往檢察官的不正當行為是為了伸張正義!制度上又如何給了檢察官違法失職的機會?

5. 在旁觀者眼中──陪審團
對犯罪心理的推論,有多少可信度?一群人以為的客觀,在另一群人眼裡卻非常偏頗,因為每個人眼裡的「真相」都是經過大腦過濾與轉化後得出的。

6. 記憶的崩解──證人
證人的記憶算數嗎?為什麼證人記憶有高達三分之一的錯誤率?若每三架飛機就會有一架墜毀,我們一定會禁止使用飛機──那為什麼我們仍然採用證人制度?

7. 如何說謊──專家
審判者對「專家權威」的錯誤信任,容易使判決出錯,但人為什麼這麼仰賴專家?司法上哪些不當舉措會加深這種錯誤信任?若人會出錯,測謊機有比較好嗎?

8. 只是裁判,或是參與的行動者?──法官
法官是公正的嗎?法官有可能公正嗎?談法官的偏見。

第三章 處罰

9. 以眼還眼──大眾
人想報復一個罪犯,和想報復一隻無意「犯罪」的豬,背後運作的是相同的心理機制,但這種報復欲,會帶來極度不公平的處罰,摧毀我們所堅持的價值觀。

10. 丟掉鑰匙──受刑人
絕大多數的囚犯最後是要回到社會的,但一個怪物般的監獄,只會製造出怪物。談監獄制度的不良設計。

第四章 改革

11. 需要克服的難題──挑戰

12. 我們能夠做些什麼──未來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不平等的審判: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告訴你,為何司法判決還是這麼不公平

【Preface】序/前言/推薦/心得

推薦序    

台灣冤獄平反協會理事長 羅秉成

  
  本書從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的跨域視野,經由多宗確鑿的冤案分析,批判司法錯誤所造成的判決不正義,質疑「我們的司法制度有足夠的彈性可以回應神經科學的新發展嗎?」
  
  這不單是美國司法要面對的問題,凡是以「人」為主體參與法庭活動的司法制度,都無可迴避「人性與心理」的共通問題。作者巧思以心理學、神經科學、法學的不同專業領域的知識為「經」,再以受害人、嫌疑人、證人、專家、律師、檢警、法官各種訴訟程序中的角色為「緯」,穿梭交織成一幅冤案地圖,照見隱藏於案件卷宗的錯誤因子,使之無所遁形,深具啟示意義。
    
翁國彥 律師

  現代刑事司法制度從來不曾完美。它只是各種制度中瑕疵比較少的一個,終究要由人類操作,結果就是參與者永遠無法避免在決定過程中,摻入不自覺的誤解、偏見、操弄與自以為是的道德感。在我實際參與刑事辯護的經驗中,最讓人感到恐懼的法官,通常不是打混摸魚、顢頇糊塗之輩,而是辦案非常認真,卻自以為可以全能地懲罰惡棍、實現正義,因為他們經常無法意識到自己判決內隱藏的冤罪風險。如同本書作者所言,懷疑並非正義之敵,盲目的確信才是;如果你還是相信我們的法院判決不會出錯,你真的應該閱讀這本書,確認你抱持的這份價值,是否只是出於盲目的確信。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不平等的審判: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告訴你,為何司法判決還是這麼不公平


ISBN:9789862355374
叢書系列:臉譜書房
規格:平裝/400頁/25k正/14.8x21cm/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社會議題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不平等的審判: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告訴你,為何司法判決還是這麼不公平

【Preview】內容預覽/連載/試閱PDF下載

致臺灣讀者
 
司法審判不公正不僅是臺灣獨有的問題,也是美國、德國甚至巴西的問題。這是一個全人類的課題。
 
在司法體系中,對於公正性產生最大威脅的並不是壞人刻意做的壞事,而是那些未被正視的心理因素讓心存善念的警官、法官、陪審員、檢察官和證人所做出的行為。
 
我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要從科學的角度,揭示法律工作者是如何做決定的,以及哪個環節可能會出錯。許多研究結果令人咋舌,它的確與我們大部分人篤信的真實相違背。無辜的人可能會承認自己並未犯下的罪;目擊者會信誓旦旦地闡述他們腦海中的印象,但其實那是子虛烏有的事物;自認平等待人的人可能會歧視他人而不自知。
 
為了作出公平有效的司法判決,我們必須戰勝那些藏於法律中帶有破壞性的迷思。
 
目前臺灣正處於歷史上非常難得的時刻,無論是政府或公民團體,都強烈希望能改革司法系統。但,就如同我在本書提及的,如要把握機會並且實現有意義的進程,就必須從根本來重新定位司法系統──已發展國家的人民必須接納以證據為根基的司法審判。
 
如果司法系統是建立於對記憶運作的錯誤理解、對騙局的錯誤認定、以及對人們犯罪原因的錯誤假設,解決之道就是基於實際的行為研究,重新建立方法和程序。我們一定要蒐集資料並進行試驗,以了解哪些司法取徑有效,哪些則無。嚴刑峻法就能讓社會更安全嗎?你能看著證人的雙眼,就知道他是否說謊嗎?指示一名陪審員不得採信剛剛她聽到的證據,這會是有效的行為嗎?
 
我們得停止臆測。
 
想像一下,如果你因胸腔嚴重疼痛去看心臟科醫生,但醫生沒有實際檢查你的心臟就開立處方籤;想像一下,如果你的外科醫師正在根據直覺進行手術,但那些手術方法從未經實驗證實;想像一下,護士正在用十八世紀以來就不曾被質疑的殺菌方式清理手術刀……
 
那樣的世界是很嚇人的。當然,我們應該仔細研究醫療的效用,發現更好的技術時就應該跟進──這就是你改善大眾健康狀態的方法,也是你進步的方法。

在法律界也是如此。如果你希望司法系統的所作所為值得信任,你就必須讓證據指引方向,而且要無畏地跟隨它前進。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不平等的審判: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告訴你,為何司法判決還是這麼不公平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不平等的審判: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告訴你,為何司法判決還是這麼不公平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不平等的審判: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告訴你,為何司法判決還是這麼不公平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不平等的審判: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告訴你,為何司法判決還是這麼不公平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不平等的審判: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告訴你,為何司法判決還是這麼不公平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不平等的審判: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告訴你,為何司法判決還是這麼不公平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不平等的審判: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告訴你,為何司法判決還是這麼不公平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不平等的審判: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告訴你,為何司法判決還是這麼不公平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不平等的審判: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告訴你,為何司法判決還是這麼不公平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不平等的審判: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告訴你,為何司法判決還是這麼不公平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不平等的審判: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告訴你,為何司法判決還是這麼不公平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不平等的審判: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告訴你,為何司法判決還是這麼不公平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不平等的審判: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告訴你,為何司法判決還是這麼不公平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不平等的審判: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告訴你,為何司法判決還是這麼不公平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不平等的審判: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告訴你,為何司法判決還是這麼不公平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不平等的審判: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告訴你,為何司法判決還是這麼不公平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不平等的審判: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告訴你,為何司法判決還是這麼不公平

ISBN:9789862355374
叢書系列:臉譜書房
規格:平裝/400頁/25k正/14.8x21cm/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社會議題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不平等的審判: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告訴你,為何司法判決還是這麼不公平

資料來源:[博客來BOOKS網路書店]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ap/products/0010725531?utm_source=ap&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
圖文屬原創所有。相關資訊僅供參考,歡迎前往選購。發現不妥處請告知!

【Customers Who Bought This Item Also Bought】買的人,也買了...

法官的被害人:德國冤案事件簿 超級預測:洞悉思考的藝術與科學,在不確定的世界預見未來優勢 天生變態:一個擁有變態大腦的天才科學家 不完美的正義:司法審判中的苦難與救贖 美國法律史 身為人:從自利出發,亞當.斯密給我們的十堂思辨課 當呼吸化為空氣:一位天才神經外科醫師最後的生命洞察 你瘋了:不正常很正常,「正常人」哪裡出問題? 烏合之眾:為什麼「我們」會變得瘋狂、盲目、衝動?讓你看透群眾心理的第一書 Google必修的圖表簡報術:Google總監首度公開絕活,教你做對圖表、說對話,所有人都聽你的! 當呼吸化為空氣:一位天才神經外科醫師最後的生命洞察 天生變態:一個擁有變態大腦的天才科學家 為何上班這麼累?其實是你心累:心理學家的職場觀察 Design by wangzhihong.com:A Selection of Book Designs, 2001-2016(王志弘作品選2001-2016) 老人恐怖分子 



文章標籤

BOOKS 好書推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人:一種跨文化的分析比較(American Cultural Patterns – A Cross- Cultural Perspective)~推薦!

作者:愛德華.史都華,爾頓.班奈特
原文作者:Edward C. Stewart,Milton J. Bennett
譯者:衛景宜
出版社:八旗文化
出版日期:2016/08/31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320元

ISBN:9789869335393
叢書系列:Americanology
規格:平裝/272頁/25k正/14.8x21cm/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文化研究>文化人類學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美國人:一種跨文化的分析比較

【Author】作者/繪者/著者/譯者

作者簡介

愛德華.史都華(Edward C. Stewart)


  為美國認知心理學專家,畢業於德州大學的心理學系,隨後在美國多所大學任教。他生長於一個異族通婚的家庭,家族成員來自法國、瑞士、美國南部、以及巴西,以致於他自幼即對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很有銳利的觀察能力。

米爾頓.班奈特(Milton J. Bennett)

  在太平洋各小島擔任和平隊志工(Peace Corps volunteer)的經驗讓他對不同民族截然不同、但各具特色與智慧的文化模式著迷不已,畢業於明尼蘇達大學大眾傳播學系之後,於波特蘭州立大學任教,鑽研跨文化交流與自我意識研究,並於1986年成立了非營利教育單位「跨文化交流研究中心」(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stitute),2006年成立了「跨文化發展研究中心」(Intercultural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班奈特發明的「跨文化敏銳度發展模式」(Developmental Model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在世界各地被大量運用在跨文化訓練課程以及評估溝通能力上。他也經常旅行於歐洲、日本、中國、美國之間,倡導在全球化時代跨文化溝通能力的必要性。

  班奈特另外著有《跨文化交流的基本概念》 (Basic Concept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譯者簡介

衛景宜


  現任廣東暨南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研究所所長,專長為英美文學、美國華裔文學、比較文學研究。著有《西方語境的中國故事》,編著《跨文化語境中的英美文學與翻譯研究》等書。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美國人:一種跨文化的分析比較


【Introduction】簡介/書評/特色/摘要

美國──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國家,卻也是最不被理解的民族。

  曾為世人嚮往的「美國夢」,卻因殘酷的貧富差距而幻滅。
  曾經世界上的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將可能隨著川普的當選,淪為地表上最荒謬的巨大笑話!
  一個充滿矛盾、令人既愛又恨的民族。我們對她的認識,有多少來自事實,多少來自偏見?

  媲美《菊花與劍》的跨文化經典研究,《美國人》呈現出美國文化的複雜與矛盾。原來,在自信、剛強、樂觀的外表下,美國人像你我一樣,脆弱而渴望肯定。

  無論是走訪世界各地的美國人,或是去美國求學、經商、旅遊的外國人士,都察覺到與美國人溝通的困難。美國人經常出人意表的行為,輕則妨礙了相互的交流,重則惡化成雙方的衝突。對美國人而言,歐洲人似乎世故狡猾,東方人則陰晴不定、感情用事。然而,在經過了更緊密的接觸之後,我們應該知道,此類矛盾的根源是文化差異與刻板偏見,而非人與人之間的敵對。

  早在1972年,為了化解文化與文化之間的隔閡障礙,美國認知心理學家愛德華.史都華(Edward C. Stewart)與傳播學者米爾頓.班奈特(Milton J. Bennett)合力撰寫了本書,旨在藉由協助美國人對自己能有更多的「自知之明」,破除偏見,促進美國人與其他族群的溝通交流。

  為此,本書對美國文化模式展開全面、深刻的研究。從美國人的感官認知、語言習慣等抽象思維結構,到個人、團體、組織、禮儀等社會關係的理解、人與自然的共生關係、歷史與個體的交織互動、再到他們對競爭、合作、愛情、友情等價值判斷,《美國人》系統性的分析了美國人的一言一行背後的深層動機。輔推出即廣受學術界與實務界好評,不僅成為研究美國文化與美國人性格的經典著作,更是各國外交、企業、NGO組織在與美國人溝通合作時必備的參考書

  在嚴謹的學術分析之外,本書透過具體、生活化的案例,鮮活地呈現美國社會中各種有時有趣、有時可愛的文化性格。譬如:

  美劇《紙牌屋》主角法蘭克永遠都選擇與敵人硬碰硬,《冰與火之歌》中每個角色都性格火爆。這是為什麼?《美國人》告訴我們,正面衝突對於東方人來說可能太過粗魯,但美國人認為率直地表現自己的看法,這才是真誠的展現。

  世界上唯一有靈魂的只有人類,其他一切都只是個巨大的機械結構,根據一絲不茍的理性原則在運作。所以美國人熱愛憑數學來認識世界,遊歷外地的美國觀光客最想知道的是一個建築的長杜、寬度與高度,NBA、MLB每場球賽的表現都可以用無數的統計數據來呈現。誠如《魔球》顯示,數學是致勝王道。

  美國人推崇平等,享受人與人之間平等相待,即使是在講究階級嚴明的軍中也會看到軍官請小兵喝咖啡。

  過於單純的人際關係,使得美國讀者看不懂托爾斯泰小說中俄國人複雜的親屬稱謂。

  由於尊重個人的意見與表達,美式英文比起英式英文要更加的簡單隨性。英國人講話愛用精準的動詞,但美式英文充滿了get, give, take, make等等意義模糊的動詞。

  美國人強調自由、發自本意、無拘束的人際關係。因此參加婚禮、生日、宴會,都並不需要特別準備禮物。事後的一聲「謝謝你,我玩得很愉快」作為回報,足矣。刻意凸顯自己的好意,或是期待受贈者回報,反而讓美國人不自在。

  作為世界上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美國一向以民主文化聞名。然而,美國同時有強烈的英雄主義傾向,在美國政府或企業組織當中,主事者經常能全權決定(並負全部責任)。這與強調「稟議」的日本組織文化恰恰相反。

  由於根深蒂固的個人主義思想,以及天真到近乎偏執的樂觀主義,美國人都堅定篤信只要努力就一定會成功。「白手起家」(self-made man)反映了美國西部拓荒歷史留下來的牛仔精神:一匹馬、一把槍就能伸張正義、建功立業。實踐自我的驅力與夢想成為「美國夢」與美國強大的經濟實力的基礎。「提著鞋子把自己舉起來」(pulling themselves up by their bootstraps)、「恨不得生出自己」(almost give birth to oneself)、「有志者事竟成」(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等英文俚語生動地反映出這樣的精神。

  這種文化特徵有時會造成其他民族與美國人之間彼此的誤解,甚至衝突。在宏觀的政治社會層面上,個人主義的信仰使得美國人難以接受盛行與歐洲的社會主義與大政府思想,在推動社會福利、全民健保上也遇到相當強烈的民意反彈。種種都使得美國在外國人眼中的形象受損。在個人互動層面,由於堅持平等的人際關係,對於仍然承襲了封建傳統、保留貴族作風的歐洲人,美國人經常覺得格格不入。遇到凡是講究輩份資歷的日本人,美國人更是會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由於喜歡用數學來思考,美國人說出「每家平均有2.3個小孩」之類讓外國人感到荒謬無情的話。而美國人率性、肆意的交友行為,更讓較拘謹保守的歐洲人或東方人認為他們不是太過放蕩無禮,就是太吝嗇小氣。

  然而,除了美國文化對其政治形成的侷限,以及與外國人之間可能的誤解之外,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深刻地呈現出了美國人心靈深處得面對的內在矛盾。由於強調個體的獨立與完整,美國人不認為個人與其所屬的家庭、地域、工作單位、國家歷史有不可分割的緊密關係,如此一來,美國人的個體反而顯得非常的空洞薄弱。這種空虛感有待於個體藉由後天的積極行動來實現補充,於是,跟一般美國人自信大方的形象相反,美國人其實有顆敏感、脆弱、需要被同儕肯定的心靈。為此,他們會積極地證明自己,努力的經營人際關係,但這裡又出現了第二個矛盾:在一個非常強調平等與個人自由的人際網絡當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扁平,且缺乏展現多層次的親密程度的語言與儀式。對親密與愛的渴望,竟然無從表達!

  簡言之,本書細膩地刻畫出一個既樂觀又脆弱、既熱情奔放卻又左支右絀的美國人形象。想破除關於美國人的種種迷思與謠言,想瞭解自由、平等、個人權力等等價值是如何在美國人生活中被實踐,《美國人》是各位讀者深度理解美國的必讀之作!

本書特色

  1.台灣市面上第一本從人類學家的角度深度剖析美國文化的書。
  2.在美國已風靡四十餘年,是所有大學與跨國文化工作者必備指南。

名人推薦

  李亦園(中央研究院院士,《人類學與現代社會》等書作者)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美國人:一種跨文化的分析比較

【Table of Contents】目錄/大綱/內容概要


譯序
第一章    跨文化問題的分析架構
第二章    知覺與思維的文化模式
第三章    語言與非語言行為
第四章    行為模式
第五章    人與社會
第六章    世界是什麼?
第七章    我是誰?
跨文化溝通中的實務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美國人:一種跨文化的分析比較

【Preface】序/前言/推薦/心得

序言

  二十多年前,為了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這本書首次面世。從那以後,跨文化心理和跨文化交流的研究有長足的進步,推動了我們在該領域的知識水準與專業技能,並使更多的人在異質文化交流中變得卓有成效。今天的世界是一個相互依存的世界,人們對瞭解其他文化和提高跨文化溝通能力的需求不斷增加,但在文化交流中較能應付自如的人相對來說仍是鳳毛麟角。

  從事跨文化工作的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文化是當今世界所面臨的許多重大事件的真正根源。每天早晨,報紙上不斷提醒讀者美國對日本的貿易呈現逆差,美國和歐洲的經濟學家們紛紛批評日本文化如何阻礙了其他國家進入其市場。晚間新聞報導的是強國政治的最新動向有可能威脅世界和平,但是,為維持國際局勢的穩定而需要簽署的重要戰略契約,卻因各方在談判和決策文化模式方面的衝突而陷入僵局。中東的騷亂歸根結底還是社會政治團體之間文化衝突的反映,同週期性爆發的城市暴力事件的性質並無二致。文化交流的發展有時能幫助我們除去認識上的層層誤解,而直接面對那些經濟、政治和社會事件的文化根源。但是,以現有的認識和操作水準,還無法使許多國內和國際間的敵對狀態化干戈為玉帛。

  我們需要培育文化理解的另一個原因是美國的世界地位的改變。美國經濟和政治影響力的衰落致使美國人在國際上的角色發生變化,同時也改變了外國人對他們的態度,美國人不再享有二十年前他們所佔據的優越位置。在本書的第一版中,「顧問」一詞被用來指那些在外國工作的美國人,今天,美國角色的變化幾乎令這個詞失去了意義,美國人的身份由顧問變成了合作人、主持人、訪客和競爭者,美國人的這些新角色必然要求對跨文化理解領域裡的一些核心問題給予新的闡釋。

  在本書中,作者們認為「跨文化問題」的起源是美國人與其他國家及其它文化背景的人在相互交往中,在行為、思維、觀念及價值方面的差異。這些文化差異常常產生誤解,從而導致人與人之間的摩擦與衝突。加深對文化差異本質的瞭解將增進美國人在跨文化情境中溝通的有效性。但要達到這一目標,美國人必須首先瞭解他們自已的文化如何決定了他們的思維,如何在他們的頭腦裡根植了那些左右他們行為的價值與觀念。

  文化的自覺並非易事,因為文化往往被內化成思維和行為的模式,而被人們視為一種習以為常、天經地義的東西。對美國人來說,要意識到他們的「主觀文化」尤其困難,因為美國人通常把文化因素解釋成個人的性格特點。這種對「內化的文化模式」(internalized cultural patterns)的看法忽視了其社會根源,這是美國文化的一個特色,並不具有普遍意義。

  這本書是從美國人的角度寫的,因此美國文化被作為該書的出發點,所涉及的其他文化主要只扮演對比的作用。就像人們繪製世界地圖時總是把自已的國家放在地圖的中心,美國文化在本書中被給予這樣的重視確有某種程度上的民族自我中心主義(ethnocentrism)之嫌,但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進行跨文化的分析。所以,我們想在此強調,我們在寫作中沿襲這一陳規並不意味著我們把美國文化看成是世界文化的中心。

  我們對文化交流中出現的跨文化問題的分析,無疑會涉及美國人和其他文化成員之間互動交流中存在的某些障礙,並可能指出一些改進的具體方法。但是,提供某種「行為規範」並非本書的目的。我們的目標是要對美國文化的一些重要方面進行總體性的描述,並且展示它們在文化交流中的實際效果。為了配合實務需求,本書在撰述時刻意避開了有關文化的意義、道德價值,以及其他比較學術性的爭議。

  本書的第二版與第一版的宗旨相同,即為那些常在國外旅遊、工作或與外國同事一起生活的美國人所碰到的溝通、相處問題提供一個新的視角。這本書為那些來自其他文化背景的人提供了觀照他們生活的不同角度,同時也讓美國人可以從對比的角度反觀自身文化,從而加深對美國文化的理解。我們期望從事多元文化交流的訓練人員、技術人員、學生、學者、生意人,以及其他在生活或經常居留於其他社會的美國人,能把他們對美國文化的新認識落實在生活之中。這本書同時也希望能幫助研究美國問題的學者,或許通過跨文化的分析能使他們對美國文化有更敏銳的洞察力。

  最後,我們希望本書能為那些想更加深入瞭解美國人行為方式的他國民眾提供一個參考。我們試圖在書中不做任何民族自我中心主義式的曲解,以免讓外國讀者難以接受。

  在本書的第一章,我們對西方和非西方社會之間的某些根本性差異做了對比,並在此基礎上討論跨文化的問題,我們還列舉了許多美國人在國外所遭遇的文化障礙的具體事例。在第二章裡,我們從美國人一開始是如何具體的認識這個世界,一直討論到他們如何做出抽象的觀念性的結論,由此對美國人的思維方式和文化上的差異做了追溯。第三章探討了沃爾夫假說(Whorf hypothesis)的意義和侷限,以及語言使用方面的其他因素,其中包括美國和其他不同文化的溝通模式中非語言行為的作用。從第四章到第七章,我們從四個方面陳述了美國人的觀念和價值中的一些核心問題:行為模式、社會關係、世界觀,以及自我觀與個體觀。在上述章節中討論的有關觀念及價值通常主要反應的是美國主流的中產階級的價值觀,顯然,這並未囊括所有其他主要的價值觀,儘管它們也相當普遍。但在討論過程中,我們會藉由把美國主流文化的特徵與本國和外國的其他文化的特徵進行對比,藉以強調觀念與價值的相對性。最後一章考察了前幾章的理論分析在美國人文化交流實踐中的意義。

  我們在全書中儘量運用一般性的概念,避免使用那些冷門的專業術語以及社會科學方面的概念。但我們也採用了文化交流領域裡某些慣用的詞彙。由於「跨文化」(cross-cultural)與「異質文化間」(intercultural)兩個詞含義相近,在書中它們有時可以互換,但我們對這兩個詞彙也做了較為精細的區隔。「跨文化」一般指針對文化差異上的任何比較(如美國與日本價值觀的跨文化研究),或指存在文化差異的狀況(如跨文化教學情境)。「異質文化間」一詞則通常加在交流、溝通或關係之前,指不同文化群體之間的實際交往。例如,在一個跨文化的工作環境中,美國人和外國人必然要介入異質文化間的交流。我們避免使用「國際性」(international)這個詞,因為它會被認為是種種在文化層面上既無從比較、又互不相關的政治經濟事務。儘管書中沒有出現這個詞,我們仍希望這本書的跨文化視角能被看成是對國際問題研究的必要補充。

  「美國人」在書中指的是美利堅合眾國的公民。許多人喜歡使用北美人(North Ameircan)這個詞,本書作者認為,儘管美加兩國人民之間具有許多相似之處,但若將一個主權獨立的加拿大公民包括在美國人這個範疇之中則會導致誤解。尤其當我們考慮到墨西哥也屬於北美,這樣做就更不妥。用「美國人」指稱美利堅合眾國的公民在歷史上已經形成慣例,因而我們沿襲這個作法。

  美國文化通常指主要由白人、男性、中產階級成員(但不僅限於此)構成的美國主流社會的思維和行為模式。我們在討論美國社會所呈現的其他文化現象時,將會使用「族群次文化」(ethnic subcultures)這一術語。其實,美國的主流文化和族群次文化之間在不斷相互融合和影響,這種區分顯然是人為性的。在討論少數族群之間的互動時,我們將用「多元文化」(multicultural)來代替跨文化;用跨族群(interethnic)代替「異質文化間」。

  其他還有幾個意義比較特別的詞彙:「旅外者」指任何(在此僅指美國人)為某一具體目的在國外旅遊或在外國暫住的人。「國外」這個詞一般用來指「美國以外」。除了根據具體情境使用主人或者學生等名稱之外,凡與美國人發生交往的外國人均被稱為合作人或同事。由於外國人這個詞有時會引起歧義,「地主國人」有時會被用來指美國人在國外所接觸的人。

  這本書的初版雖引用了佛羅倫斯.克羅孔(Florence R. Kluckhohn)的有關論述,但未採用其整套理論體系。本版仍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克羅孔博士著作的影響,並同時注意準確地表述克羅孔博士的思想,本書作者將對任何可能出現的詮釋上的歧義負責。在我們對美國文化進行分析時,喬治.福斯特(George M. Foster)和小羅賓.威廉斯(Robin M.Williams Jr.)的有關著作也被融入其中。

  除了引用已出版的資料外,本書還使用了一些尚未發表的原始資料。其中也包括訪談記錄,參與的人士有:駐寮國、泰國、和拉丁美洲的軍事顧問;國際發展機構美國事務處的技師;維和部隊的志願兵;救死扶傷的醫療志工;以及數百名在國際研究專業學習的外國籍和美國籍的學生。另外,作者個人的觀察又對這些資料做了進一步的補充。本書較年長的作者愛德華.史都華曾在美國、日本和歐洲擔任過多年的企業顧問,為企業做有關研究工作,並在國內及國外的美國政府科技部門工作過。本書的另一名作者,米爾頓.班奈特,從事文化交流的訓練、教學和研究工作,其中包括為在世界各地工作、旅遊和學習的美國人提供預先訓練並聽取他們回饋的報告。

  佛羅倫斯.克羅孔、喬治.福斯特、以及小羅賓.威廉斯對本書第一版的初稿提供了實質性的批評意見,他們所建構的理論架構在修訂本中仍然得到貫徹。我們還要感謝大衛.霍普斯(David Hoopes),本書的兩個版本都由他來進行編輯。他在提出精闢的建議之同時,也不斷地給予我們大量的鼓勵。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美國人:一種跨文化的分析比較


ISBN:9789869335393
叢書系列:Americanology
規格:平裝/272頁/25k正/14.8x21cm/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文化研究>文化人類學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美國人:一種跨文化的分析比較

【Preview】內容預覽/連載/試閱PDF下載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美國人:一種跨文化的分析比較

ISBN:9789869335393
叢書系列:Americanology
規格:平裝/272頁/25k正/14.8x21cm/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文化研究>文化人類學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美國人:一種跨文化的分析比較

資料來源:[博客來BOOKS網路書店]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ap/products/0010726115?utm_source=ap&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
圖文屬原創所有。相關資訊僅供參考,歡迎前往選購。發現不妥處請告知!

【Customers Who Bought This Item Also Bought】買的人,也買了...

這不是英語:從語言看英美文化差異的第一手觀察誌 偏見法國:正解還是誤解?關於法國的41個迷思、綺想與真相 全球史的再思考 別讓孩子繼續錯過生命這堂課:台灣教育的缺與盲 國中常考英文法《九年一貫基本學力測驗必備》 不平等的審判: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告訴你,為何司法判決還是這麼不公平 演算法星球:七天導覽行程,一次弄懂演算法 餐桌上的中世紀冷笑話:耶魯歷史學家破解古典歐洲怪誕生活 理性選民的神話:我們為什麼選出笨蛋?民主的悖論與瘋狂 超級預測:洞悉思考的藝術與科學,在不確定的世界預見未來優勢 偏見法國:正解還是誤解?關於法國的41個迷思、綺想與真相 全球史的再思考 這不是英語:從語言看英美文化差異的第一手觀察誌 演算法星球:七天導覽行程,一次弄懂演算法 企業號的故事:一艘勇猛航艦的誕生與凋零 



文章標籤

BOOKS 好書推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偏見法國:正解還是誤解?關於法國的41個迷思、綺想與真相(They Eat Horses, Don’t They? The Truth about the French)~推薦!

作者:琵鄔.瑪麗.伊特薇
原文作者:Piu Marie Eatwell
譯者:謝孟璇
出版社:八旗文化
出版日期:2016/08/31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420元

ISBN:9789869335362
叢書系列:Aura
規格:平裝/416頁/16x23cm/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文化研究>文化人類學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偏見法國:正解還是誤解?關於法國的41個迷思、綺想與真相

【Author】作者/繪者/著者/譯者

作者簡介
      
琵鄔.瑪麗.伊特薇  Piu Marie Eatwell


  琵鄔.瑪麗.伊特薇以一等成績自牛津大學英國語言及文學系畢業後,曾先後擔任英國國家廣播公司電視節目製作人及律師。同時,身為人母的她也曾擔任紀錄片製片、法庭辯護律師及教職,目前於倫敦、巴黎兩地專職寫作。

譯者簡介

謝孟璇


  高雄長大,台北成熟,畢業於政大教育系、師大英語所。曾任教育業,受文字召喚而投身筆譯與撰稿工作。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偏見法國:正解還是誤解?關於法國的41個迷思、綺想與真相


【Introduction】簡介/書評/特色/摘要

  對於法國,世人有太多偏見和想像——
  法國女人無比時尚,而且不會胖,每個男人都有情婦,風流倜儻;
  法國人不愛洗澡、頭上總頂著貝雷帽;他們餐餐蝸牛鵝肝,無酒不歡;
  法國人工作懶散,而且罷工是絕對必然……
  可是,在這些想像和偏見背後,法國,她究竟是什麼真實模樣?
  
  世人對法國的印象往往建立在一連串的偏見和迷思上。這些謬解的矛盾讓法國人在外人心中總顯得神祕莫測,擁有世人無法理解的不可思議特質。不過,當扭曲成刻板印象的迷思變成一個國家的形象,那可就值得好好檢視了。
  
  《偏見法國》從法國的飲食、性愛、禮儀、政治、歷史、生活態度,以及法、英這兩個「最親密的敵人」的糾葛情仇觀點,破解世人無不熟悉的四十一個「偏見」,細膩呈現一個讓全世界愛恨交織的文化的真實面貌。
  
  伊特薇筆下的觀察結合了淵博史實、大眾文化、精妙語言和個人第一手記錄,從幽默趣味和廣博知識切入,不見浮濫淺薄的老梗觀點,而有英式幽默特有的棉裡藏針口吻,深入剖析世人對於法國的各樣偏見和幻想的對與錯,內容敘述辛辣,妙趣橫生,而且解析細膩獨到,讓讀者能以各種「偏見」,去理解這個總教人又愛又憎的高盧文化!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偏見法國:正解還是誤解?關於法國的41個迷思、綺想與真相

【Table of Contents】目錄/大綱/內容概要

序言

開胃酒
頭戴貝雷帽、身穿條紋衫,自行車上掛著累累洋蔥的法國人
 
第一章料理之王與國王料理-關於法式飲食的迷思
• 法國料理乃世界之最
• 法國人不是愛吃馬肉嗎?
• 而且還愛吃青蛙腿與蝸牛
• 法國人是世上最愛乳酪的民族
• 法國人愛吃大蒜
• 法國人不吃速食
• 法國人餐餐無酒不歡
• 法國人從不醉倒

第二章妳美翻了-關於法國女人的迷思
• 法國女人舉手投足最時髦
• 法國女人不會胖
• 法國女人是廚房女神
• 法國女人不剃毛

第三章危險性關係-關於性愛、婚姻與生育的迷思
• 法國人沉迷性愛
• 法國人極度寬容通姦
• 法國人習慣大家庭
• 法國小孩不亂扔食物

第四章媽的!-關於法式衛浴的迷思
• 法國廁所很噁心
• 法國人不洗澡
• 法國浴室都有坐浴盆

第五章噗,誰在乎!-關於法式禮儀的迷思
• 法國人不是普通地粗魯
• 法國人打招呼必行親吻禮
• 法國是老菸槍的國度
• 法國人對動物殘忍不仁

第六章自由、平等、博愛-關於法國歷史與社會的迷思
• 法國是革命之國
• 法國的社會平等
• 法國人工作懶散
• 法國是猛吃乳酪的投降猴子

第七章充滿例外的地方-關於法國文化的迷思
• 法國人對法語滿心偏執
• 法國流行樂遜到爆
• 法國電影自命不凡

第八章  光之城-關於巴黎的迷思
• 左岸是大作家與知識分子的天堂
• 巴黎地鐵臭氣沖天
• 巴黎是歐洲的狗糞首都

第九章  法國內地-關於法國人度假的迷思
• 法國的八月唱空城
• 法國海灘污染嚴重
• 法國海灘滿是袒胸露乳的女人
• 法國鄉村典雅別緻
• 法式鄉村風格好潮

第十章  最親密的敵人-關於《英法協約》的迷思
• 法國人眼中的英國食物很噁心
• 英國人占領了法國鄉村……法國人也攻陷了英國城市
• 英國人是園藝冠軍
 
餐後酒
致謝
注釋
參考書目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偏見法國:正解還是誤解?關於法國的41個迷思、綺想與真相


ISBN:9789869335362
叢書系列:Aura
規格:平裝/416頁/16x23cm/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文化研究>文化人類學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偏見法國:正解還是誤解?關於法國的41個迷思、綺想與真相

【Preview】內容預覽/連載/試閱PDF下載

餐後酒
 
當我四處蒐羅而來的法式「迷思」終於躺在手術台上,接受無情檢視、解剖、有的保留、有的摒棄時,我不得不坐定深思。在這段法庭式的檢驗歷程中,我學到了什麼?在考究與高盧人有關的大量迷思、神話及故事之際,我確實從中獲得許多與法國及法國人有關的新認識。但我同時也更認識了自己,或者該說,更認識我們盎格魯薩克遜人。在我們英國人對法國抱持的絕多數迷思當中,其實潛伏著一股浪漫而不可名狀的渴求,一種交織了較勁、嫉妒、與慾望的感覺。我們好像無法坦然接受法國的種族與文化就是與英國不同,也無法像——好比說,能毫無障礙去分析日本人那樣——客觀地分析法國人。我們辦不到。舉凡扯到法國,我們一定忍不住將之浪漫化、理想化,爭相仿效、嫉妒異常,或在他們藐視我們的嘗試時予以責難撻伐。他們不是成為我們瘋狂而毫無意義的崇拜對象,就是受到我們無情苛刻的指責。某種程度上,我們似乎非得這麼做,好把自身夢想投射其上。但他們又無法周全我們的想像。
 
你或許會問,為何要用這種調查,破壞我們對法國的浪漫幻想呢?而且在一個寒冬午後,沉浸於一本書所召喚的夢想國度,又有何害?關於這問題的最佳回答可能是:真相與事實——無論它有多少難言之隱、有多驚天動地或難以咀嚼——終究要比虛構小說更教人滿足。何況,並非所有關於法國的迷思都是錯的。歷史本就充滿無稽之談與吹牛大話,故事的建構也本是人類生活的一部分。反轉蘋果塔迷人的發明故事、法國廚師們的歷史傳奇、或是意外造就出的藍黴乳酪,都豐富了我們在法式食物上的文化經驗,也間接豐富了該文化本身。到頭來,誰會介意那可能不是真的?

ISBN:9789869335362
叢書系列:Aura
規格:平裝/416頁/16x23cm/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文化研究>文化人類學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偏見法國:正解還是誤解?關於法國的41個迷思、綺想與真相

資料來源:[博客來BOOKS網路書店]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ap/products/0010726120?utm_source=ap&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
圖文屬原創所有。相關資訊僅供參考,歡迎前往選購。發現不妥處請告知!

【Customers Who Bought This Item Also Bought】買的人,也買了...

這不是英語:從語言看英美文化差異的第一手觀察誌 美國人:一種跨文化的分析比較 法式韻味:時尚美饌、生活品味、優雅世故,路易十四送給世界的禮物(二版) 在哪裡,都能當個巴黎人 餐桌上的中世紀冷笑話:耶魯歷史學家破解古典歐洲怪誕生活 我是一個媽媽,我需要柏金包!:耶魯人類學家的曼哈頓上東區臥底觀察 [MUJI 無印良品]咖啡濾紙 擺一桌絕妙的宋朝茶席 臺灣史上最有梗的臺灣史 凝視優雅:細說端詳優雅的美好本質、姿態與日常(雙封面書衣珍藏版) 美國人:一種跨文化的分析比較 這不是英語:從語言看英美文化差異的第一手觀察誌 法式韻味:時尚美饌、生活品味、優雅世故,路易十四送給世界的禮物(二版) 全球史的再思考 企業號的故事:一艘勇猛航艦的誕生與凋零 



文章標籤

BOOKS 好書推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企業號的故事:一艘勇猛航艦的誕生與凋零(Enterprise: America’s Fightingest Ship and the Men Who Helped Win World War II)~推薦!

作者:巴瑞特‧提爾曼
原文作者:Barrett Tillman
譯者:揭仲
出版社:八旗文化
出版日期:2016/08/31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420元

ISBN:9789869335355
叢書系列:ARSENAL
規格:平裝/408頁/17x22cm/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人文史地>世界史地>斷代史>近/現代史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軍事>武器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企業號的故事:一艘勇猛航艦的誕生與凋零

【Author】作者/繪者/著者/譯者

作者簡介
    
巴瑞特‧提爾曼(Barrett Tillman)


  美國著名軍事史專家、空戰史權威,熱愛飛行。第一本著作在15歲時出版,作品以二戰為主。短暫擔任雜誌編輯後,他選擇離開專心寫作,目前已經累積超過50本著作,其中包括10本小說。他的作品廣受好評,已經獲得7座寫作獎項,包括由美國海軍尾鉤協會頒發的「終身成就獎」。

譯者簡介    

揭仲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所博士,早年曾在麥田出版社負責軍事叢書的編務,參與過編輯《西洋世界軍事史》套書,譯作有《圖說諾曼第登陸》。現為國防軍事評論作家。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企業號的故事:一艘勇猛航艦的誕生與凋零


【Introduction】簡介/書評/特色/摘要

★☆亞馬遜年度最暢銷軍事書籍☆★
★☆《華爾街日報》年度好書☆★

  企業號的輝煌戰績無「艦」能及
  她是美國海軍授勳最多的軍艦
  幾乎太平洋戰區的每一場戰役都有她的身影
  她共參與了20場出生入死的戰鬥
  卻奇蹟式地全身而退
  因此她被水兵稱為——Big E、Lucky E

  日本偷襲珍珠港時,她因不在港內而逃過一劫;美國第一次轟炸東京時,她是帶領全艦隊的旗艦,為珍珠港報了仇;中途島海戰時,就是企業號的艦載機領頭擊中日本的三艘航空母艦,從此改變戰爭的態勢,美國人終於了解知道日本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可怕了。

  企業號乘長風,破巨浪,勇往前行。當海爾賽將軍聽到偷襲珍珠港的消息後,說:「只要我和企業號還有一口氣在,只有在地獄才能聽到日本話」。之後發生在瓜達康納爾島及所羅門群島的多場戰役,在馬里亞納群島、雷伊泰灣、硫磺島、沖繩,企業號都跟著美國海軍和陸戰隊員出生入死。神風特攻隊對她的瘋狂攻擊,但沒有造成致命威脅,使全艦2000多名官兵倖免於難。這也就是為何在企業號這麼多暱稱當中最為人知的,是Big E和Lucky E的原因。

  企業號曾是海爾賽將軍的旗艦,他在本艦上指揮大多數的對日戰役,帶領美國邁向勝利之路。
  CV-6是迄今為止世界海軍史上航艦VS航艦戰績最佳的軍艦,她擊落敵機911架、擊沉敵艦71艘,維持戰績最佳紀錄保持者超過60年。
  她是太平洋戰爭當中的100多艘美國航艦中,唯一從頭到尾參戰的一艘。
  她是美國將官的搖籃,培養出多位將軍以及至少一位國會榮譽勳章得主。
  企業號一共獲得20座「戰鬥之星」、總統單位褒狀、海軍團體褒獎,是至今為止獲得最多獎勳褒揚的軍艦。
  1944年10月與1945年1月的「台灣空戰」(The Air Battle Of Formosa)就是在企業號的甲板上發動的。
  1958年,企業號除役,老兵要求讓她轉為紀念館的努力成空,之後官兵爭取到新一代的企業號,並以核動力航艦的角色繼續縱橫四海52年。

本書重點

  過去我們都是以旁觀歷史的角度來看戰史,本書是以個人故事的方式來說歷史,是首度披露最真實、最震撼的航空母艦作戰的紀實歷史文學。
  內容從企業號建造落水的那一天說起,直到除役宣布拆解的那一刻為止,是一艘軍艦的完整歷史紀錄。
  企業號幾乎無役不與,她的艦史就是太平洋戰爭史。

本書主角小資料

  艦名:企業號USS Enterprise
  舷號:CV-6
  艦種:航空母艦
  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區
  服役日期:1938年5月12日至1947年2月17日
  標準排水量:19,900噸
  全長:809呎6吋
  全寬:109呎6.25吋
  乘員:227名軍官、1,990名水兵
  飛機搭載:97架

名人推薦

  本書詳細記錄企業號航艦和她在二次大戰時所扮演的角色。這部氣魄宏達的著作抓住了戰爭的兩面:既有英雄主義的一面,也有悲劇性的一面。本書的核心當然是那艘表現突出的航空母艦,而這樣的軍艦我們有可能再也無法看到了。―Vice Admiral Jerry Miller傑瑞‧米勒退役海軍中將

  本書描述的不是一條軍艦,而是上千名美國水手,他們其中許多人奉獻了自己的生命,從而讓企業號成為致命的武器。作者通過轉述他們的故事,紀念這群二次大戰的水手如何把海軍航空作戰變成美國海軍的利劍。―Stephen Coonts史蒂芬‧庫恩斯,小說《闖入者出擊》作者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企業號的故事:一艘勇猛航艦的誕生與凋零

【Table of Contents】目錄/大綱/內容概要

前言
第一章未戰先立功—我已做出貢獻(一九三八至一九四一年)
第二章保持冷靜、專注、然後好好地幹上一場(一九四一年十二月至一九四二年五月)
第三章復仇、甜蜜的復仇(一九四二年六月)
第四章我們對這些該死的東西一點都不了解(一九四二年八月)
第五章作戰的機會來了(一九四二年十月)
第六章一生中最激動的時刻(一九四二年十一月至一九四三年一月)
第七章漫長、寂寥的旅程(一九四三年二月至十二月)
第八章如果他們之中有人生還,那可不是我們的錯(一九四四年一月至六月)
第九章航向二七○(一九四四年六月至七月)
第十章企業號的能耐也就不過是如此而已(一九四四年八月至十二月)
第十一章 努力堅強並充滿精神地活下去(一九四五年一月至五月)
第十二章 企業號:一艘有靈魂的軍艦(一九四五年至一九五八年)
附錄
謝誌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企業號的故事:一艘勇猛航艦的誕生與凋零

【Preface】序/前言/推薦/心得

前言

  一九五八年,美國紐澤西州卡尼市

  在紐澤西州哈肯薩克河(Hackensack River)的淺灘,一艘軍艦在此等待最後時刻的到來。她是美國歷史上戰功最為彪炳的軍艦;但此刻,一九五八年的春天,美國航空母艦、舷號CV-6的「企業」號,只是河畔一長串待解體的軍艦之一。

  李普賽特公司(Lipsett Incorporated)在拆卸方面的經驗十分豐富,以往承接過拆解紐約市第二大道和第三大道的高架鐵路,及先前許許多多的船艦。

  一九五六年十月,已過時的企業號,從美國海軍船冊中註銷,轉售拆卸公司。李普賽特公司在估算後認為,只要將這艘花五十萬美元購入的航艦拆卸,當作可運用的材料轉售,就能從中獲取不錯的利潤。

  企業號獨特的三腳桅杆已經在布魯克林的海軍碼頭中移除,放倒在飛行甲板上,使該艦可以從東河 (East River)的幾座橋下通過,拖往紐澤西州的卡尼(Kearny)市;或者說,「刑場」。在拖船的拖曳下,企業號最後一次經過布魯克林高地和總督島,轉向西南方進入上灣,再橫越上灣進入紐澤西。儘管濃霧密布,沿途仍有數千名群眾和許多小船守候,見證這艘航艦最終、憂傷的旅程。

  現在,企業號靠泊在李普賽特公司的碼頭旁,依然完好無損。她的機庫甲板如今空空如也,再也看不到人員與飛機;只有那塊大型的戰績板,還能讓來訪者想起她在大戰期間所立下的汗馬功勞,提醒人們她經歷了那些事、曾開往那裡,和她為國家做過些什麼。艦上的武器裝備早已全部移除,一九四五年後,就不曾有飛機在她的甲板上起降;高射砲也全數移除;通訊和雷達設備也拆卸一空。

  艦上的飛行待命室,飛行員和空勤人員的座椅空空蕩蕩;對面的大型黑板上,還掛著航圖、飛行任務分派表與天氣資訊。

  這一切讓人不由得想到,她真的成為「幽靈」了。

  上到旗艦司令艙,海爾賽中將在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星期天,聽到珍珠港遭日軍奇襲此一令人震驚的消息後,就是在這說出那句名垂千古的誓言:「只要我和企業號還有一口氣在,只有在地獄才能聽到日本話」。

  在旗艦司令艙後方的飛行甲板,一位航空機械士在一九四二年二月一日,跳進一架停放在甲板的俯衝轟炸機後艙,用零點三英吋口徑白朗寧機槍,朝衝向這艘航艦的日本轟炸機猛射。他的英勇行為讓他在空勤組員中揚名立萬,卻在中途島海戰後,不幸成為日本的俘虜,慘遭謀殺。

  在一度很喧嘩的飛行待命室中,一九四二年六月四日,第六魚雷轟炸機中隊正在為他們命運中這慘烈卻光榮的一天,進行任務簡報。在那天,共有十四架道格拉斯公司的毀滅者式魚雷轟炸機從企業號上出發,前往攻擊威脅中途島的日本艦隊,最後只有四架回來。其中一架還因受創過於嚴重,而直接從甲板推進海中。

  在左舷後方的降落信號官指揮平臺上,一九四二年十月二十六日,當企業號飛行甲板因為敵人炸彈攻擊受損;一位略帶憂鬱、英俊的海軍上尉,在這個平臺上施展出大師級的手法,指揮艦載機一架接著一架,降落在異常擁擠的甲板上。

  在戰情中心,受過特別訓練的軍官和人員,曾在這執行第一代的電子戰。透過追蹤雷達幕上的光點,經由對電子訊號的分類,將各式各樣的光點區分為友機、不明機和敵機,並採以不同的因應措施應對這些光點。

  在企業號的前升降機,一位日本飛行員在一九四五年五月十四日,駕駛飛機從這邊撞進企業號內部,不僅造成他自己與艦上十二位官兵陣亡,也讓企業號的戰鬥生涯畫下句點。

  但所有這一切,如今已成昨日黃花。在這個人類為邁入太空時代、呼拉圈和電視而興奮不已的時代,企業號正快速地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

  拆解企業號的任務-全部拆完預計要花十八個月-委由一位大師級的劊子手負責。這位劊子手霍夫曼(W. Henry Hoffman),一生與大海結下不解之緣。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在挪威的商船上親眼目睹與德意志帝國海軍的戰鬥。之後,他隨船來到美國,憑著個人的直覺,選擇朝工程方面發展。霍夫曼先是成為紐約地鐵的領班,接著他決定加入李普賽特公司,重新跟大海打交道。

  到一九五八年止,霍夫曼已經拆解三艘戰鬥艦,和一艘豪華郵輪諾曼地號(Normandie)。由於霍夫曼先前曾在海上討生活,基於這個背景因素,使他每接受一個拆船任務時,都會去了解每艘船背後的歷史。至於他對企業號的感覺,可明顯地從他將整個拆卸過程完整記錄下來的舉動看出端倪:霍夫曼用一百五十張照片,小心記錄每個過程,詳細記錄企業號如何從一艘軍艦,變成二萬噸的廢鐵。

  一九五九年,當拆卸工作完成前,霍夫曼將企業號艦尾一塊漆有艦名的鋼板,捐贈給鄰近的紐澤西州溪谷鎮 (River Vale)。

  同一時間,拆卸工程持續進行。木製的飛行甲板被氣錘擊成碎片,以便工程人員進入下層猶如一個個洞穴的機庫甲板。當三座升降機被切割後,就進入拆解結構的步驟。這是個棘手的工作,因為移走這些鋼板會影響到船艦的平衡;李普賽特公司可不希望看到艦體翻覆過去。隨著艦首和艦尾大片大片地切割下來後,接著就要拆除艦體中央部分。五十噸級的起重機連續幾個月,每天不停地將鋼板一塊塊地從艦體上吊走。

  過去高馬力引擎加速旋轉,帶動三葉螺旋槳的甲板;昔日那些高射砲朝來襲敵機猛烈射擊、發出巨響的地方,如今發出的卻是另一種聲音。企業號的艦體被劃上了十字,當氣錘落在這些十字線上時,會發出刺耳的聲響。當工人用氧乙炔焊槍將艦體切割成一塊塊滾燙的鋼板時,火星也不斷地從艦體上冒出。

  企業號用花旗松製成的飛行甲板,在拆除後直接送去焚燒。長達數英哩的銅線則有利可圖,只要將外圍的絕緣層剝下,就可當作可重覆使用的材料出售。

  艦上的大軸與俥葉共有四個,每個重量都接近四十噸;但即使是巨大上層結構全部拆卸一空後,這四個大家伙仍然還在水面下。霍夫曼只得派潛水夫潛入水中,設法將大軸切割成幾段,以減輕整體重量;等重量下降到某個程度,就可用大型起重機將它們吊起。這是最後一項艱困的工作;完成後,就只剩艦體中段的拆除工程了。

  當企業號的龍骨在一九六○年五月被拖上岸時,整個拆卸工作告一段落。上岸的龍骨被切割成數段,以方便將它們拖走。拆卸後的鋼材,大部分都賣給了幾家日本公司;回顧企業號一生的經歷,這個結果確實頗具諷刺意味。

  李普賽特公司花五六萬一三三三美元購入企業號。與二十年前美國納稅人為建造這艘航艦所花的二千萬美元相較,李普賽特公司的支出只能算是零頭。但在一九五八年,當企業號被當作兩萬噸的鋼鐵、鋁、銅、橡膠、石棉、木材和其他種類的材料出售時,就只值這個價錢。

  在一九四二年時,企業號曾經是無價之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海軍在太平洋共經歷四十一場會戰或戰役,企業號就參加二十場;這個記錄在美國海軍中,沒有任何軍艦能與之匹敵。排名第二的「舊金山」號(USS San Francisco,CA-38)巡洋艦則參加了十七次。參戰次數第二多的航空母艦是「艾塞克斯」號(USS Essex,CV-9),一共十三次。但企業號非凡的記錄不僅僅在參戰的次數,更重要的是她所參與的會戰,本身即具備相當的特殊性。當美國海軍最迫切需要航艦時,企業號、連同艦上的水兵和飛行部隊總是在現場;從偷襲珍珠港直到日本投降的過程中,幾乎都是如此。一九四二年太平洋艦隊所轄的五艘航艦,只有企業號倖存下來;如果沒有企業號,美國恐怕會輸掉關鍵的中途島海戰。八個月後,在血腥的瓜達康納爾之役末期,她是美國唯一一艘還在太平洋巡弋的大型航艦。

  基於她傲人的戰績,企業號被尊稱為美國海軍「最具戰鬥力的軍艦」。少數幾艘顗覦企業號地位的軍艦-包括若干後來才參戰的航艦,與一些長期服役卻只有少數實戰經驗的水面艦-後來都證明根本不夠格。

  即使不考慮她的戰績,企業號仍舊是個有高度彈性的女士;她的排水量從原本的二萬五千噸,增加為三萬二千噸,以便容納更多的東西。戰時遠比平時需要更多的人員、食物、燃料、飛機、火砲和電子設備,所塞進的東西遠超過設計者原先的預期。到大戰結束時,企業號活像個原本僅能承重十磅,卻被硬塞進十三磅東西的沙袋。

  人員配置是艦上最有彈性的資產,當然也是最重要的。從一九三八年時的二千一百名水兵與飛行部隊人員,最後成長到將近三千人。他們當中有年輕、渴望為國服役的十七歲年輕人,也有年近五十,體驗過人生百態、久經戰陣的老兵;在每一次長達數週、甚至幾個月的任務中,他們都在狹小的空間內並肩生活在一塊。在企業號九年的役期中,共經歷十五位艦長(大戰期間則有九位),但只有少數讓人印象深刻。企業號飛行甲板上實際的領導者,是那些已登艦好幾年,對工作和麾下官兵瞭若指掌的士官和士官長。最具影響力的軍官是兩位副長,都是飛行部隊出身的他們,已將其生命與這些戴白帽的士官兵連結在一起,並隨時將他們的福祉放在心中,即使離艦後也是如此。

  企業號也是率先嘗試於夜間從航艦起飛,此一神秘戰技的先驅。她的夜戰飛行員變成會飛的傳教士,四處向人證明夜間航艦飛行的價值。藉由此種獨特的戰技,他們完全剝奪敵人原有的夜間優勢,讓企業號飛行員可以每天對敵人進行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的攻擊。

  二戰結束時,美國海軍共擁有近一百艘各種型式與大小的航艦。但那些付錢製造企業號的納稅人,到這時才得知,沒有任何一艘航艦曾像企業號一樣,跨越過世界最大的海洋。她是企業號、或艦上官兵口中的「大E」。戰爭結束十三年後,仍有美國人記得她曾在太平洋戰區艱難時刻以「唯一」一艘美軍航艦之姿作戰,所以他們竭盡全力想把企業號從分解者的碼頭拯救出來。當他們的嘗試失敗後,數以千計的人前往紐澤西州的河岸旁,向企業號致敬。

  企業號是屬於所有美國人的軍艦,從此之後再也不會有其他軍艦和她一樣。這本書所講述的就是她的故事。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企業號的故事:一艘勇猛航艦的誕生與凋零


ISBN:9789869335355
叢書系列:ARSENAL
規格:平裝/408頁/17x22cm/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人文史地>世界史地>斷代史>近/現代史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軍事>武器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企業號的故事:一艘勇猛航艦的誕生與凋零

【Preview】內容預覽/連載/試閱PDF下載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企業號的故事:一艘勇猛航艦的誕生與凋零

ISBN:9789869335355
叢書系列:ARSENAL
規格:平裝/408頁/17x22cm/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人文史地>世界史地>斷代史>近/現代史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軍事>武器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企業號的故事:一艘勇猛航艦的誕生與凋零

資料來源:[博客來BOOKS網路書店]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ap/products/0010726135?utm_source=ap&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
圖文屬原創所有。相關資訊僅供參考,歡迎前往選購。發現不妥處請告知!

【Customers Who Bought This Item Also Bought】買的人,也買了...

戰後的日美同盟真相 青天白日下的軍魂 全球史的再思考 狙擊圖解百科 鄧小平:革命人生 基地帝國:美軍海外基地如何影響自身與世界 戰敗者的觀點:德軍將領談希特勒與二戰時德國的興衰 如何豢養一隻奴隸:古羅馬管理學聖經 前線島嶼:冷戰下的金門 變臉的緬甸:一個由血、夢想和黃金構成的國度 全球史的再思考 美國人:一種跨文化的分析比較 演算法星球:七天導覽行程,一次弄懂演算法 青天白日下的軍魂 偏見法國:正解還是誤解?關於法國的41個迷思、綺想與真相 



文章標籤

BOOKS 好書推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下一個100年:21世紀全球政治、經濟、資源、太空戰爭策略大布局(The Next 100 Years: a forecast for the 21st century)~推薦!

作者:喬治‧弗列德曼
原文作者:George Friedman
譯者:吳孟儒,林曉芳,黃思瑜,楊彝安
出版社:木馬文化
出版日期:2016/08/31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360元

ISBN:9789863592938
叢書系列:不歸類
規格:平裝/320頁/17x23cm/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國際關係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下一個100年:21世紀全球政治、經濟、資源、太空戰爭策略大布局

【Author】作者/繪者/著者/譯者

作者簡介    

喬治‧弗列德曼(George Friedman)


  著名國際衝突、美蘇關係專家、未來學家。生於匈牙利,父母親是二次大戰時納粹大屠殺事件的生還者。由於政治因素,弗列德曼在三歲時隨同父母移居美國。他對政治與國際關係議題特別感興趣,在紐約市立大學主修政治科學,隨後取得康乃爾大學的博士學位,畢業後在賓州的迪金森學院任職二十餘年。

  除了政治科學學者與作家兩個身份之外,弗列德曼在路易斯安納州立大學創設了「地緣政治研究中心」,也是美國民營智庫機構「戰略預測」(Strategic Forecasting Inc.簡稱Stratfor)的創辦人與總裁,此機構為全球首屈一指的情資收集與預測公司,專門提供企業與各國政府關於全球的政經分析與預測。2001年Barron's財經雜誌曾稱它為「影子中央情報局」。弗列德曼經常接受媒體訪問,已出版數本政治分析的專著。他常常撰寫有關國家安全、資訊戰、電腦安全以及情資等等專文。

譯者簡介

吳孟儒


  成大外文系畢,曾任補教界英文講師、美語補習班班主任、美國大學華語助教等職。現為自由譯者,曾於師大翻譯所進修口筆譯。

林曉芳

  中興大學外文所碩士,曾任職於出版社和雜誌社編輯。譯有《最重要的事》等書。

黃思瑜

  自由口筆譯者,台大外文系畢,英國巴斯口筆譯研究所碩士。

楊彝安

  台大政治系學士、輔大翻譯學研究所碩士,譯有《機器人咬人》等書。目前亦為口筆譯者。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下一個100年:21世紀全球政治、經濟、資源、太空戰爭策略大布局


【Introduction】簡介/書評/特色/摘要

  ★《後美國世界》作者札卡利亞推薦必讀之書
  ★Amazon國際政治關係類第一名
  ★Amazon科學/未來預測類第一名
  ★「紐約時報」非文學類第五名

  
  (原書名:未來一百年大預測)
  
  下一個100年,哪些區域會發生政治衝突?投資會遇到什麼風險?
  各國領導人、跨國企業、國際媒體,都聽美國智庫「影子中情局」創辦人喬治•弗列德曼的推演!
  最新台灣中文版作者序!
  
  1900年,倫敦為世界首府,歐洲富庶繁華,甚至可以在歐洲的首都直接向全球各地發號施令,當時世人都相信,安定又繁榮的歐洲將會一直統治這個世界……
  
  1920年,一戰撕破了歐洲的和平,四分五裂,上百萬人死於非命,和平協定牽制著德國,當時世人都相信,德國肯定無法再度捲土重來……
  
  1940年,德國不但重新崛起、宰制了歐洲,還和蘇聯同盟,當時世人都相信,歐洲大局已定,德國會繼承歐洲帝國遺產……
  
  1960年,德國在二戰戰敗後,歐洲被美國和蘇聯一分為二,以強大的核武包圍蘇聯。當時世人都相信,美國已爬上世界強權大國……
  
  1980年,在一場長達七年的戰爭中,美國輸了,不是輸給蘇聯,而是輸給北越共產政權,且美國也被趕出伊朗,不再擁有石油的掌控權,為了抵抗強大的蘇聯,美國只能向中國示好,當時世人都相信,美國幾乎淪為蘇聯的俎上肉……
  
  2000年,蘇聯瓦解了,信奉共產主義的中國骨子裡也轉型為資本主義國家,全世界一起追求經濟的繁榮,當時世人都相信,經濟才是第一優先,再也不會發生大型戰事……
  
  2001年9月11日,美國世貿大樓被撞毀,當時世人都相信……
  
  在短短的一百年內,幾乎每隔二十年,全球政治權力就發生了讓人意料不到的大轉變,在這些大變動背後,到底有無一套可以依循的原理呢?這套原理,是否也可以讓我們預測未來的國際政治和經濟局勢和其變化呢?
  
  本書作者為著名國際衝突研究學家,在路易斯安納州立大學創設了「地緣政治研究中心」,並於一九九六年成立了「戰略預測」機構,至今已是全球頂尖民營的情資蒐集和分析機構。透過其專精的地緣政治學,結合政治行為的趨利前提,審視目前的現實局勢,作者即看到了一個國家追求短期利益的動力,亦了解她們所受到的空間及他國的牽制,因而推斷出未來的國際局勢走向。
  
  處在亞洲軍事關鍵位置的台灣在21世紀該如何利用自己過去的經濟和科技優勢?中國沿海和內地經濟大幅的落差,是否會造成國家分裂的威脅?為何人口眾多、科技業看好的印度,卻會在21世紀的世界舞台缺席?看似單純的太空科學探索,卻埋伏了新軍事勢力?2050年,即將發生另一場世界大戰?
  
  無論是評估全球政治變動或經濟風險評估,這本書依靠有力的數據和歷史經驗,做了最有說服力的推演。
  
名人推薦
  
  國際時事觀察家一致好評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列)
  王緝思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
  朱 鋒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吳惠林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南方朔 作家/評論家
  胡志強 前台中市長
  陳一新 淡江大學美研所教授
  劉必榮 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樊吉社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所研究員
  
  撼動21世紀,各界好評:
  這本書會影響許多國家領導人的決策與思維。
  ——陳一新 淡大美研所教授
  
  這本書講的是不在預期中的結果,以及時間與地點的限制如何影響個人與國家的作為,另外也提供了對於未來事件的預測。弗列德曼的論點非常有趣…這是一本很棒的書。——Booklist
  
  不論是占星家或是科幻小說家提供的預言,都有悲慘的紀錄,不過讀者還是可以津津有味地閱讀本書中機敏的歷史分析、經濟分析與令人震驚的人口統計的數據資料。——Kirkus
  
  這本書和傳統的全球局勢看法不同,發人深省。——「紐約郵報」
  
  本書的學術基礎和說理過程,非常令人著迷。——「巴爾的摩太陽報」
  
  高明的見解!——Bloom專業財經網站
  
  弗列德曼是美國頂尖的策略事務專家。——LouDobbs,美國CNN主播和節目主持人
  
  弗列德曼讓人忍不住把他視為預測未來的水晶球。——「紐約時報雜誌」
  
  本書客觀分析現實,又大膽自信預測未來,姑且不論這些預測是否都會實現,至少閱讀後讓人啟發良多。——「出版人周刊」
  
  無法看見的事,當然很難預測,但弗列德曼的闡釋,比其他大部份的預測更有說服力。——Amazon網路書店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下一個100年:21世紀全球政治、經濟、資源、太空戰爭策略大布局

【Table of Contents】目錄/大綱/內容概要

新版作者序 為台灣開創新的世界局勢
獨家繁體中文版序 台灣未來的位置在哪裡?
推薦文 一本會影響許多國家領導人思維與決策的書
作者的話
序曲 美國時代導論
第一章 美國時代曙光乍現
第二章 大地震:美國與聖戰士的戰爭
第三章 文化戰爭、人口爆炸與電腦
第四章 新的危險地震帶
第五章 二○二○年的中國:紙老虎一個
第六章 二○二○年俄國再起
第七章 美國強權與二○三○年的危機
第八章 你爭我奪的時期
第九章 二○四○年代:戰爭序曲
第十章 作戰計畫
第十一章 世界大戰:假設狀況
第十二章 二○六○年代:黃金的十年
第十三章 二○八○年:美墨爭奪全球心臟地帶
後記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下一個100年:21世紀全球政治、經濟、資源、太空戰爭策略大布局

【Preface】序/前言/推薦/心得

新版作者序
  
為台灣開創新的世界局勢

  
  著述本書以來,我在書中做過的預測已經發生或實現了幾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歐盟結構失靈、俄羅斯重振地盤勢力、美國在所有層面保持世界龍頭地位,以及中國經濟衰退、發生政治危機導致獨裁專制或區域衝突。
  
  要了解這些情勢對台灣的意義,就要先思考這一切的來龍去脈。二〇〇八年全球資本主義發生週期性危機,美國和歐洲的經濟首當其衝;歐美不景氣,又進一步導致中國承受重擊。當時中國是全世界最主要的低成本製造業國家,原本經濟就已經每況愈下;原因是中共領導者把失業問題視為對政權的挑戰,不可容忍,所以鼓勵融資補助效率低落的企業,好維持完全就業,結果中國發生通貨膨脹,導致競爭力愈來愈比不上越南、墨西哥等人力更低廉的國家。
  
  二〇〇八年後,世界對中國出口貨物的需求減弱了,正好中國的競爭力也下降,於是經濟危機變成了政治危機。中國共產黨早就不是當初以意識形態立足的政黨,現在他們用一手創造的繁榮經濟,當作政權正當存在的理由;可是,這樣的繁榮經濟如今承受著壓力。更重要的是,大半的中國、沿海地帶以外的地方,從來沒有真正脫貧。鄉下人到東部城市打工,想要賺錢回故里,景氣低迷卻摧毀了他們的夢;到最後,他們失望返鄉,就待著不走了。
  
  共產黨有兩個困境。其一,東部經濟衰弱,引發不滿。其二,農民階級焦慮不安;從很多方面來看,當年毛澤東號召延安長征,利用的正是同一股情緒。唯一解套的方法就是在中國厲行專制統治。習近平承襲獨裁作風,在黨內必須整肅潛在的政敵,建立黨殘酷無情的性格,讓敵人不敢輕舉妄動。這就是習近平打貪的源由,反腐打貪是為了鞏固中央權力,壓制整個國家,以及黨本身。
  
  此外,中國在南海和東海的態度愈來愈好戰。當然,這股氣勢還沒有在這個地區得到實際的成果,目前只是把美國甚至印度拖下水而已。中國並不如表面上裝得那麼強大,地理上他們受困在沿岸諸水域之中,往南有島嶼圈,往北有島嶼鏈;南北連線的中間點就是台灣,奪下台灣,就能消除被美國封鎖的恐懼。
  
  當然,如果他們有能力對台發動兩棲作戰,就不會像現在這樣只採取有限的行動。中國知道人民解放軍陸軍是國內保安隊的性質,大過真正能發動侵略戰爭的軍隊;海軍則是缺乏作戰必要的航空母艦,比起美國的十一艘,中國只有一艘戰力不強的航母。中國支援補給兩棲作戰的能力同樣欠佳,不只是因為海軍艦隊的限制,也是因為缺乏這類複雜作戰的經驗。
  
  因此,台灣一定要認清中國內部正在醞釀的問題,還有中國海軍的極限;台灣對「一個中國」政策的理解必須在這個脈絡下拿捏。中國的經濟問題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對社會造成的影響也是。比起無法掌控的軍事冒險,北京更關心自己內部的穩定。台灣必須清楚客觀評估中國局勢,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深入說一說中國。二〇〇八到二〇一四年,中國持續衰退,同時卻讓全球市場相信自己仍然強盛;因此石油和原物料價格飛漲,居高不下。可是到了二〇一四年,大家愈來愈清楚了,中國的原料消費率不會恢復先前的水準,而且一定不會如願增加消耗;於是石油等商品的價格重重跌了一跤。
  
  如今,工業製品出口國(例如中國)和原物料出口國都碰到價格暴跌的問題,所以中國陷入泥淖,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澳洲等等好些個國家也是。我們發現,出口國的製造效率再怎麼高,也還得仰賴進口國購買產品的能力。
  
  這是長期的問題。美國出口總額只占國內生產毛額一小部分,因此和其他高出口額國家處境相當不同。對於台灣,這是問題,也是機會。台灣經濟不能全靠內需市場,一定得外銷,但是和其他出口國相比的小規模,加上高素質勞動力,可以為台灣打開大門,打入仔細設定的目標市場和進口國。身為外國人,說這些話也許有些冒犯,但是我認為台灣的契機在於善用效率和靈活度,把握良機,乘勢而起;同時,和大型貿易夥伴之間不要牽連太深,他們可能會妨礙台灣的自由選擇。
  
  最重要的是,我奉勸台灣人,在評估軍事威脅時,要非常客觀;有些動作來勢洶洶,其實仔細一看,只是虛張聲勢,不足為懼。在書中我和讀者一起觀察未來,希望諸位讀者能享受其中。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下一個100年:21世紀全球政治、經濟、資源、太空戰爭策略大布局


ISBN:9789863592938
叢書系列:不歸類
規格:平裝/320頁/17x23cm/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國際關係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下一個100年:21世紀全球政治、經濟、資源、太空戰爭策略大布局

【Preview】內容預覽/連載/試閱PDF下載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下一個100年:21世紀全球政治、經濟、資源、太空戰爭策略大布局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下一個100年:21世紀全球政治、經濟、資源、太空戰爭策略大布局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下一個100年:21世紀全球政治、經濟、資源、太空戰爭策略大布局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下一個100年:21世紀全球政治、經濟、資源、太空戰爭策略大布局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下一個100年:21世紀全球政治、經濟、資源、太空戰爭策略大布局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下一個100年:21世紀全球政治、經濟、資源、太空戰爭策略大布局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下一個100年:21世紀全球政治、經濟、資源、太空戰爭策略大布局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下一個100年:21世紀全球政治、經濟、資源、太空戰爭策略大布局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下一個100年:21世紀全球政治、經濟、資源、太空戰爭策略大布局

ISBN:9789863592938
叢書系列:不歸類
規格:平裝/320頁/17x23cm/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國際關係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下一個100年:21世紀全球政治、經濟、資源、太空戰爭策略大布局

資料來源:[博客來BOOKS網路書店]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ap/products/0010726170?utm_source=ap&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
圖文屬原創所有。相關資訊僅供參考,歡迎前往選購。發現不妥處請告知!

【Customers Who Bought This Item Also Bought】買的人,也買了...

未來20年歐洲變革大預測 變臉的緬甸:一個由血、夢想和黃金構成的國度 西方文明的崩潰:氣候變遷,人類會有怎樣的未來? 超級預測:洞悉思考的藝術與科學,在不確定的世界預見未來優勢 下一波經濟狂潮:從人口、債務、物價指數剖析未來十年全球經濟的贏家與輸家 不平等的審判: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告訴你,為何司法判決還是這麼不公平 為什麼世界頂尖人士都重視這樣的基本功?:讓高盛、哈佛、麥肯錫菁英一生受用的48個工作習慣 思辨賽局:看穿局勢、創造優勢的策略智慧 聯合文學 11月號/2016第385期 美國人:一種跨文化的分析比較 變臉的緬甸:一個由血、夢想和黃金構成的國度 西方文明的崩潰:氣候變遷,人類會有怎樣的未來? 全球史的再思考 美國人:一種跨文化的分析比較 演算法星球:七天導覽行程,一次弄懂演算法 



文章標籤

BOOKS 好書推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官的被害人:德國冤案事件簿(Der Richter und sein Opfer: Wenn die Justiz sich irrt)~推薦!

作者:湯瑪斯.達恩史戴特
原文作者:Thomas Darnstädt
譯者:鄭惠芬
出版社:衛城出版
出版日期:2016/08/31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380元

ISBN:9789869351805
叢書系列:紅書系
規格:平裝/384頁/25k正/14.8x21cm/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社會議題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法律>概論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法官的被害人:德國冤案事件簿

【Author】作者/繪者/著者/譯者

作者簡介    

湯瑪斯.達恩史戴特 Thomas Darnstädt


  記者,法學博士,專研警察法、公民權及國際法,數十年來持續為德國《明鏡週刊》(Der Spiegel)供稿,也曾主編該刊的德國政治版數年。著有《空洞的共識:共和該怎麼重上軌道》《全球警察國家:恐攻焦慮、安全執念,以及自由的終結》《紐倫堡:一九四五年法庭上的危害人類罪》等,目前與家人住在漢堡。

譯者簡介

鄭惠芬


  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校訂者簡介

朱子元


  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公法組碩士

林倍伸

  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刑法組碩士

監修者簡介

薛智仁


  臺灣大學法律學院助理教授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法官的被害人:德國冤案事件簿


【Introduction】簡介/書評/特色/摘要

德國聯邦最高法院法官估算:
德國的刑事判決很可能有四分之一是冤案!

  這就是比卡夫卡小說更荒謬的現實世界

  有些人一覺醒來,世界就不一樣了。他們莫名成為嫌犯,卻走不出司法迷宮……

  銀幕上的警探總是精采破案,然而現實世界卻沒有這麼漂亮精準。負責伸張正義的檢警司法單位經常逸離自己應該嚴守的分寸,司法系統為防止出錯而設下的層層防護機制也總是不斷出現破洞,許多人因此無辜被絞進巨大的司法齒輪當中碾碎,再也無法回復。

  德國是臺灣人心目中的法治先進國,人權意識也比臺灣更高,但即使在這樣的國家,誤判的冤案仍持續發生。德國聯邦最高法院的資深法官甚至推算,德國的刑事判決可能有高達四分之一是誤判!

  為什麼連德國也有這麼高的冤案比例呢?這本書舉出近幾年許多個不同類型的案子,講述它們匪夷所思的偵辦與審判過程,指出其中出現哪些關鍵錯誤,也訪問了法官與律師,以及受司法單位委託諮詢的外部鑑定人。從這樣的仔細檢視當中,可以看到冤案為何發生,或許也讓我們更加瞭解應該如何改善。

  本書作者是德國《明鏡週刊》資深記者,擁有法學博士學位。他長期關心德國的人權法治狀況,這本書就是他對司法失誤問題的回應,也十分值得做為臺灣的參考。

名人推薦

  導讀
  薛智仁(臺灣大學法律學院助理教授)

  推薦序
  羅秉成(臺灣冤獄平反協會理事長)
  吳東牧(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製作人)

  一本驚悚的寫實錄,說明了誤判是如何以及為何這麼常見。──《柏林日報》(Berliner Zeitung)

  作者清晰易懂的筆觸,讓讀者理解,司法機器的濫用與失職的法官如何對我們每一個人造成威脅。──《訴訟觀察》(Prozessbeobachter)

  本書揭露了德國司法的錯誤及其受害者,在作者的妙筆下,讀者將被一件又一件的案例所震撼。──《法蘭克福評論報》(Frankfurter Rundschau)

  縱放是警察畢生揮之不去的夢魘。但對被害人與法治國下的司法來說,冤案更是一場重大災難。作者文筆精采之處,就是讓世人瞭解錯誤怎麼來的。──《每日鏡報》(Der Tagesspiegel)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法官的被害人:德國冤案事件簿

【Table of Contents】目錄/大綱/內容概要

導讀:失控的真相製造機/薛智仁
推薦序:冤罪風險猶似初春懸崖上的薄冰/羅秉成
推薦序/吳東牧
 
第一章  不是前言
第二章  解剖司法冤案
第三章  嫌疑
訪談紀錄:「一切都在他的腦袋裡面」
第四章  自白
第五章,最黑暗的一章  性侵
訪談記錄:「懶惰又沒想像力」
第六章  鑑定人
訪談記錄:「我都是百分之百確定」
第七章  證據
訪談記錄:「不喜歡人的話,他就甚麼也無法理解。」
第八章  一筆交易
獨立的一章  鐵欄杆後的無辜者
終章  結算
 
受訪者資料
譯者跋:如果原文是真相,翻譯就像發現真實的過程/鄭惠芬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法官的被害人:德國冤案事件簿

【Preface】序/前言/推薦/心得

推薦序

冤罪風險猶似初春懸崖上的薄冰──從本書談刑事司法改革諸問題
羅秉成律師/冤獄平反協會理事長


  在那場雪崩中,沒有一片雪花會感到抱歉。──斯坦尼斯諾.雷克(Stanislaw Lec)

  冤罪三書

  冤獄平反協會繼《路人變被告》、《冤罪論》後,今年接續譯介關於刑事司法錯誤的專書《法官的被害人》。一年一本,連續三年。從美、日、德三國的冤罪論著可以發現冤案的世界性—無處不冤,正如《路人變被告》一書作者葛雷特(Brandon L. Garrett)的觀察:「一份錯誤自白很可能跟全世界的其他錯誤自白相類似」、「近年來,出現愈來愈多比較法性質的冤案研究與預防資料,包括研討會、專書與文章,全世界也開始討論最佳做法與改革。」刑事司法政策正受到「無辜者運動」潮流的影響而思圖改變,而臺灣適值「司法改革再造」的新挑戰,刑事訴訟制度又是位處門面的「司法櫥窗」,何去何從,自然極具改革的指標意義。我國傳統法制深受歐陸法系的影響,將德國形容為臺灣法律移植的宗主國應不為過。但若穿越比較法所認識「法典上」的德國,我們對刑事司法「實證上」的德國又認識多少?《法官的被害人》這本新譯德國冤案事件簿,或許可以引領我們見識德國法治陰暗的一面。

  法院是人肉磨坊?!

  《法官的被害人》一書為我們揭開德國司法的神祕面紗,作者開頭就犀利質疑:「究竟,在法庭上發現真實的標準是什麼?司法是否有足夠的控管機制,以判斷出重大的錯誤並加以糾正?我們又如何能夠確保,落入司法磨坊的巨石之間,被無情碾碎的,不會是無辜的人?」本書經由數宗真實發生的「沃茲案」、「農夫分屍案」、「黑猩猩面具案」、「莫妮卡案」及「沃姆斯集體性侵案」為緯,再以著名的「浴室謀殺案」為經加以貫串,舖陳近代德國的冤案地圖,解剖分析冤案成因,痛切之餘,作者不只一次控訴德國的刑事法院是間折磨人的磨坊,「司法機器像巨大的磨坊不斷滾動,未曾稍停。」甚至以不堪的「司法鬼堡」名之,令人悚然。這真的是我們所崇仰的法治大國會發生的事嗎?究竟是我們過去太美化德國的法治形象,或者是作者太醜化他自己的母國?

  當法官也犯錯

  本書作者不僅分析介紹德國的冤錯個案,還訪談法官、律師及司法心理醫師,並蒐集相關冤罪研究文獻佐證。他引用德國聯邦最高法院法官艾舍巴哈(Ralf Eschelbach)的看法:「每四個刑事判決中就有一件是誤判」、「事實審法官確信自己的判決是正確的,這無疑是一種危險的自我欺騙。」到底德國有多少刑事法官陷於自我感覺良好而不自知,本書引用梅茵茲大學傳播學研究員針對德國五百位刑事法官所做的一項調查發現,對「您是否曾在宣示判決後,懷疑其正確性?」的提問,有百分之七十六的刑事法官回答「很少」或「從不」。看來德國有超過四分之三牧k官對自己的判決頗有自信,但反過來也有四分之一的法官懷疑自己判決的正確性,據統計德國每天會產出三千件的刑事判決,當中有七百五十件連法官自己都認為可能是誤判。如果這是真的,那麼該往下追問的是:既然有所懷疑,就不應該妄下結論,是什麼驅力使法官不得不作出錯誤的判決?本書非常無情的批判:「司法是唯一一家允許自己不必從錯誤中學習的大型企業,知道的客戶必定會驚恐萬分。」儘管如此,以二○一○年的統計結果而言,德國仍有一千一百七十六件有罪確定判決准予開啟再審,而臺灣平均每年只有個位數的寥寥幾件而已。不論是從人口比或案件比而言,都有如天壤之別。究竟是我們的刑事判決正確率高於德國,而且我們的法官也比德國法官高明,還是再審開啟率的統計數字會騙人,頗值玩味。

  自由心證濫用是誤判的泉源

  本書不斷提醒:「真正危險的不是真相,而是發現真相的過程」、「非得找出真相的人,通常都太容易固執己見」,而賦予法官自由心證的裁量權,簡直讓固執的法官如虎添翼,一旦心證已成,心證的「固著效應」便頑強如化石,千牛難挽。作者訪談辯護律師許文(Johann Schwenn),他對恣意自由心證有極其深刻的批判:「法院的自由心證原則,其實無異於幾近恣意地審視真相」、「每個審理過程都隱藏著恣意性」、「法官可以相信所有可支持的事情,只要他自己不產生懷疑就好」,而在如此的理解下:「我相信我想相信的」—這才是自由心證的本質。艾舍巴哈法官也警告:「憑直覺進行證據評價所確認的結果,實在讓人擔心。」在不同法官的不同自由心證下,確定的事實在不確定的訴訟過程中,不斷反覆、擺盪,猶如本書的冤案被害人之一柯雲自嘲的:「我就像一顆被司法界玩來玩去的球。」作者也只能無奈地說:「當法官的判斷明顯有了偏差,被告只能默默吞下去」,因此「被告毫無防備地成為法官的被害人」,倒楣的事就像踩到狗大便一般,孰能保證豁免?

  「零假設」原則失守

  德國的司法恐非如此不堪,本書也提到德國聯邦最高刑事法院曾立下的「零假設原則」:為了保護被告,任何不利被告的證詞,都必須先假定為不真實—直到除了證詞為真以外,已無其他解釋可能之前,都必須維持此一假定。德國的「零假設原則」顯然是從「無罪推定原則」推導出判斷證詞真偽的子原則,此與日本森炎律師在其《冤罪論》倡言的「所有的刑事案件都是冤罪案件」,藉以激發審判者提高其「冤罪意識」(或「冤罪感」)的理論,遙相呼應。作者藉用土地測量員形容法官的工作:「法官的工作是一種手工技藝,像土地測量員,追求的是精準客觀。他們手上握有的是很多小小塊的真實,得仔細加以測量,然後才能拿來與刑法規範做比對。」因此法官必得嚴肅對待他們的手工藝,要做的是「量測」,不是歡呼,也不是謾罵。「他們要做的是研究真相,而不是對著事實感到憤怒。」把如此對法官客觀性的理想期待,投射到當下臺灣現實的社會,好好想一下,我們的司法實況是否正被理盲情濫的「大眾輿論」推往相反的方向?司法是否正遭受網路新興傳媒的壓迫而漸趨媚俗化?如果司法不跟著起閧憤怒,是否司法就得承擔不正義的汙名?在如此嚴峻的社會氛圍壓力下,又如何期待法官可以做得到法諺要求「不慍不火」(sine ira et studio)的原則以探求真相?

  官官相護,永不道歉?

  德國的司法仍保有其高度自覺的職業榮譽感,在「沃茲案」被判決有罪確定後,被害人之父提的民事求償訴訟,卡爾斯魯爾邦法院民事庭判決被告沃茲勝訴免賠,民事法官對刑事法官大唱反調。作者形容民事法官作出的判決「就像將瀝青和硫淋在隔壁(刑事)法庭的同事頭上」。這當然是極端的例外,真實的情況或許是許文律師所形容的才對:「這些人(指法官)根本就不想看見他們搞出來的是怎樣一場災難,他們根本就不願意談論自己或同僚的種種惡劣行徑。」當看到德國「沃姆斯案」的刑事庭審判長羅倫茲(Hans Lorenz)法官在宣告無罪判決當庭表示:「我們必須對被告致歉,讓他們忍受如此長期的痛苦煎熬。在沃姆斯,並沒有所謂集體性侵的事情發生。」立即使人聯想到日本「菅家利和案」的合議庭法官在宣告這起日本第一宗的DNA冤案被告無罪時,三位法官起立向這位「法官的被害人」深深鞠躬,公開道歉。德國有如此謙卑的法官,日本也有,但我們呢?
本書除了赤祼祼地揭露德國冤案的真相外,也注意到司法對冤案肇事者莫可奈何的無力感。本書指出:「刑法典的『枉法裁判罪』是防止法官恣意的唯一武器,但這把武器卻鈍得很。」因為依刑法教授艾柏(Volker Erb)的研究,德國聯邦最高法院在此罪上了一道「封鎖作用」的法官特權:即使法官是犯了「最嚴重的業務過失,造成如此嚴重的結果」,只要其發生並非出於刻意,即便是輕率亂判也仍舊可以「免於承擔刑事責任」,在臺灣我們也抄了像德國一樣的法條「枉法裁判罪」(刑法第一二五條),但這一條法官從沒人用過。是否至少應增訂「重大過失」的枉法裁判罪,以免冤抑,值得斟酌。

  司法體系的「核心缺失」—事實認定能力不足

  在前述梅茵茲大學二○一一年對五百位刑事法官的研究問卷中還有一題:「您認為作成判決最困難的部分為何?」有百分之六十三的法官回答:「犯罪過程/犯罪事實的認定。」儘管在德國的刑事法領域中早已有《法庭上的事實認定》、《法學的論證理論》、《刑事訴訟的誤判來源》(三巨冊)等專書,但顯然還有所不足,仍有超過一半以上的法官深受如何正確認定事實之苦。在大陸法系的正規法學教育中,如何正確解釋法律與如何正確認定事實這兩件事的課程時數,不僅是不成比例,簡直是「有法律,無事實」的教育訓練。所謂「給我事實,我就告訴你正義是什麼」(Da mihi facta, dabo tibi ius)的拉丁法諺宛如空中樓閣,浮誇不實。聯邦最高法院艾舍巴法官指出司法體系的核心缺失,就是在發現事實上「缺乏職業訓練」,本書也毫不客氣地批判:「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那些未來的法官幾乎都只學習如何解釋法律,法學教育僅止於研究法律,法律人傳統上不投入事實以及如何確定事實的研究。」比諸德國法學教育或職業訓練對「事實認定」的不足,猶有如此可貴的司法自覺,反觀臺灣對此議題論述之貧乏,儼如荒莫甘泉之不可求。刑事案件輕忽如何正確認定事實的重要性,幾近麻木無感,能無愧乎?

  薄冰上的集體沉默者

  法官難為,為難法官。

  雖然本書如此露骨地自揭瘡疤,但仍帶著同情在理解法官:「他們又怎麼能夠承認,每天在必須決定別人命運的同時,腳底下所踩著是怎樣的一層薄冰?」本文起首引用的智慧小語—「在那場雪崩中,沒有一片雪花會感到抱歉」,是書中「沃姆斯集體性侵案」的辯護律師哈斯(Gabriele Haas)在結辯陳詞所引用的詩句。雪崩是一片片雪花累成的,為什麼沒有一片雪花需要對雪崩負責?在現代司法體系採分權的原則下,自然經手過每一個案的司法人員(廣義的包括警、調、檢、辯、法)都只能在司法生產線的「分工」下負責一部分或一小段的工作。責任因分工而分散。如果把案件搞錯弄壞了,通常不會只是某部分、某段落或某個人的問題而已,系統性及制度性的累積錯誤反倒成為個別錯誤製造者的庇護之地。別人犯的錯,你遲早也會犯到,所以閉嘴是最安全的策略。司法專業人員面對如此巨大冤案的集體沉默,最是震懾人心。

  冤罪判決的味道

  本書最後提出重塑「新法官」的六件刻不容緩的事,或許對刻正火熱進行的我國「二代司法改革」有所助益。做為一個刑事辯護律師,藉由本書一窺德國刑事訴訟的實務,始知德國辯護人已有「上訴律師」、「再審律師」的專業分工,也見識到德國刑事案件已採用證人可信度判斷的專家意見,使司法心理學與法學在一些特殊個案(例如性侵案件兒童證言的可信度鑑定)產生跨域衝擊的微妙效應,這在我國刑事實務現況都是極為鮮見的(鄭性澤再審案曾嘗試提出自白錯誤之供述性鑑定專家意見書做為新證據),獲益匪淺。不論在研究上或實務技巧上,他山之石,足可借鑒。

  對以救援無辜、平反冤罪為職志的律師而言,關於如何發現冤罪判決的這件難事,通常求索不得,但許文律師的這句帥話令人玩味再三:

  「這種判決聞起來有一種笨笨的,未經批判的味道。」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法官的被害人:德國冤案事件簿


ISBN:9789869351805
叢書系列:紅書系
規格:平裝/384頁/25k正/14.8x21cm/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社會議題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法律>概論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法官的被害人:德國冤案事件簿

【Preview】內容預覽/連載/試閱PDF下載

第一章  不是前言
 

「不是我!」
 
沒有一絲跡象指出曼菲德.簡迪斯基(Manfred Genditzki)就是殺人犯。安靜瘦弱的曼菲德住在泰根湖畔羅塔埃根市(Rottach-Egern)一棟社區公寓裡,他是這棟公寓的管理員,也是大家眼中的「萬事通」。他很喜歡這份差事,因為管理員的工作可以將實用技能貢獻給大家,成為大家時時需要的人。對於一樓的K太太來說,曼菲德對她的照顧更是無微不至。
 
八十七歲的莉賽蘿特.K(Lieselotte K)曾經是生意人,獨居的她行動不便而且患有重病。管理員簡迪斯基對這位老太太的照顧,簡直就像對待自己的母親一樣。他會帶老太太上美容院、看醫生,還會幫她洗衣服跟買菜。每天早上,他會過來和老太太一起吃早餐,耐心聆聽這位悲苦的老太太抱怨親戚。下午的時候,他還會再過來和她喝杯咖啡,有時也會帶著太太小孩一起過來。
 
K太太每個月都會多給這位管理員一百歐元,謝謝他這樣每日每夜的隨伺在側。如果他額外幫忙老太太大包小包地買東買西,老太太還會再多塞些錢給他。很有耐心的曼菲德因為也得幫她去銀行提領現金,所以他手上也有K太太的銀行存摺和郵局信箱的鑰匙。K太太也會定期請曼菲德以代理人的身分幫她到銀行結算金額,每一分錢都不會漏掉。K太太其實並不相信任何人,她不喜歡和人相處,再加上她頤指氣使的態度,因此才造成她今天孤獨一人的下場。但這位管理員,她的「曼菲德」,可說是她最後的依靠。在她慢性腹瀉嚴重發作的時候,他是唯一能夠幫忙她把麵包和茶放到床前的人。簡迪斯基,一九六○年生,是這位好鬥的老太太不離不棄的最後依靠。
 
二○○八年十月二十八日十八點三十分左右,K太太被她的看護發現溺斃在自家的浴缸裡。浴缸的水龍頭還開著,老太太衣著整齊,左小腿懸掛在浴缸外面。

ISBN:9789869351805
叢書系列:紅書系
規格:平裝/384頁/25k正/14.8x21cm/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社會議題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法律>概論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法官的被害人:德國冤案事件簿

資料來源:[博客來BOOKS網路書店]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ap/products/0010726209?utm_source=ap&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
圖文屬原創所有。相關資訊僅供參考,歡迎前往選購。發現不妥處請告知!

【Customers Who Bought This Item Also Bought】買的人,也買了...

不平等的審判: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告訴你,為何司法判決還是這麼不公平 美國法律史 可侵犯的尊嚴:一位德國律師對罪行的13個提問 不完美的正義:司法審判中的苦難與救贖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天生變態:一個擁有變態大腦的天才科學家 世界怎麼可能公平 ? 快停止你的抱怨人生! 當代法治國圖像 不跟風,走自己的路! 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德國走過的轉型正義之路 美國法律史 不完美的正義:司法審判中的苦難與救贖 天生變態:一個擁有變態大腦的天才科學家 貓狗的逆襲:荊棘滿途的公民之路 窮人 



文章標籤

BOOKS 好書推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政治工作在幹嘛?:一群年輕世代的歷險告白(What is Politics, Really?)~推薦!

作者:呂欣潔,吳沛憶,吳哲希/等著
出版社:網路與書出版
出版日期:2016/08/31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380元

ISBN:9789862137215
叢書系列:Change
規格:平裝/300頁/17x23cm/普通級/全彩印刷/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政治>評論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政治工作在幹嘛?:一群年輕世代的歷險告白

【Author】作者/繪者/著者/譯者

作者簡介

呂欣潔


  曾任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立委候選人
 
吳沛憶

  曾任民進黨媒體創意中心副主任

吳哲希

  任職民進黨中央黨部青年發展部迄今

吳崢

  曾任時代力量選舉總幹事

苗博雅

  曾任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立委候選人

范綱皓

  曾任職民進黨台灣民主學院工作

陳廷豪

  曾任時代力量黨部工作

陳為廷

  曾任時代力量邱顯智選舉總幹事

許韋婷

  曾任社會民主黨組織部主任

曾柏瑜

  曾任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立委候選人

張慧慈

  任職民進黨台灣民主學院迄今

黃守達

  任職民進黨青年發展部迄今

詹晉鑒

  現為北市文山區萬興里里長、執業律師

楊緬因

  曾任民進黨媒體創意中心副主任

Savungaz Valincinan撒丰安・瓦林及那

  曾任職民進黨原住民族事務部工作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政治工作在幹嘛?:一群年輕世代的歷險告白


【Introduction】簡介/書評/特色/摘要

  政治給參?可參嗎?
  從街頭到體制
  從抗爭到參與
  15個年輕人的政治告白
  新世代參政的勇氣與挑戰
  
  他們平均年齡不到30歲,各式各樣的成長背景和族群認同經驗,卻不約而同的為了公平正義,早已歷經無數的街頭衝撞;太陽花運動之後,這些年輕世代進入體制擔任各種政治工作,在本書中以跨越黨派的視角,以及個人經歷,闡述政治現實與想像的落差、縫合。
  
  讓大家知道:走上街頭並非一時的腎上腺激素作祟、從事政治的人,不見得長得像電視上那些人的樣子;讓學生知道:除了參加社運之外,政治也可能是一種選項;讓關心政治的人可以更明白問政是怎麼一回事。
  
  1.無役不與的運動者──
  
  看他們在決定參與政治工作之前,對政治的看法和傾向。
  看他們決定參與政治工作的時間點和原由。
  看他們相較於過去,有哪些重要的認知變化。
  我只是希望這個世界上,能再有多一點點的人,過得更快樂、更自在、更平等。
  然而,這個願望竟然如此困難。──呂欣潔
  
  想要改變社會的人,必定要承擔別人不能忍受、不敢承擔的風險。我們只要記得一件事:我們要樂觀,我們要對未來有期待,事情一定會有所改變,哪怕只有一點點。──范綱皓
  
  對我這樣一個懷抱著讓台灣更公平正義的理想,卻對追逐權力毫無興趣的人而言,尋找可以讓自己實踐理想的位置,儼然是生命裡最重要的課題。──許韋婷
  
  我們或許認識了個別的社運議題,但那只是理解政治的一小塊拼圖。要能更深入地說服大眾,做出改變,靠的不是課堂上學到就拿出來花拳繡腿的理論,或什麼華麗的詞藻,而是更細緻地調查和分析,去理解這些眾人的想法和處境。──陳為廷
  
  我相信人人心中都有一個一百分的世界,每個一百分或許不太一樣,但總有一個對理想的想像。如果目前的現況是零分,那麼社會運動無疑是拿著一百分的圖像,大聲疾呼。--曾柏瑜
  
  2.體制裡前進,從0到100──
  

  聽聽他們參與政治後所為所聞及心得體悟,
  從網路、媒體、青年組織、文宣、組織、總幹事、候選人等等角度剖析。
  
  要相信選民是有能力看穿虛偽包裝的,特別是在新媒體的時代,如果候選人和你要宣傳的內容是根本抵觸的,再怎麼精細的技巧也無能為力,甚至會成為負面宣傳。──吳沛憶(文宣)
  
  由於人手不足,所以我們在黨部的工作,彼此是高度的交叉持股,相互幫忙。換句話說,就是什麼雜事都要做。不只是發文宣這樣的事情,偶爾會有來自國外的選舉觀察團參訪,或是開記者會前,我也會協助操作投影機、做場地的佈置和整理;或者,會協助製作遊行的道具;又或者是,偶爾也需要接選民的電話⋯⋯──陳廷豪(黨部工作)
  
  大多數的例子跟經驗,是地方累積經驗後,提供給中央做普遍、全盤性的政策制定。從中央到地方,就跟從文本到真實世界很雷同,濃縮的理論奠基於真實世界的積累,但仍需考慮地方的差異性與特定經驗。──張慧慈(地方輔選)
  
  在參選過程中,我並沒有將資源投入在類似造勢活動或者成立競選總部等。相反地,大部分的時間,我選擇在里內和里民一對一對談,傾聽民意。尤其是自己過去多數時間都離開里內念書,平時待在里內的時間並不多,對於自己所居住社區的人、事、物並不熟悉。──詹晉鑒(里長候選人)
  
  輔選過程中,一個禮拜有超過一半的時間是在各地奔波,另外一半的時間在辦公室確認文宣工作。我本來自信的以為這會是我得心應手的領域,但過程中不得不承認身為政治菜鳥,又是面對總統級的輔舉工作,我還是太嫩了。──SavungazValincinan撒丰安•瓦林及那(原民部選舉組織)
  
  雖然黨中央有綱要式的政見,但要進入日常筆戰、應對媒體追訪、排妥選戰節奏,團隊還是必須完整掌握議題。甚至透過訪談,進一步拉攏戰友,組織空戰部隊。這些在兩大黨都有既成的資料,一般藍綠對決的選戰,甚至很少聚焦政策爭辯。而我們只能土法煉鋼。──陳為廷(總幹事)
  
  民意代表和幕僚是24小時待命,不能關機,凌晨沒接到電話,隔天就會聽到選上了就不接電話的風聲。從週一忙到週日就不用說了,什麼?假日應該可以休息吧?錯了!假日更忙,因為活動都辦在假日,平日沒人來;邀請你了,如果你不到,就是不給面子。──吳哲希(地方選舉)
  
  青年組織工作如果真的要「成事」,勢必就是要先「正名」。這就會回到青年組織工作之目的。對於任何一個關心青年在政治領域與社運領域發展與前途的人來說,沒有什麼是比「接住」青年更重要的事情了。──黃守達(青年組織)
  
  3.給下一輪世代的留言──
  
  我眼中的台灣是怎樣?
  「年輕世代」的困境VS.優勢?
  年輕問政究竟是否可行?組黨是否會比較好?
  
  這幾年來,整個社會不管上一個世代或我們這一個世代,大家都覺得需要改變,需要做些事情,改變這個困境,也開始起身行動,只是似乎還找不到一個方法,找不到一個解答,要怎麼樣做、怎麼行動,才能看到有什麼改變。一個很變動的時代,就是我這個階段看到的台灣。──吳沛憶
  
  雖然是個壓抑的社會,但我們從社會運動的經驗中學到,選擇改革就是除了懷抱希望之外,其實一無所有。因此,我們只好仍然持續相信未來總是能夠變好,然後在這壓抑的社會夾縫中生活與希望。──陳廷豪
  
  台灣真正的改變,或許不會在我的這個世代發生,但至少,我必須要為下一個世代,創造更多的條件。我們走的路並不冤枉,但如果還要讓我們的學弟學妹再走過一遍,那才是冤枉。
  如果說青年參政有什麼必要,我覺得會在於此。──黃守達
  
  年輕人需要組一個政黨,原因在於年紀畢竟還是很重要的一個分類。年紀,就跟族群身份、性別一樣,是一個社會身份,當一個政黨,能夠以年輕人的角度來討論低薪、轉型正義、性別平等、住宅政策,會是比較貼近我們想要的。我們就是要以年輕為主打,就是要去搶年輕人的票。在國會裡,可以搶到幾席算幾席,在地方也是,能搶到幾席代表、議員,就多一份力量。──范綱皓
  
  我當然鼓勵更多的年輕人一起參與政治,因為我私心想要更多的夥伴,但我覺得欺騙年輕人說參與政治就可以改變社會是不可以的,我們要誠實的讓年輕人知道參政的困境和成本,這裡的成本包括物質的也包括心靈的。──Savungaz Valincinan撒丰安•瓦林及那
  
  以青年人而言,目前青年的幾個困境,例如普遍低薪又窮忙、房價過高等,其實是一個結構性的問題,他是社會整體的問題,也確實有世代間資源分配的問題,但光靠以上,是否有必要以青年為主體組成政黨,我認為都還不是這樣急迫。──詹晉鑒
  
  我們更需要的是去創造新的政治風氣和運作的方式,如果創造一個新的政黨,但沿用舊的手段與方式,只是多討論的青年所面對到的問題,我不認為可以對台灣做整體性徹底的改變和影響,那還是一種上對下、很父權的結構複製,等我們變成「上一代」的時候,「下一代」依舊是在面對同樣的結構性因素。──呂欣潔
  
  重要的是,如何讓大家知道,政治是應該被關心的,也能夠讓大家對每個議題有更多深入認識的興趣。可能大家會意識到,中間真的好多妥協,不見得是想像中美好的樣子,但這就是政治的更清楚的樣子。──苗博雅

名人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王丹(作家、民運人士)
  巴奈.庫穗(原住民歌手)    
  林飛帆(島國前進發起人、台大政治所研究生)
  Freddy林昶佐(立法委員)
  李根政(前綠黨召集人)
  邱顯智(執業律師)
  柯一正(導演)
  姚立明(國會觀察基金會董事長)
  范雲(社民黨第一屆召集人)
  馬世芳(廣播人、作家)
  馬躍.比吼(前原住民電視台台長)
  梁益誌(綠黨召集人)
  張鐵志(政治評論人)
  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黃國昌(立法委員)
  鄭弘儀(資深媒體人)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政治工作在幹嘛?:一群年輕世代的歷險告白

【Table of Contents】目錄/大綱/內容概要

目錄
    
一、Activist
以生命投入                     呂欣潔
青春的長征                     吳沛憶
要翻轉就得參與                 吳哲希
政治工作是違反人性的反覆鍛鍊   苗博雅 口述  李屏瑤 採訪
剩下來,一起努力               范綱皓
摸索前進                       陳廷豪
回「家」──陳為廷的社運之路   邱彥瑜 採訪
無力者的實踐                   許韋婷   
零到一百的路上                 曾柏瑜
我想當立委                     張慧慈
龍在哪裡?                     黃守達
從紅衫軍到扁迷                 詹晉鑒
集體記憶的生產與難產           楊緬因 口述  邱彥瑜 採訪
再也不想找不到彼此           Savungaz Valincinan撒丰安・瓦林及那
           
二、Politics 0-100

這個世界沒有神──立委候選人              呂欣潔
美化,不是偽裝──文宣                    吳沛憶
只要肯做,好人一定出頭!—地方選舉        吳哲希
善盡資源是道德義務 ──總幹事             吳崢
給「真.青年參政」的從政青年須知──候選人 苗博雅 口述 李屏瑤 採訪
我就是蔡英文,蔡英文就是我──文稿        范綱皓
我在黨部的日子──黨部                    陳廷豪
政治,不是總得妥協──總幹事              陳為廷
人的事情──黨部經營                      許韋婷
體力活──立委候選人                      曾柏瑜
下鄉──地方輔選                          張慧慈
有燈就有人──青年組織                    黃守達
一對一,傾聽──里長候選人                詹晉鑒
溝通的邊界── 網路                       楊緬因 口述 邱彥瑜 採訪
打破國民黨的鐵票倉──原民部選舉組 Savungaz Valincinan 撒丰安•瓦林及那

三、 Ideals  of  Politics
我眼中的台灣⋯⋯
「年輕世代」的困境VS. 優勢?青年需要參政、組黨嗎?
給10年後的我…..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政治工作在幹嘛?:一群年輕世代的歷險告白

【Preface】序/前言/推薦/心得

推薦序(依姓氏筆畫排序)
  
林飛帆(島國前進發起人、台大政治所研究生)
  

  「我們這一代人是會重蹈覆轍,成為舊體制的繼承者,成為延續舊政治的人物?還是,能成為打破既有體制的革命者、改革者,開創新局的拓荒者?」這個難解的困擾,籠罩在無數個世代裡的台灣反抗青年身上。終究,沒有答案;或者說,歷史早已一次一次給出答案,只是,我們迴避、閃躲、有時不願面對⋯⋯最終,我們對歷史的解答做出不同的詮釋和回應,試著從中找到撫平自己焦躁不安,甚至是合理化自身選擇的說法。
  
  經歷過318運動,這場翻轉台灣國家與社會關係的歷史性的運動後,我曾經幻想這場壯闊的運動背後的社會期盼與動員能量,將引領台灣更直接的改變,徹底轉變台灣的命運:走向真正的獨立、自主,社會走向公義,不再有剝削,政治上實踐轉型正義,體制走向正常的國家體制,在國際上終能對等地與其他國家交往。但歷史總不是直線前進的,它迂迴著,時常面對逆流,時而面對波折;事實更是如此,我們總是在這樣的歷史過程中不斷依循著過去的路徑。
  
  「台灣現階段最需要的是什麼?」「而我們這一代人,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是走入體制的政治實務工作者?是體制外持續扎根經營的組織者?」還是,我們對於政治與政治工作的想像,早該突破既有藩籬。一如我在過往諸多運動中的體悟,社運工作者時常面對的是「最最」政治的事務,甚至有時這樣工作過程反倒能夠直搗政治的核心;而政治工作者,也未必都在面對政治體制裡的高政治(highpolitics)的議題,反倒時常得接觸最為社會底層的草根現實-那是許多社運工作者難以進入的場域。
  
  「台灣的現在和未來,需要怎樣的人,在怎樣的社會或政治位置上?」「需要怎樣的新局與開創的可能性?」在試圖卸下運動光環、重回校園沈潛與自我放逐的這段日子,我更加確信,在歷史的不斷循環中,我們終究沒有悲觀、盲目地接受命運安排的份,我們深知,即便是在無限循環的路徑依循裡,那些重大的變革都是開創而來,也都是堅持而來。
  
  本書中的多位受訪者,是我過去在社會運動、街頭抗爭中的夥伴和同志,縱然每每聊起對於政治,乃至於政治工作的想像,我們或許總難有個共同且一致的想像(雖然對許多政治現實的批評倒是相近),但對於台灣的未來,則有著相同的想望。我相信,懷抱這些共同的想望,是台灣社會與政治持續前進、亙古不滅的驅力。
  
推薦序
  
邱顯智(執業律師)

  
  川本三郎的《我愛的那個時代》,裡面描述,在這個特徵是下雨的六〇年代,當時的他,是一個剛脫離學生身分的記者。
  
  因此,在採訪日本學生運動的時候,看到警察打學生,由於自己是一個剛脫離學生身分的人,無疑的,警察打在學生身上的痛,彷彿自己也被這樣對待一樣,高度的理解,並且同情學生。
  
  2011年我從德國回台灣,當時我剛脫離學生的身分,開始執業律師,一開始所參與的「社會運動」,是救援冤錯案。
  
  後來,不知道從甚麼時候開始,漸漸地發現,有些學生被警察拖行、毆打,甚至被起訴辦成集遊法案件、妨害公務案件,於是原本通常在看守所或監獄會面當事人,漸漸地變成在大學裡也會有刑案的當事人。
  
  看著年輕世代的學生奮不顧身,為了許多社會上的弱勢站出來,身為一個律師,似乎也沒有理由不站出來支持他們。
  
  我記得我第一個大學生的當事人是孫致宇。她是清大的學生,因為華隆工人案,向當時的行政院長江宜樺丟拖鞋,因此被警察逮捕。當我跟她在清華大學見面,我看到一個非常瘦小的女生,帶著紅白拖這個「凶器」,出現在我的面前。
  
  對於一個刑案的律師來說,這樣的「案件」,實在有無比的荒謬感。掌握國家權力的人,對這些流離失所的華隆關廠工人,不屑一顧,反而,這樣瘦小的年輕學生,願意為這些媽媽們挺身而出,結果,卻反而將要受到國家的追訴、處罰。
  
  看著她及她的紅白拖,我決定為她辯護。
  
  在太陽花學運前的數月,陳為廷帶著這群華隆工人案的媽媽們來到新竹找我,我們約在我家對面的人文年代咖啡廳,總共數次。每一次,我都告訴她們說,「可能真的沒辦法」。然而,陳為廷及這群年輕的學生與這群媽媽們,一而再、再而三的問:「真的沒有其他的辦法嗎?」
  
  我既心疼又深受感動。最後我們成功將這案件帶到關廠工人案律師團,隨後與一群年輕熱情的律師一同努力,成功從銀行團手中,贏回關廠媽媽的資遣費、退休金。
  
  在太陽花學運期間,我陪同被警察以警棍擊中頭部,鮮血如注的林明慧老師開庭。林明慧老師是台中一所國中的理化老師,於太陽花期間深受學生感動,因此,當他看到323晚上的行政院警察越來越多,林老師心想,如果人多一點,學生可能就比較不會有危險,抱著這樣單純的想法,他在十一點搭高鐵北上,十二點與許多年輕世代的朋友一起在行政院前拉手並肩,不到一小時,一個警察過來,對著手無寸鐵的他,拿起鋼製警棍,直接往他頭上揮下。
  
  開完庭,我載林老師去搭車的路上,他說,縱使遭受警察毆打,他的血沾濕了三件上衣,差點失去他的生命,但他從不後悔那一夜北上,因為,從這些年輕世代的眼神中,他看到台灣未來的希望。
  
  這跟我及許多年輕的律師,這幾年的心境很類似。
  
  川本三郎說,「這個時代的特徵,總是在下雨!」
  
  《這本政治工作在幹嘛》,正是一群年輕人在這亂流激雲的年代,在這個總是在下雨,一點都不溫柔的時代,希望貢獻自己的力量,撥雲見日的努力。
  
  從中,你可以看到他們一直扣問:「難道真的沒有解決的辦法了嗎?我們還可以做些甚麼呢?」在這些叩問聲中,我們可以看見年輕世代的堅持,相信這樣的堅持與勇氣,一定可以為台灣的未來,帶來真正的希望。
  
推薦序
  
姚立明(國會觀察基金會董事長)

  
  「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每次碰到年紀只有二、三十歲,卻滿懷抱負的年輕人,腦海裡就浮出這句聖經裡的話。
  
  在講究資歷、輩分的政治領域裡,「大人們」瞧不起年輕人的情況很普遍。他們認為年輕人沒見過世面,根本不懂政治圈裡的爾虞我詐,又沒有什麼選戰經驗,參與政治只是犧牲打。
  
  這些觀念也許部分是事實。但是大人們卻忘記,年輕人保有許多大人們在成為大人以後就逐漸失去的優點—「理想性」,還有不怕輸、敢衝、敢拚的勇氣。
  
  「政治工作在幹嘛?一群年輕世代的歷險告白」一書中十五位參與政治工作的年輕人,我認識好幾位。他們為逐漸乾涸的台灣政壇帶來一股活水,也因著他們,讓我這個歷盡滄桑的政治老兵,對台灣的未來,滿懷希望。
  
  例如,「想作一些能夠幫助別人的事」這句話如果出自台面上的政治人物,只會有些令人作嘔。但是出自長期為同志發言的呂欣潔口中,就令人驚喜,喜見今天的台灣居然還有人真的想作「公僕」。
  
  只要台灣發生重大犯罪,就會被罵到臭頭的「廢死聯盟」核心人物苗博雅,年紀輕輕就能完整論述死刑的錯誤與無效,讓人不能不讚嘆他們從政的潛力。
  
  才二十出頭,二〇一六年立委選舉最年輕的候選人曾柏瑜,居然選擇了連民進黨都沒人敢挑戰的艱困選區,去經營基層。
  
  藉著這些年輕人的告白,我希望他們的理想以及為理想奮鬥的勇氣,能夠感動並且感染更多的人。至於我,只是想藉這個機會對他們說:不要叫人小看你年輕,加油!
  
推薦序
  
范雲(社會民主黨第一屆召集人、二〇一六年大安區立委候選人、台大社會系副教授)

  
  這本書記錄了新一個世代,奮不顧身地跳入歷史洪潮,想要用肉身直接改變政治的真切心意。他們關於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種種心得與掙扎,為所有務實的理想主義者,留下了點點滴滴的智慧線索。這些線索,就好像是登山客在深山野壑迷路之際,會渴望在叉路口出現的指引布條。
  
  這是二十一世紀的台灣政治青年歷險記。新政治的登頂之路,未曾明朗,但,這本書,像是首部曲,它用各種不同的語氣聲調,對著仍在觀望的人們說,「我們已經出發了,真的很辛苦,一路上都是荊棘、陷阱與怪獸,但,也會有閃閃發光的寶藏,請和我們一起加入新政治的歷險之旅吧!」
  
推薦序
  
張鐵志(政治評論人)

  
  二〇一四年318那天,我在香港家中看到臉書上衝進國會的年青人,心情非常激動,尤其其中有太多面孔是我認識的。
  
  我很清楚,他們不是從真空中穿越了國會議場的任意門來到這裡,而是在過去幾年參與了不同的社會運動,一步步累積了運動經驗、建立了串連網絡,來到這裡宣告了一場台灣民主的內在革命。
  
  然而,太陽花之後,我一直在思索,在那場激情的佔領之後,台灣究竟會有什麼樣深刻的改變?那些街頭與議場內的熱血,會如何凝結起來滲透到這個新生的民主的血液中?
  
  書中的這些年輕人走進了政治場域,不論是直接參政或者是擔任其他政治工作,不論是參與民進黨或第三勢力,試圖把他們反叛的世界觀帶入主流政治,改造台灣民主。
  
  某一個意義上,這群青年和八〇年代到九〇年代初的所謂「學運世代」面臨類似的歷史契機:後者面對的是剛成形的反對政治,因此有許多政治空間給年輕人;但隨後二十年,民進黨越來越體制化,權力結構或意識型態都逐漸老化,年輕人就比較難出頭天。但這群太陽花世代進入體制的歷史時刻,是既有政黨政治正當性已然崩壞(或者說這也是他們攻擊的結果),是主流政治(某程度上)知道自己的貧乏,因此他們可以發出更大的聲音。
  
  問題是,前一個學運世代進入體制後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改變了民進黨的體質呢?而我們眼前這一代進入政黨政治後,又是否能用他們的價值產生集體力量從根改變台灣的政治體質呢?還是只是會個別被體制吸收,而最終體制依然屹立不動呢?
  
  這是這群青年政治理想主義者的考驗。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政治工作在幹嘛?:一群年輕世代的歷險告白


ISBN:9789862137215
叢書系列:Change
規格:平裝/300頁/17x23cm/普通級/全彩印刷/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政治>評論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政治工作在幹嘛?:一群年輕世代的歷險告白

【Preview】內容預覽/連載/試閱PDF下載

以生命投入
 
*    呂欣潔
 
2002年進入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就讀。
 
2002年加入台灣大學浪達社(女同志社團)。
 
2003年開始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接線志工培訓。
 
2004年成為台灣同志諮詢熱線性別演講種子講師。
 
2006年擔任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第六屆理事。
 
2007年進入民主進步黨婦女部擔任幹事工作,擔任台灣同志大遊行執行秘書。
 
2008年成為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政策推廣部主任,創立親密關係小組。
 
在熱線工作期間皆參與反核、移工要休假、障礙者平權、巢運等運動與遊行。
 
2009年開始台灣第一個同志親密暴力服務與倡議方案。
 
2010年擔任台灣同志大遊行「投同志政策一票」總召集人,並負責舞台主持。
 
2011年前往澳洲雪梨大學政策研究所進修。
 
2013年代表台灣參與聯合國婦女地位委員會非營利組織周邊會議。
 
代表台灣參加ILGA-ASIACONFERENCE(國際同志聯合會亞洲分會)。
 
2014年318反服貿運動支援濟南路NGO舞台擔任主持工作。
 
參與立法院婚姻平權法案公聽會,表達支持立場並對戰護家盟與前同志,
 
與伴侶陳凌成為同志婚姻平權婚姻訴訟案之當事人。
 
加入台灣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擔任理事。
 
2015年代表台灣參與聯合國婦女地位委員會非營利組織周邊會議。
 
加入聯合國多元性別倡議小組,原受邀於聯合國內發表演說,後因中國抗議轉前往歐盟發表。
 
2016年成為社會民主黨發起人。
 
代表社會民主黨於台北市信義南松山(第七選區)參選立委。
 
和死亡一同長大

 
我從小就覺得,我的家庭很像一個經典台灣人對家庭想像的樣貌—我的父母是高中同學,相戀多年後大學畢業就結婚生子,在那個兩個孩子恰恰好的年代,我家恰恰好就生了一男一女。爸爸外出打拼賺錢,媽媽認真相夫教子,他們認真地吸收養育孩子的新知識,同時認真的在那段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胼手胝足地向上爬。
 
直到我十歲的時候,我千求萬盼的妹妹出生了,我多麼開心我再也不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我每天想著等妹妹長大後,我要陪她去上學,去參加她的母姊會,分享她在青少年時所遇到的芝麻綠豆大的煩惱。當時完全無法想像,這對未來的我們來說,會是如此奢侈的事。

ISBN:9789862137215
叢書系列:Change
規格:平裝/300頁/17x23cm/普通級/全彩印刷/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政治>評論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政治工作在幹嘛?:一群年輕世代的歷險告白

資料來源:[博客來BOOKS網路書店]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ap/products/0010726255?utm_source=ap&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
圖文屬原創所有。相關資訊僅供參考,歡迎前往選購。發現不妥處請告知!

【Customers Who Bought This Item Also Bought】買的人,也買了...

臺灣史上最有梗的臺灣史 台灣教育的另一片天空:20年民間實驗教育的里程碑 下一個100年:21世紀全球政治、經濟、資源、太空戰爭策略大布局 不平等的審判: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告訴你,為何司法判決還是這麼不公平 戴美樂小姐的婚禮(限量簽名版) 法官的被害人:德國冤案事件簿 美國人:一種跨文化的分析比較 台灣精釀啤酒誌:20間台灣在地酒廠 x 93款 Made in Taiwan手工精釀啤酒 黑猩猩政治學:如何競逐權與色?(25週年紀念版) 思想31:民族主義與歷史意識 公門菜鳥飛:一個年輕公務員的革新理想 台灣教育的另一片天空:20年民間實驗教育的里程碑 1082 萬次轉動:帶著電玩哲學的單車冒險 法官的被害人:德國冤案事件簿 臺灣史上最有梗的臺灣史 



文章標籤

BOOKS 好書推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貓狗的逆襲:荊棘滿途的公民之路(Citizen Canine: Our Evolving Relationship with Cats and Dogs)~推薦!

作者:大衛‧葛林姆
原文作者:David Grimm
譯者:周怡伶
出版社:新樂園
出版日期:2016/08/31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380元

ISBN:9789869346306
叢書系列:Petting
規格:平裝/400頁/25k正/14.8x21cm/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社會議題
本書分類:生活風格>寵物>貓
本書分類:生活風格>寵物>狗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貓狗的逆襲:荊棘滿途的公民之路

【Author】作者/繪者/著者/譯者

作者簡介    

大衛‧葛林姆


  大衛‧葛林姆(David Grimm)是世界最大的科學研究及科學新聞期刊《科學月刊》(Science)的副新聞編輯。他曾獲得二〇一〇年國家新聞協會(National Press Club)動物報導獎,並受到《美國最佳科學及自然寫作》專訪。他的作品刊登在《科學月刊》、《美國新聞及世界報導》、《汪汪》(The Bark)寵物雜誌及《金融時報》上。他是耶魯大學遺傳學博士,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新聞學。他與妻子、一對雙胞胎女兒及一對雙胞胎貓咪住在巴爾的摩。

譯者簡介

周怡伶


  台灣輔仁大學新聞傳播系、英國約克大學社會學研究碩士班畢業。曾任出版社編輯、教材內容創作,現職書籍翻譯。譯作有:《我的阿富汗筆友》、《歷史守護者》三部曲、《熊行者首部曲:熊族出任務》、《西奧律師事務所:FBI的追擊》等十餘本。現與丈夫及兩個兒子旅居英國布里斯托。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貓狗的逆襲:荊棘滿途的公民之路


【Introduction】簡介/書評/特色/摘要

「一個國家的偉大程度,可以用它如何對待動物來判斷。」-甘地 (Mahatma Gandhi)

  看看身邊心愛的喵星人和汪星人,
  你有想過牠們曾經歷過那些波折,
  才到達今天與人類近乎平起平坐的地位嗎?

  本書中會將內容分成三大主題-家人、個人、公民。
  在這三大段落中會分別闡述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寵物-
  狗和貓的來歷及其地位的演變歷史,以及未來我們該如何與之共處。

  *貓狗到底是從何而來?牠們的祖先又是誰?

  *貓曾經被視為厄運的象徵而遭大量撲殺?
  狗為了不在手術台上被開腸剖肚又經歷了哪些抗爭?

  *你家的狗竟然比跟人類血緣最親的黑猩猩還要聰明?
  有些狗能記住一千個人類的字彙,你還要說牠聽不懂人話嗎?

  *卡崔娜颶風來臨時,有多少災民都為了救心愛的寵物而喪命?
  寵物疏散的法律又因此有了多大的進步?

  *為了在自己過世時留給毛寶貝一筆財產,得到適當的照顧;
  為了在自己的狗兒被偷走或虐殺時討回公道,得到應有的賠償;
  為了讓自家的寵物在社會當中與人平起平坐,被視為「人類」般看待……
  這些現在看似微不足道的願望,當初是經過前人多少的打拼,
  在法律中打了多少的滾,受到社會多少的嘲弄才走到今日?

  狗貓=毛小孩?這事是怎麼發生的?

  在現今的社會中,我們經常聽到「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狗奴」、「貓奴」等等對於狗貓至上的說法,甚至願意臣服於曾被我們視為野生動物的貓狗之下。但仔細想想,你有思考過狗和貓這兩個物種是如何從野生動物晉升到人類的工作夥伴、寵物、朋友甚至是家人嗎?中間歷經的演進過程以及人類與之關係上的轉變是怎麼發生的?我們是如何走到今天這一步?

  從無價值的「東西」走向高價值的「財產」

  在本書當中,作者大衛‧葛林姆(David Grimm)追溯到狗和貓源遠流長,豐富的歷史,探討兩者祖先的習性和活動區域,對人類的價值以及意義等等……。作者為了追尋貓狗的足跡,踏遍了美國的土地,不僅拜訪相貌兇惡的獄友,與他們暢談家中的寶貝寵物們,發現他們對於寵物都懷抱著一顆柔軟的心;也深入野狼公園和拜訪大學野生動物保育教授等等,發現尚未被馴化的灰狼和野貓是如何展現牠們最原始的野性;在紐奧良遭卡崔娜颶風的摧殘過後探訪受難者的家園,與他們和當地的收容所負責人交談,發現許多人因為不能與貓狗一同獲救而選擇一同死亡;也與洛杉磯警政署中的動物虐待專案組警探一同辦案,打擊虐待動物的罪犯同時,發現原本偷狗並不被認為是犯罪行為,因為除了畜養牲口以外的動物如狗、貓、鸚鵡等等,並不被法律認知為具有價值的「財產」。而這也是促成寵物法案立法的契機,也讓許多人更加發現寵物對於他們的重要性。

  若本書作者沒有深入探究這一切的起源,我們又該怎麼知道毛小孩們所獲得的愛是如此得來不易呢?我們正在步入一個與狗貓共存的新時代,在這個時代中,這些動物不僅改變了我們與牠們之間的關係,也改變了整個社會的運作模式。

各界動保人士真情推薦

  紀錄片《十二夜》導演‧Raye
  台灣饒舌歌手‧大支
  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常務理事、紀錄片導演‧朱賢哲
  為毛孩子連署發言人、樹人會執行代表、樹黨秘書長‧李建明
  當代動物思潮讀書會召集人‧吳宗憲
  社團法人嘉義市動物守護協會理事長‧吳育才
  Taea動物平權促進會理事長‧林憶珊  
  《動物國的流浪者》作者‧兜兜
  (以上推薦人按姓名筆劃排序)

  「我們愛牠們,瞭解牠們的過去與現在,會讓我們更懂得如何去愛。」─導演‧Raye

  「近年來動保意識漸漸抬頭,大家逐漸把愛擴散到人類之外的族群,期待在不久的將來,所有的動物都能得到應有的尊重與保護,大家都是地球上的鄰居。」—饒舌歌手‧大支

  「這本書以歷史為軸,見證貓狗與飼主之間的感性如何崩壞人類自我,卻也讓人類走向更具宏觀的文明社會。」-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常務理事、導演‧朱賢哲

  「五十萬動保人,要有專業知識做後盾!一次掌握從古到今、從科學研究到社區實踐的完整記述,本書絕對是不可錯過的經典!」—為毛孩子連署發言人‧李建明

  「近幾十年來,「人與動物關係學」(anthrozoology)已逐漸成為一門跨學術領域的重要學科,本書正是透過動物在人類社會當中的角色演變,豐富了這個領域的研究,不只適合關心動物的朋友,也適合研究法律、歷史的朋友閱讀。」─當代動物思潮讀書會召集人‧吳宗憲

  「有別於市面上取悅「貓狗粉絲」的書籍,這本書是從動物原生性,一直談到環境演變和貓狗於現代及未來發展的可能性。極富「深遠思考及教育意義」!在此極力推薦。」—社團法人嘉義市動物守護協會理事長‧吳育才

  「本書探索人類與狗貓之間的關係變化,也紀錄了我們擴大同理心的足跡:人類作為動物界的代表,掌握最多資源和權力,因此更有義務替動物發言,並努力讓牠們擁有更好的生活。」—Taea動物平權促進會理事長‧林憶珊

  「作者用輕鬆簡明的語言,包羅了歷史、人類學、科學和法律發展的過程和知識,詳細描述著狗貓(仍在)成為我們家人高低顛簸的旅程。非常推薦給所有想更了解家中貓狗和所有喜歡動物的大家。」-作者‧兜兜

推薦紀錄    

  「一本關於貓狗如何變成我們摯友的動人之作。」——角谷美智子《紐約時報》知名書評

  「牠們曾被視為野生動物以及沒有價值的東西,卻逐漸演變成家庭成員和準公民。」--《圖書館學刊》

  「精彩詳述了我們對貓狗觀念與時俱進的改變,以及其結果對牠們未來的意義。這本書讓我欲罷不能。」——約翰‧布萊德蕭,紐約時報暢銷書《狗知狗覺》(Dog Sense)《貓知貓覺》(Cat Sense)作者

  「研究詳實、充滿人味,這本書能讓讀者在凝視著身旁的毛寶貝時,思考牠們的過去與未來,得到一些啟發。」——《書單》雜誌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貓狗的逆襲:荊棘滿途的公民之路

【Table of Contents】目錄/大綱/內容概要

前言
 
第一部分:成為家人
第一章    寵物共和國
第二章    野狼與野貓
第三章    寵物的盛敗興衰
第四章    狗界的愛因斯坦
 
第二部分:作為個人
第五章    颶風來襲
第六章    動物保護大作戰
第七章    我的貓不是法定「財產」
第八章    寵物的民權
 
第三部分:邁向公民之路
第九章    做「人」好難
第十章    寵物公民
第十一章        動物大軍的革命起義
第十二章        漫漫長路
後記
 
犬貓簡史
致謝
延伸閱讀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貓狗的逆襲:荊棘滿途的公民之路


ISBN:9789869346306
叢書系列:Petting
規格:平裝/400頁/25k正/14.8x21cm/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社會議題
本書分類:生活風格>寵物>貓
本書分類:生活風格>寵物>狗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貓狗的逆襲:荊棘滿途的公民之路

【Preview】內容預覽/連載/試閱PDF下載

P. 137

寵物法案


這項立法起源於二〇〇五年九月一日星期四,就在卡崔娜颶風摧殘墨西哥灣沿岸之後三天。紐奧良大部分被水淹沒,屍體在艷陽下腐爛,紐奧良超級巨蛋變成人間煉獄。缺乏食物與飲水、垃圾及排泄物臭氣沖天、強暴及謀殺謠言四處流竄,《美國今日報》(USA Today)稱之為「人類悲慘命運的中心點」。終於,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總署(FEMA)的卡車抵達了,幾千人就這樣衝了出來、推著柵欄、擠著彼此,希望能搶到一個位置,好搭車出城。不過,當群眾在高溫下推擠時,熟悉的劇情又重演了。那些費盡千辛萬苦把貓狗帶到超級巨蛋的民眾,這時被告知:貓狗不准上車。有些人不得不因此拋棄他們僅有的家人。隊伍中,有個小男孩緊緊抱著他的小白狗,希望能不被發現。但有個警察看到他後,伸手把狗從那個小孩懷裡扯出來帶走。「雪球(Snowball),雪球!」男孩尖聲大叫。他哭得傷心欲絕,甚至哭到反胃,吐了一地。

雖然全國上下還在為卡崔娜造成的人類浩劫忙得焦頭爛額,動物的處境仍然觸動了大家的同情心。溺死的貓、被困在屋頂上的狗、寵物吃著街上的垃圾,這些景象在報紙電視中經常可見。CNN的安德森.古柏(Anderson Cooper)報導了聖伯納教區一所中學的寵物大屠殺慘劇,當時使用那裡當避難所的當地人在疏散時被迫留下他們的寵物,然後不久之後就有人來把動物都射殺了。全國上下的民眾看著受災者然後說著「那個人有可能會是我啊。」現在他們則改成說,「那也有可能是我的寵物呀。」看到畫面後他們的心都碎了,接著轉為憤怒。為什麼救難人員不救貓狗?為什麼這麼多人要因為他們不能帶貓狗一起走而死去?還有,這些動物接下來要怎麼辦呢?

ISBN:9789869346306
叢書系列:Petting
規格:平裝/400頁/25k正/14.8x21cm/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社會議題
本書分類:生活風格>寵物>貓
本書分類:生活風格>寵物>狗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貓狗的逆襲:荊棘滿途的公民之路

資料來源:[博客來BOOKS網路書店]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ap/products/0010726369?utm_source=ap&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
圖文屬原創所有。相關資訊僅供參考,歡迎前往選購。發現不妥處請告知!

【Customers Who Bought This Item Also Bought】買的人,也買了...

不平等的審判: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告訴你,為何司法判決還是這麼不公平 窮人 博物學家的自然創世紀:亞歷山大・馮・洪堡德用旅行與科學丈量世界,重新定義自然 凝視優雅:細說端詳優雅的美好本質、姿態與日常(雙封面書衣珍藏版) 法官的被害人:德國冤案事件簿 植物的心機:刺激想像與形塑文明的植物史觀 與孤獨共處:卸下偽裝、回到自己、一個人安靜的九個習慣 演算法星球:七天導覽行程,一次弄懂演算法 超級預測:洞悉思考的藝術與科學,在不確定的世界預見未來優勢 老人恐怖分子 變臉的緬甸:一個由血、夢想和黃金構成的國度 老人恐怖分子 博物學家的自然創世紀:亞歷山大・馮・洪堡德用旅行與科學丈量世界,重新定義自然 這就是爵士樂:溫頓・馬沙利斯的音樂與人生自述 凝視優雅:細說端詳優雅的美好本質、姿態與日常(雙封面書衣珍藏版) 



文章標籤

BOOKS 好書推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工廠人:一個家具工廠如何力抗中國廉價傾銷,挽救地方小鎮的命運(Factory Man: How One Furniture Maker Battled Offshoring, Stayed Local - and Helped Save an American Town)~推薦!

作者:貝絲‧梅西
原文作者:Beth Macy
譯者:洪慧芳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6/08/30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480元

ISBN:9789571367453
叢書系列:NEXT系列
規格:平裝/464頁/17x23cm/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商業理財>管理與領導>經營策略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報導文學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工廠人:一個家具工廠如何力抗中國廉價傾銷,挽救地方小鎮的命運

【Author】作者/繪者/著者/譯者

作者簡介

貝絲‧梅西Beth Macy


  身為工廠勞工之女,梅西常撰寫弱勢團體的相關報導,文章散見於全國性的報章雜誌及《羅安諾克時報》(Roanoke Times)。她的報導曾榮獲十幾次全國獎項的肯定,包括普立茲獎、哈佛大學的尼曼學人獎學金等。2013年她以「精彩的報導與敘事技巧」以及《工廠人》的撰寫,榮獲魯卡斯進步獎的肯定(該獎係由哥倫比亞大學的新聞研究所與哈佛大學的尼曼新聞基金會合辦)。梅西現居維吉尼亞州的羅安諾克市。

譯者簡介

洪慧芳


  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畢業,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管理碩士,曾任職於西門子電訊及花旗銀行,現為專職譯者,從事書籍、雜誌、電腦與遊戲軟體的翻譯工作。

  Blog:cindytranslate.blogspot.tw/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工廠人:一個家具工廠如何力抗中國廉價傾銷,挽救地方小鎮的命運


【Introduction】簡介/書評/特色/摘要

這是一個人獨力抵抗中國廉價傾銷的故事
也是一間家具工廠逆勢再起的偉大商業故事
更是全球化悲歌下的希望之聲

 ▍湯姆‧漢克(Tom Hanks)大力推薦 ▍
 已買下影視版權將製作HBO迷你影集!


  當產業外移,「中國製造」大舉入侵
  工作消失,過往生活的小鎮沒落如鬼城
  失業的勞工問:「為什麼我們不能繼續在這裡做同樣的事?」
  忙著關廠與外移的富豪們無視於此,唯有一人打算出面反擊
  ——這是為了拯救家族事業,也是為了旗下一千多名員工的生計。

  若要開戰,就得摸清敵人。約翰‧貝賽特三世(John Bassett III)反擊的第一站,
  就從暗訪中國大連的家具仿冒工廠開始⋯⋯

  ★《紐約時報》、AMAZON網路書店暢銷書
  ★《紐約時報》2014年度好書
  ★《紐約時報》書評主筆珍娜‧瑪斯林(Janet Maslin)2014年十大好書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2014年非小說類十大好書
  ★《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2014年非小說類最佳選書
  ★美國最大書評網讀者票選《Goodreads Choice Awards》商業類決選名單

  貝賽特家具公司的年營業額逾五千萬美元,曾是全球最大的木製家具製造商,由貝賽特家族經營逾一世紀,堪稱維吉尼亞州貝賽特鎮(Bassett)的生活中心。但從1980年代起,隨著第一波進口商品叩關,美國家具業開始面對亞洲廉價家具的傾銷搶市,所有的生產據點幾乎都外移到亞洲,使得美國本土就業機會大舉流失,而整個貝賽特家族的事業也難抵潮流。

  這時只有一個人出面反擊——約翰‧貝賽特三世(John Bassett III)。這位精明且意志堅定的第三代工廠人,試圖對抗中國,拯救家族事業與貝賽特鎮。如今他領導逢恩—貝賽特家具公司(Vaughan-Bassett Furniture Company),旗下共有七百多名員工,產值約九千萬美元。

  在本書中,作者貝絲‧梅西以精彩生動的筆觸,讓約翰‧貝賽特三世的事業與家族故事躍然紙上,她以豐富多采的筆觸,勾勒出這個一度笑傲全球、如今可望東山再起的傳統企業。梅西追溯貝賽特如何運用法律對策、改善工廠效率,以及純粹的意志,挽救數百個就業機會,並在橫跨美國、中國、台灣等地的調查研究中,挖掘出美國工業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

  不同於一般媒體或經濟學者的著作主要由政府或企業觀點分析全球化,貝絲‧梅西述說的故事揭露了美國商業中令人震驚的真相,包括產業外移對美國本土及開發中國家勞工造成的衝擊。貝賽特的故事除了能為在地製造商品插上勝利的旗幟,也能讓現今每一個正遭受低價外來品威脅的市場,作為另一借鏡。

各界好評推薦
   
  梅西的動人敘事,洋溢著濃厚的地方色彩……報導生動。——《出版者週刊》(重點書評)

  作者以明快的筆觸及翔實的敘事,闡明全球化和境外生產的議題,巧妙地傳達了流離失所的低收入族群為此承擔的人力成本,可說是報導文學的精彩之作。——《科克斯書評》(Kirkus)星級推薦

  梅西以生動、完整、誠摯、巧妙的書寫,勾勒出貝賽特家族的歷史,同時精彩地描述全球化的故事,讓真人實事讀起來猶如小說般引人入勝。——《基督教科學箴言報》

  梅西以扎實的寫作風格,描述深陷困境的製造業前端那些豐富的人物故事,使這部作品成了最扣人心弦的全球化評論之作。——卡爾‧海斯(Carl Hays)|《書單》(Booklist)

  精采絕倫的故事……敘事巧妙。——馬克‧萊文森Marc Levinson|《華爾街日報》

  這個精彩故事,描述維吉尼亞州一家堅韌不拔的家具製造商,拒絕讓家族事業及其勞工淪為全球化的犧牲品。——魯卡斯進步獎(J. Anthony Lukas Work-in-Progress Award)評審講評

  媲美蘿拉.希林布蘭(Laura Hillenbrand)的《海餅乾》(Seabiscuit)、凱瑟琳‧布(Katherine Boo)的《美好永遠的背後》(Behind the Beautiful Forevers)之類的超級暢銷處女作,這些非小說敘事比多數的小說更激動人心,更有戲劇性。梅西的生動筆觸讓人一翻閱就深受吸引,欲罷不能。——珍娜‧瑪斯林Janet Maslin|《紐約時報》

  最精彩的非小說敘事莫過於此……它做到了最佳商業書該做的事:運用大量扎實的研究及詼諧有趣的故事,讓人讀到最後,意識到自己學了東西……這是難能可貴的美國故事。——布萊恩‧伯瑞Bryan Burrough|《紐約時報》

  精彩的研究紀實,不僅探究主題的每個面向,也重視每位相關人士的意見……持平對待故事裡的每個隱蔽角落,令人讀完深為慶幸,獲益良多。——盧卡斯‧曼恩Lucas Mann|《舊金山紀事報》

  梅西的作品翔實勾勒出工廠勞工的生活風貌,追蹤家族、事業、城鎮發展之間縱橫交錯的關係,包括大家長式的複雜家族、眾人心照不宣的秘密、相互依存的棘手關連等等。梅西以動人的筆觸,描寫這些企業鎮的勞工面臨工廠一一關閉、失業率飆升、喪失社群認同的情況。——凱特‧塔特爾Kate Tuttle|《波士頓環球報》

  我深深認同梅西藉由本書所傳達的主旨:全球化造成數百萬人民的苦難,那是新聞媒體應該更盡責報導,政府應該更盡責紓解的議題。——喬‧諾切拉Joe Nocera|《紐約時報》

  一如當代最優秀的非小說作家——馬上聯想到的包括麥可.路易士(Michael Lewis)、凱瑟琳.布(Katherine Boo)——梅西以生動、完整、誠摯、巧妙的書寫,把對多數記者來說太枯燥、太複雜、太悲情的主題寫得絲絲入扣。——珍娜‧賽迪Janet Saidi|《基督教科學箴言報》

  梅西的熱情在書裡的每一頁都躍然紙上……她把如今影響全球的複雜故事變得簡單易懂。——米米‧史瓦茲Mimi Swartz|《紐約時報》書評

  富含教育意義又引人入勝的閱讀經驗……這是有關美國工作消失的動人故事,也是本世紀的一大議題。——史蒂夫‧溫伯格Steve Weinberg|《達拉斯晨報》

  梅西從各個角度探索阿帕拉契山區某個家族的故事,造訪企業紛紛關閉的企業城,挖掘家族祕辛,說明左右我們生活的經濟力量。——伯里斯・卡奇卡Boris Kachka|《紐約雜誌》

  想瞭解當前全球化動態和政治角力的人都應該閱讀這本書,梅西的著作是難得的重要傑作。——尚恩‧唐南Shawn Donnan|《金融時報》

  精彩生動、研究翔實、行文流暢……令人不忍釋卷的故事,涵蓋公司歷史、家族糾葛,以及遭到家族放逐的兒子憑藉膽識、毅力和政治手腕拯救公司的始末。——瑪格麗特‧賈沃斯基Margaret Jaworski|《成功雜誌》(Success Magazine)

  在這個精彩翔實的敘事中,梅西一路從美國的藍嶺山脈寫到中國和印尼,記錄約翰‧貝賽特努力不懈拯救事業,也連帶拯救一個美國小鎮的故事。——《園與槍》雜誌(Garden & Gun)

  貝絲‧梅西精彩描述美國這一代最宏大的經濟故事——如何在21世紀挽救美國的就業機會。約翰‧貝賽特三世渾身是戲,更是為其家業、家鄉、祖國奮鬥的典型美國人。——喬納森‧奧特Jonathan Alter|《中間勢力》(The Center Holds)作者

  在充滿藍領受害者的世界裡,從鐵鏽地帶到深南地區,工廠大門深鎖,貝絲‧梅西探索一間家具公司拒絕屈服的故事,這部得獎作品為我們帶來一絲希望,更是精采絕倫之作。本書記錄約翰‧貝賽特努力把就業機會留在本土,避免一個美國城鎮淪為空城的奮鬥過程。——瑞克‧布拉格Rick Bragg|普立茲獎得主、《他們的過往》(The Most They Ever Had)作者

  書中令人意外的英雄,是個堅定、難搞、絕不服輸的企業家。貝絲‧梅西為我們帶來一個鼓舞人心、引人入勝的當代故事,故事發展完全出乎意料。——艾利克斯‧瓊斯Alex Jones|普立茲獎得主、《新聞的消失》(Losing the News)作者

  我閱讀梅西的作品多年,她是非常優秀的美國作家,觀察敏銳,細膩入微。——羅倫.拉森比Roland Lazenby|《麥可喬丹傳》(Michael Jordan)作者

  約翰‧貝賽特的故事囊括了一切精彩的元素。有特別的豪門恩怨、激勵人心的訊息,還有我多年來讀過最棒的英雄人物。整個故事可說是面面俱到,從最私密的人際背叛談到全球經濟的現實狀況,從阿帕拉契山區小鎮的工人困苦談到我們整體文化的未來。我還真希望當初是我找到約翰‧貝賽特這號人物,因為這個故事充滿了張力,但梅西把這個故事寫得精彩萬分,有時寫作有賴天時地利人和,好的故事在好的時機會遇到最適合的作家,本書顯然就是如此。——布雷‧威特Bret Witter|《圖書館裡的貓》(Dewey)、《小狗星期二》(Until Tuesday)作者

  貝絲‧梅西從人文面探討全球化,讓每位相關者——從工廠勞工到政府官員,再到中國進口商——都有了真實的聲音和樣貌。翔實的報導與流暢的文筆,使本書以明快的節奏,精彩地陳述影響每個人的典型美國故事。——李‧史密斯Lee Smith|《地球訪客》(Guests on Earth)作者

  貝絲‧梅西看到其他記者看不見的曲折微妙之處,她以毅力、誠實、優雅的筆觸,描述周遭的世界。她有警探般的勤奮與決心,詩人般的絕妙文筆,以及渾然天成的精準敘事功力。——馬丁‧克拉克Martin Clark|《兄弟無間》(The Legal Limit)作者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工廠人:一個家具工廠如何力抗中國廉價傾銷,挽救地方小鎮的命運

【Table of Contents】目錄/大綱/內容概要

序幕|通往大連的滚滚塵路
 
Part 1
一  警訊
二  最原始的外包者
三  兔爸爸打造的城鎮
四  山頂階級
 
Part 2
五  關係企業
六  企業風雲
七  親上加親
 
Part 3
八  縱橫新領域
九  親愛老鮑
十  艾里山計策
十一 家族角力
 
Part 4
十二  指導華人
十三  獵犬啟發
十四  賣給大眾
 
Part 5
十五  海嘯前的風暴
十六  城鎮麻煩
十七  把蛇拉直
十八  大連的邀舞卡
 
Part 6
十九  招兵買馬
二十  前進華盛頓特區
二十一  工廠輓歌
 
Part 7
二十二  百萬美元的逆襲
二十三  銅線和裁員
二十四  獅子大開口
 
Part 8
二十五  泥龜
二十六  替代者
二十七  「希拉,幫我聯繫州長!」
 
尾聲|史密斯河癮頭
附錄|維吉尼亞州的家具王朝
謝辭
註釋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工廠人:一個家具工廠如何力抗中國廉價傾銷,挽救地方小鎮的命運


ISBN:9789571367453
叢書系列:NEXT系列
規格:平裝/464頁/17x23cm/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商業理財>管理與領導>經營策略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報導文學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工廠人:一個家具工廠如何力抗中國廉價傾銷,挽救地方小鎮的命運

【Preview】內容預覽/連載/試閱PDF下載

序幕|通往大連的滚滚塵路
 
約翰‧貝賽特三世(John D. Bassett III)在中國北方灰濛濛的鄉野道路間穿梭,展開為期三天的真相探查之旅。時序是2002年,這位維吉尼亞州家具商的第三代傳人,為了讓自家工廠繼續營運下去,正為一場即將展開的大戰收集戰備物資。這裡的地理位置接近中國與北韓的邊界,他正在找一種十九世紀法國宮廷風格的收納櫃。他只要能找到仿製路易腓力(Louis Philippe)風格家具的人,也許就能拯救他的事業。
 
他在美國加萊克鎮(Galax)的逢恩-貝賽特家具公司(Vaughan-Bassett),已經叫工廠的勞工徹底拆解那個收納櫃,並證明中國廠商以一百美元的批發價販售那種櫃子,售價遠低於材料成本,根本就違反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規定。那個收納櫃的背後,標籤印著中國大連,所以他遠從八千哩外的藍嶺山脈(Blue Ridge Mountains)趕來這裡,試圖找出這種廉價櫃子的製造源頭。
 
這時是十一月,下著大雪,車子每次經過結冰的坑窪就咯吱作響。
 
幾個月前,他從某位友善的口譯人員口中得知:大連市一百哩外的內地有個廠主,誇下海口要讓貝賽特家族的家具事業關門大吉。
 
貝賽特告訴兒子懷亞特(Wyatt),假如要開戰,家族就要謹記拿破崙的箴言:摸清敵人。
 
今天,貝賽特算是這輩子以來第一次靜靜地坐著,車子不斷地往北顛簸前進,深入遼寧省的偏遠地帶。
 
XXX
 
貝賽特第一次造訪亞洲的工廠是在1984年,在酒足飯飽及太多酒精的催化下,一位年事已高的台灣工廠老闆才透露他對美國企業領導者的真正看法。那人講得實在太坦白,以至於一開始他的隨行口譯還愣在現場,不願翻譯。
 
這位台灣企業家和許多歐洲及南美的業者談過生意,但他從來沒見過像美國業者這樣的生意人。
 
「什麼意思?」貝賽特追問。
 
「我摸清你們了。」譯者終於幫他傳譯。
 
哦?說來聽聽。
 
只要價格好,你們什麼事都做得出來,我們從來沒見過有人那麼貪心──或那麼天真。
 
美國人不只搶著進口最便宜的家具以擊敗彼此,還教亞洲的競爭者製造家具的一切細節,完全不管那樣做也是在自毀美國本土的工廠。
 
那個人說,等我們青出於藍,就別冀望我們還傻傻地為你們代工,繼續做當初你們傻傻地教我們的事。

ISBN:9789571367453
叢書系列:NEXT系列
規格:平裝/464頁/17x23cm/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商業理財>管理與領導>經營策略
本書分類:社會科學>報導文學

►GO►最新優惠► [暢銷書]工廠人:一個家具工廠如何力抗中國廉價傾銷,挽救地方小鎮的命運

資料來源:[博客來BOOKS網路書店]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ap/products/0010725508?utm_source=ap&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
圖文屬原創所有。相關資訊僅供參考,歡迎前往選購。發現不妥處請告知!

【Customers Who Bought This Item Also Bought】買的人,也買了...

窮忙:我們這樣的世代 我是一個媽媽,我需要柏金包!:耶魯人類學家的曼哈頓上東區臥底觀察 不平等的審判: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告訴你,為何司法判決還是這麼不公平 超級預測:洞悉思考的藝術與科學,在不確定的世界預見未來優勢 企業號的故事:一艘勇猛航艦的誕生與凋零 跑出全世界的人:NIKE創辦人菲爾・奈特夢想路上的勇氣與初心 走到哪貼到哪1:賴馬野餐貼紙遊戲書(附200張可重覆黏貼紙) 全球史的再思考 Google創投認證!SPRINT衝刺計畫:Google最實用工作法,5天5步驟迅速解決難題、測試新點子、完成更多工作! 美國人:一種跨文化的分析比較 人生是一個人的狂熱:日本暢銷書之神見城徹化憂鬱為驚人能量、解工作與生活之苦的生存之道 給我看你的手帳吧!:全球最強25人手帳大揭祕x99本熱血手帳徹底調查 螢幕陷阱:行為經濟學家揭開筆電、平板、手機上的消費衝動與商業機會 窮忙:我們這樣的世代 365天都適用!頂尖編輯的簡約時尚穿搭術 



文章標籤

BOOKS 好書推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